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释放改革红利
定价:19.80元
售价:13.5元,便宜6.3元,折扣68
作者: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150076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的改革,已走过了三十多年波澜壮阔的风雨历程,释放了巨大的红利,深刻的改变了中国,也深刻的影响了世界。释放改革红利在未来仍将是中国*的红利。《释放改革红利》由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教授及国家行政学院各相关领域专家团队联合编写。全书提纲挈领,总结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就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正确认识、把握和回答什么是改革红利,为什么要强调释放改革红利,如何释放改革红利以及如何分享红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释放改革红利》言简意赅,含义深刻,与即将出版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同为姊妹篇,是多名专家学者长期从事改革实践研究工作的智慧结晶。
序言改革是中国大的红利
章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一、以往的经济改革释放了巨大的红利
二、制约经济改革红利释放的突出问题
三、进一步释放经济改革红利的基本思路
四、释放经济改革红利需要进行重点突破
第二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二、民生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差距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四、进一步推进民生建设应着重抓好的重点工作
五、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三章 促进社会公正
一、保障机会平等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三、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六章 建设法治
后记
慕海平,1959年生,山东青岛人。现任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研究员。1976年1月参加工作,曾就职于青岛市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吉林省人民等单位。主要从事过世界经济、对外经济关系、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等领域研究工作,目前侧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围绕党和谋划战略、制定政策和推进工作需要开展决策咨询研究,代表成果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现代化的构想》、《寻找竞争力支点》、《新型城镇化道路》等著述和论文。张占斌,1962年生,吉林通榆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导。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济学评审组专家。兼任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部分省、市经济政策顾问、研究员等。学术著作有《中国式崛起》等二十余部,发表学术和理论文章三百多篇,部分被《新华文摘》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委托研究课题30多项。有近20篇《送阅件》获得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和国务委员的批示。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如何在一个宏大的主题下,将具体的案例与宏观的政策分析巧妙地穿插融合。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改革进程中那些“灰色的地带”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深刻的洞察力。它没有陷入简单的赞美或指责,而是细致地描摹了每一个决策背后的权衡与博弈。读到关于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创造性误读”,我简直拍案叫绝,那是一种对现实复杂性的精准捕捉,仿佛能从字里行间嗅到会议室里紧绷的空气和谈判桌下的暗流涌动。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时间在田野调查上,那些生动的口述历史片段,为原本冰冷的经济数据注入了鲜活的人性色彩。你不仅能读到宏观的趋势,更能感受到那些身处变革浪潮中的小人物,他们的希望、迷茫与坚韧。这种多维度的叙事策略,让这本书摆脱了许多同类题材的枯燥说教腔,更像是一部层次丰富的社会生态志。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学性是出乎我意料的。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带着一种老派的、审慎的学者风范,但又绝不古板。行文之间,时常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作者似乎在用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着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张力。例如,在描述某个区域旧有产业的衰落时,作者用了大段的意象描写,将机械的轰鸣声与人们眼神中的失落感并置,那种画面感极强,让人不忍卒读,却又难以放下。这种对语言的精雕细琢,使得原本严肃的议题,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而非纯粹的智力活动。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数据和抽象的政策,转化为可以被感知的、带有温度的社会剧本。对于偏爱深度人文关怀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讲究,它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策展人,知道何时该展示全景图,何时又该聚焦于一处微小的细节。布局上,它似乎遵循着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每一章节都在前一章节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变量或更深层次的矛盾,使得读者的认知不断被刷新。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历史争议点时所采取的“多声部”处理手法,作者没有急于给出盖棺定论,而是搭建了一个讨论的平台,让不同的历史参与者(通过引述和分析)的声音得以呈现。这种开放式的态度,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让人在读完合上书本后,仍然忍不住在脑海中继续辩论和推演。它成功地将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了积极的参与者和思考者。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极其扎实,尤其是它对“制度粘性”这一概念的阐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作者没有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挖掘了既有利益结构是如何抵御变革的冲力的。当我读到分析特定行业改革受阻时,作者引入了“路径依赖”的变体模型,这个模型将历史的惯性量化,使得那些看似突兀的停滞现象,变得合乎逻辑起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计量经济学工具的运用,它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提供一种更精确的测量标尺。他巧妙地将定性观察转化为可检验的假设,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书的说服力。对于任何严肃思考经济转型的人来说,书中提供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模型,都是值得反复咀嚼和实践的财富。这不只是一本历史记录,更是一份深刻的结构性分析指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它对“非均衡发展”的讨论,视角极其独特且具有前瞻性。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视角,而是聚焦于那些“边缘创新”和“次级市场”的萌芽状态。他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可持续的突破往往并非来自顶层设计,而是从那些不被主流关注的角落里野蛮生长出来。书中对几个特定新兴业态的案例研究,简直是精彩绝伦的商业田野报告。作者对这些新生事物的敏感度极高,能够精准捕捉到它们在法律真空、监管套利中寻求生存空间的挣扎与智慧。我从中获得的启发是,真正的改革往往是“被动式”的,是现实压力倒逼出来的制度弹性。这本书不仅是在回顾过去,更像是在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下一个突破口”提供了一种洞察力的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