书名:全球化与国际政治
:27.00元
售价:18.4元,便宜8.6元,折扣68
作者:王丽娟 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500468264
字数:
页码:3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40kg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以经济政治的全球化至今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对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政治、当代世界主题与国际秩序三大全球性问题进行宏观概括和综合分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等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政治进行分类研究和介绍,对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的对外战略,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进行重点研究。
章 全球化与主权国家
二战以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政治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演变。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化无疑是这一阶段国际社会重要的一个现象。全球化冲击着原有的秩序和体制,催生了许多新鲜事物。在国际政治领域,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改变了原先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经济政治行为体的地位,使得国际政治行为体也向多元化发展。
国际政治行为体
国际关系是跨国界发生的种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国际关系应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地域关系、意识形态关系等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其中以政治关系为主。从广义上看,主权国家的各种关系都是政治关系,一些重大事件集中反映了各个国家多方面的利益要求和相互关系内容。而国际关系体系由其构成单位——行为主体所构成。所谓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能独立行使国际权利,承担国际义务的实体,也可以称之为国际关系活动的载体。
当今国际舞台上存在着两大行为体,一是国家行为体,即主权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
……
我是在一个相对紧张的工作间隙开始阅读这本厚重的书籍的,起初担心难以集中注意力,但很快就被其叙事的力量所吸引。作者的文笔非常注重细节的勾勒,尤其在描述关键国际事件的幕后博弈时,那种紧张感和不确定性被描摹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谈判桌上唇枪舌剑的氛围。与市面上许多强调“大势”的著作不同,这本书在探讨全球治理的困境时,非常务实地回归到了“行为体”的层面,即具体国家在面对跨国难题时,其国内的政治制约、领导人的偏好以及制度的惯性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塑造出我们所见的国际行动的。我个人认为,如果想要真正理解国际政治的“为什么”和“如何做”,这本书提供了比纯粹理论推导更为丰富的现实肌理。虽然其对某些地区冲突的分析可能还停留在某一特定时间节点,后续局势已发生变化,但这并不影响其对分析工具的提供,这些工具依然是处理未来复杂局势的利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大气,封面采用了深沉的蓝色调,配以抽象的线条和符号,予人一种严肃而专业的学术气息。初次翻阅时,我对作者的行文风格感到颇为惊喜,它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支撑,又不失流畅的叙事节奏。尤其是在探讨特定历史案例时,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将宏大的国际议题细化到具体的国家行为和精英决策层面,这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分析变得生动起来。我记得其中一章对“软实力”概念的重新界定,作者并未停留在表面的文化输出,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制度构建与价值认同的复杂互动,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方法,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虽然全书的理论密度不低,但作者在关键概念的阐释上非常克制和精准,没有过多冗余的术语堆砌,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国际政治领域的读者,也能相对平稳地跟上思路。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既适合专业人士梳理知识脉络,也适合有志于深入了解世界格局的普通读者作为入门参考的优秀著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更像是一次在知识迷宫中被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的旅程。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更倾向于引导读者去质疑既有的框架和预设的前提。例如,作者对传统安全观的批判性继承,并非全盘否定,而是通过引入“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维度,拓宽了我们对国家利益与集体安全的理解边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冷静、审慎的学者风范,不带过多个人情感色彩,而是完全服从于证据和逻辑的推导。这种克制的力量,反而使得当作者提出那些颠覆性的观点时,更具说服力。虽然部分涉及新兴市场国家的案例分析略显简略,或许是受限于篇幅,但它仍然提供了一个观察全球政治生态的新颖视角——从边缘向中心反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你跳出日常新闻的碎片化信息,去重新审视那些驱动世界运转的底层逻辑和长时段趋势,读完后,看待国际新闻的滤镜明显不一样了。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类宏大叙事的学术著作通常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往往担心内容过于空泛,难以落地。然而,这本书却成功地在理论的抽象性与现实的复杂性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权力转移”阶段的案例分析,作者没有简单地采用“兴起国挑战守成国”的线性叙事,而是引入了国内政治结构、意识形态差异等多个变量,去解释为何某些权力过渡期会导向冲突,而另一些却能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相对稳定。阅读到此处,我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动态的矩阵图,试图梳理作者复杂的因果链条。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用资料时展现出的广度和深度令人折服,无论是经典的西方政治学理论,还是新兴的区域研究成果,都被巧妙地熔铸一炉,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尽管个别章节的论证略显繁复,需要反复咀嚼,但这恰恰体现了其内容的厚重和思考的审慎,绝非肤浅的评论之作,而是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深度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品味极高,选材的独到和论证的严谨性是其最突出的优点。作者似乎对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政治哲学有着深入的涉猎,这使得他对“主权”、“干预”、“民主化”等核心概念的解读,超越了简单的西方中心主义叙事。读起来,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高水平的跨文化对话。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论述,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地缘政治竞争,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体制下,国家对于长期公共利益的权衡机制差异。这种深层结构的剖析,让人在叹息国际合作之不易的同时,也对构建更有效治理模式的可能性抱有审慎的希望。尽管此书的篇幅不薄,但其内容的密度非常高,每读完一节,都感觉吸收了大量信息,需要花时间消化和整理。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的作品,而更像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指南,其知识的复利效应会在未来的思考中逐渐显现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