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研究 余建华 9787807452515

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研究 余建华 97878074525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建华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合作组织
  • 非传统安全
  • 安全研究
  • 国际关系
  • 中国周边安全
  • 区域安全
  • 政治学
  • 余建华
  • 9787807452515
  • 上外大学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807452515
商品编码:2969185934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研究

定价:49.00元

作者:余建华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ISBN:97878074525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研究》从非传统安全理论视角出发,全面考察上海合作组织所面临的主要非传统安全问题,阐析“上海五国”一上海合作组织进程中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实践,旨在从理论上深化对非传统安全和新安全观的学术研究,为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开展国际安全合作、构建和谐地区、争取和平发展良好国际环境而建言献策。这本专著既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色学科课题“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终成果,也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特色学科课题组献给院庆50周年的礼物。

目录


序论/1
一、非传统安全的区域化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1
二、上海合作组织应对非传统安全区域化的理念创新/6
三、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合作实践的路径与特征/11
四、未来上海合作组织推进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要点/16
五、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合作与和谐地区建设/21

编非传统安全理论与上海合作组织/25
章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理论认识/27
节非传统安全的由来与背景/27
一、非传统安全的由来/27
二、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背景/32
第二节非传统安全的概念与特征/35
一、非传统安全概念的界定/35
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特征/40
第三节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之间的关系/46
一、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之间的联系/46
二、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之间的区别/49

第二章新安全观与上海合作组织/55
节传统安全观的演进/55
一、理想主义安全观/55
二、现实主义安全观/58
三、新自由主义安全观/62
四、建构主义安全观/64
第二节新型安全观的涌现/69
一、综合安全观/69
二、共同安全观/71
三、合作安全观/73
四、人类安全观/75
第三节新安全观:上海合作组织的指导理念/76
一、非传统安全维护与安全共同体/77
二、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与上海合作组织进程相伴/80
三、中国新安全观的理论内涵和重要意义/86

第二编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93
第三章中亚及周边“三股势力”问题与问题/95
节中亚“三股势力”问题/95
一、中亚“三股势力”的兴起和发展/96
二、中亚“三股势力”活动的根源、特征和危害/103
三、伊拉克战争后中亚“三股势力”的新发展/110
第二节车臣“三股势力”的兴衰:历史和现实/120
一、车臣民族问题的由来/120
二、车臣“三股势力”的兴起/129
三、车臣“三股势力”由猖獗走向衰败/135
四、解决车臣问题的经验与启迪/139
第三节“”问题与“”恐怖势力/142
一、历史上的突厥人和泛突厥主义/142
二、昙花一现的“厥斯坦共和国”/145
三、“”势力的恐怖分裂活动/147
四、“”势力与国际恐怖力量的勾结/153
五、“9·11”后“”势力的活动趋势/155
第四节阿富汗和中亚的问题/162
一、阿富汗的问题状况/163
二、中亚国家的问题状况/166
三、阿富汗和中亚问题根治艰难/171

第四章中亚资源与环境问题/177
节里海油气资源的主权争端/177
一、里海油气资源概况/178
二、里海油气国际竞争战背景/180
三、里海的法律地位及其油气主权的争议/182
第二节里海油气输出管线建设的竞争/188
一、西线方案/188
二、北线方案/189
三、南线方案/191
四、东线方案/193
第三节国际各方在里海油气开发领域的角力/195
一、美国/195
二、俄罗斯/197
三、日本/199
四、欧盟/200
五、其他国家/201
六、影响与特征/203
第四节中亚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204
一、中亚水资源问题/205
二、中亚生态环境问题/209

第五章中亚社会稳定问题/213
节“颜色革命”与中亚/213
一、“颜色革命”的由来/213
二、吉尔吉斯斯坦的“3·24事件”/218
三、鸟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事件/222
四、“颜色革命”在哈萨克斯坦遭到“阻击”/225
第二节中亚入口、移民与贫困化问题/228
一、中亚地区的人口状况/228
二、经济转型导致贫困问题突出/231
三、贫困化加剧移民问题/235
第三节中亚国家转型中的“社会病”与民主化浪潮/240
一、解构联盟:苏联解体前后中亚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240
二、转型中的“社会病”:中亚民族国家的困境/244
三、苏联解体以来的全球“民主化”浪潮/247
四、全球“民主化”浪潮对中亚社会稳定的影响/250
五、对西方主导下的全球“民主化”的反思/254
第四节中亚的国际非组织与“颜色革命”/258
一、西方非组织在中亚的发展/259
二、西方非组织在中亚活动的基本模式/263
三、西方非组织与“颜色革命”/265

第三编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实践/271
第六章“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273
节“上海五国”框架下的传统安全合作/273
一、五国两方会谈与两个协定的签订/274
二、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276
三、边界问题的逐步解决/278
第二节“上海五国”框架下的非传统安全合作/279
一、应对中亚安全面临的新挑战/280
二、“上海五国”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起步/282
三、“上海五国”升格为上海合作组织/284

第七章上海合作组织的非传统安全合作/289
节上海合作组织初创期的非传统安全合作/289
一、安全合作被确定为首要任务/289
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主义上海公约》/291
三、“9·11”事件后的应对/293
四、《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和地区反恐怖机构/297
第二节上海合作组织稳定发展期的非传统安全合作/302
一、强化打击“三股势力”/302.
二、举办联合反恐军事演习/307
三、遏制跨国犯罪/312
四、开展能源国际合作/315
五、推进生态环境合作治理/320
六、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其他合作/325

第八章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的国际合作/331
节美国与中亚安全、上海合作组织/331
一、“9·11”事件前美国对中亚的政策/332
二、“9·11”事件后美国对中亚及上海合作组织的政策/334
三、“大中亚计划”及其对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的影响/337
第二节欧安组织、欧盟与中亚安全、上海合作组织/343
一、欧安组织与中亚安全/343
二、欧盟与上海合作组织/347
第三节独联体集安条约组织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353
一、独联体及其框架下的集安条约组织与中亚安全/353
二、上海合作组织与集安条约组织的合作关系/357
第四节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安全合作的发展前景/360
一、中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多元复合性/361
二、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安全合作前景广阔/365
参考文献/369
后记/377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大国博弈:全球安全格局的变迁与中国应对》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21世纪以来全球安全格局的深刻变革,聚焦于大国关系重塑、地区热点演进以及新兴安全挑战的涌现。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严谨的逻辑分析,梳理了冷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轨迹,重点探讨了主要大国战略意图的调整、力量对比的消长及其对全球安全环境带来的复杂影响。书中详细阐述了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气候变化、极端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特征、成因及其跨国蔓延的机制,并着重研究了这些挑战对国家主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人类命运的潜在冲击。 本书的一个核心章节致力于分析中国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角色与定位。作者认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其在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方面的责任与日俱增。书中细致考察了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分析了其在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改革、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等方面的实践意义。此外,本书还对中国参与的各类多边安全机制,如联合国维和行动、区域反恐合作等进行了评估,并对中国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方面的战略选择进行了深入解读。 为了全面理解当前复杂的安全图景,本书还特别关注了若干关键性地区安全动态。作者对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东亚地区安全合作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欧洲安全秩序的演变等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并探讨了这些地区性问题如何与全球性安全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在方法论上,本书融合了国际关系理论、安全研究、地缘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官方文件、学术研究以及新闻报道的梳理和解读,作者旨在揭示复杂安全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并对未来全球安全格局的走向提出富有洞见的预测。 核心论点: 1. 全球安全格局的深刻变迁: 21世纪以来,全球安全格局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迁。传统的军事对抗模式虽然依然存在,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使得安全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地区冲突频发,国际秩序面临重塑的挑战。 2.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严峻性与紧迫性: 网络攻击、人工智能武器化、气候变化导致的灾难、跨国恐怖主义、流行病、经济危机以及能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已成为威胁国家主权、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重要因素。这些威胁具有跨国性、突发性、隐蔽性强等特点,对现有国家安全体系构成严峻挑战。 3. 大国博弈与全球安全治理: 主要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与合作,是影响全球安全格局的关键因素。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在不同安全议题上的立场差异,直接影响着全球安全治理的进程和效果。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4. 中国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作用: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其在全球安全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全球性安全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安全机制,推动和平解决争端,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 5. 地区安全动态的相互关联: 本书强调,任何一个地区的安全问题都不能孤立看待,它们往往与全球性安全议题相互关联,并受到大国博弈的深刻影响。例如,中东地区的冲突可能引发能源危机和难民潮,进而影响全球经济和安全;东亚地区的安全合作挑战,则牵动着全球贸易和战略平衡。 6. 应对策略的创新与协同: 面对复杂严峻的安全挑战,各国需要创新安全理念,超越传统的国家安全视角,将人类共同安全置于核心地位。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安全伙伴关系,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是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 章节重点解析: 第一部分:全球安全格局的演变与重塑 第一章:冷战后国际秩序的裂变与融合: 追溯冷战结束至今,国际力量格局的动态变化,分析多极化趋势与单极残余的博弈,探讨国际规则与制度的适应性。 第二章:大国战略意图的再校准: 深入研究主要大国(如美、俄、欧、日等)的安全战略调整,分析其国内因素、历史经验与对外政策之间的联系,预测其对全球力量平衡的影响。 第三章:区域安全焦点的转移与联动: 考察东亚、中东、欧洲等关键地区的安全热点问题,分析其根源、演进趋势及其对全球安全稳定的外溢效应。 第二部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与应对 第四章:网络空间的权力博弈与治理困境: 剖析网络攻击的根源、形式、影响,探讨网络主权、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制定与挑战,以及国家、企业、个人在网络安全中的角色。 第五章:人工智能时代的军事革命与伦理抉择: 评估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其对战争形态、战略稳定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法律和安全层面的挑战。 第六章:气候变化与生态安全: 探讨气候变化对全球安全带来的间接但深远的影响,包括资源短缺、人口迁徙、社会动荡等,分析国际社会在气候治理与安全保障方面的合作与分歧。 第七章: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对抗: 考察新时期恐怖主义的演变特征,分析其意识形态根源、传播方式及其对全球和平的威胁,探讨反恐合作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第八章: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与生物安全: 以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例,分析其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冲击,强调加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生物安全防护的紧迫性。 第九章:经济安全与金融风险的跨国传导: 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危机、金融动荡、产业链断裂等如何演变为安全挑战,分析国家经济政策与全球安全稳定的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中国与全球安全治理 第十章:中国崛起与国际安全秩序的重塑: 审视中国崛起对现有国际安全秩序的影响,分析中国在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大国协调方面的努力与困境。 第十一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安全实践: 深入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分析其在解决地区冲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推动全球安全治理改革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与实践案例。 第十二章:中国参与的多边安全机制分析: 评估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安全合作、以及其他区域和全球安全倡议中的作用与贡献。 第十三章: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与战略选择: 探讨中国在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周边安全、以及参与全球安全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分析中国在此背景下的战略权衡与政策取向。 第四部分:未来展望与全球安全新路径 第十四章:大国协调与全球安全治理的未来: 探讨未来大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的走向,分析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能路径,以及如何在分歧中寻求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 第十五章:走向共同安全:多边主义的复兴与创新: 呼吁加强多边主义,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强调构建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安全框架,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和平与发展提供保障。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前复杂全球安全环境的深度视角,帮助洞察大国博弈的实质,认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严峻性,并理解中国在构建新型国际安全秩序中的独特贡献与发展方向。通过对海量信息与深刻洞察的融合,本书力求成为一部具有前瞻性、思想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严肃学术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特色,硬壳封面摸上去质感十足,深蓝色的背景衬托着金色的书名和作者名字,显得庄重而又不失现代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内容肯定很扎实。初翻的时候,被它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章节划分所吸引。每一章的标题都直击核心问题,让人对后续的论述充满了期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分析都制作得非常精良,可视化效果极佳,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我特别喜欢它在案例选取上的独到眼光,作者似乎花了大量时间在全球范围内搜集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并将这些案例巧妙地融入理论框架中,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讨论变得生动起来,也更具现实指导意义。整体来看,这本书在学术规范和阅读体验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不仅仅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份精心制作的智库报告,非常适合需要深入了解该议题的专业人士和研究生阅读。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思想的马拉松,需要高度的专注力,但回报绝对丰厚。作者在论述中引入了大量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区域经济学乃至社会心理学的一些概念,这使得他对问题的剖析维度极其丰富。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一些补充材料,以确保完全消化掉作者抛出的复杂观点。不过,这种“烧脑”的阅读过程恰恰是令人着迷的,因为它代表着作者没有采取任何敷衍了事的态度。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技术扩散和环境安全那几个章节,作者对信息安全与实体基础设施脆弱性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精准地揭示了现代社会高度互联性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这本书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浏览的书籍,它要求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去参与这场智力上的深度对话。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偏向于学术性的严谨,初看起来可能有些许门槛,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叙事节奏,就会发现其内在的韵律感。作者善于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来阐释复杂的国际现象,比如他将某个区域的安全困境比作一个“多中心耦合系统”,形象地描绘了权力分散与责任真空之间的张力。这种恰到好处的文学修饰,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肃性和可读性。此外,该书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出色,引用的文献来源广泛且权威,为希望进一步深挖某个子议题的读者提供了极佳的索引。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底座,让人对未来区域安全形态的思考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它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里程碑式著作。

评分

从一个侧重实践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提供的政策启示性上。作者似乎有着丰富的政策咨询经验,所以在阐述问题时,总是能紧密结合实际操作层面的困境与机遇。他没有停留在高屋建瓴的理论批判,而是非常具体地指出了在应对跨国犯罪、公共卫生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时,现有机制存在的盲区和效率瓶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多边合作机制有效性评估的部分,作者提出了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这在以往的文献中是比较少见的。这让读者不仅知道了“是什么”和“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了“怎么办”。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参照系,帮助他们识别关键风险点,并设计出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应对策略。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宏大视野和深刻洞察力。他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安全概念的简单罗列和描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具动态性和前瞻性的分析框架来理解“非传统安全”这一复杂命题在特定地缘政治格局下的演变。书中的理论推导过程非常严密,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每一步的论证都建立在前文坚实的基础上,让人很难找到可以反驳的逻辑漏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国家利益冲突与合作张力时的那种辩证思维,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而是冷静地剖析了各国在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和相互影响。这种中立而深刻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当前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提供了一种非常宝贵的认知工具。它迫使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思考那些隐藏在传统军事对抗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