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孟子 人性的光辉(国学基础教程 经部)
:19.00元
售价:12.9元,便宜6.1元,折扣67
作者:赵昌平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325495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孟子》一书,虽然入经晚至宋代,而在“十三经”中叨陪末座;然而论到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却有着特殊的地位。一直以来,我总感到这位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孟子的影子,不仅笼罩了古人.还时时处处牵引着今人。道家的庄子,算是对中国文人影响甚巨的一位,而孟子则更通过文人,将他的影响--正面的,负面的,深入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这是庄生也难以企及的。说到孔孟之道,孔圣人自然是儒家宗师,早在汉代就被尊为“素王”,而孟子迟至元代才受封“亚圣”;但如果认真考究一下,便会发现,孔学正是经过了孟子的发展,才可能对中古乃至近古以后的中国人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一点,只要注意一下起自唐人韩愈,盛于宋元之时,对孟子的日渐推崇,便不难明白;而宋儒朱熹编注《四书》的次序,更是*的说明--正是孟子详论了孔子存而不论的性命天道,才启迪了宋代的程朱理学与明代的心学--两个对近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素质影响巨的学派。有关这些问题的各个方面,我在正文中已经展开,这里主要想谈谈孟子其人。如孟子所说,欲识其言,必先知其人,先论其世。对孟子性格、心理、思维形态的认识,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照见自己,从而寻究何以会与传统观念有丝丝缕缕的精神联系;尽管或许是隐微的、不自觉的;也无论究竟是美好的,还是丑陋的。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孟子对人性的光辉一一作了述评,着重从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新的阐释。
出版说明
前言
章 人性本善
一、人皆可以为尧舜
二、义利之辨
三、性命之辨
四、善端的扩充
五、善养浩然之气
六、从孟子到朱子
第二章 保民而王
一、王霸之辨与劝霸行王
二、与民同乐
三、天时、地利、人和
四、诛一夫与弑君
第三章 义礼之学
一、法先王
二、爱有差等
三、经与权
第四章 制民恒产
一、仁政之始
二、生态保护
三、赋敛有度
四、防止垄断
第五章 教以人伦
一、教化至上
二、父子主恩
三、“孝”的两难境地
四、君臣主敬
五、尊贤使能
六、夫妇有别
七、长幼有序
八、朋友有信
九、劳心与劳力
十、华夷之辨
第六章 天赋尊严
一、“耻”的重要
二、圣之时者
三、大丈夫的标准
四、狂狷、中庸与乡原
结束语
篇目索引
说实话,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毕竟市面上关于孟子的解读汗牛充栋。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国学基础教程”的严谨性与“人性的光辉”的感性表达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义利之辨”的探讨。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利”,而是深入剖析了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如何保持“义”的定力。书中引用了许多古代圣贤的轶事,但高明之处在于,这些轶事被用来佐证现代商业伦理或职场抉择中的两难困境,使得原本遥远的理论顿时鲜活了起来。文字的密度适中,不会让人感到压力过大,但其背后蕴含的思辨深度却足以让人咂摸许久。它就像一把精密的刻刀,在打磨我们对“君子人格”的理解,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强大并非外在权势,而是内在道德的自洽与坚守。对于想系统了解孟子思想脉络,又害怕被古文劝退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首选。
评分坦率地说,我以前对儒家经典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总觉得那套体系太宏大、太理想化,不接地气。但《孟子 人性的光辉》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是它成功地把孟子的“仁政”理念,拆解成了可供现代社会借鉴的“最小行动单位”。它没有空谈治国平天下的口号,而是聚焦于如何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互动开始,实践“推己及人”的同理心。比如,对于“不忍人之心”的剖析,作者巧妙地引用了现代的社会实验结果作为佐证,使得“善”不再是虚无缥缈的道德说教,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人类的本能倾向。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富有张力,高潮迭起,尤其是在讨论性相近,习相远时,作者的笔锋犀利而充满洞察力,引人深思。它不是一本教人成为圣贤的书,而是一本教人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良知的人的指南,非常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这本《孟子 人性的光辉》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同于我过去读过的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解读。作者在梳理孟子核心思想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原文的字面翻译上,而是非常巧妙地将那些两千多年前的智慧与现代人的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对话。比如,在阐述“性善论”时,作者并没有陷入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一个孩童落井的场景,生动地展示了“恻隐之心”是如何内化为我们行为准则的。我特别欣赏它在结构上的设计,每一章的过渡都非常自然流畅,仿佛带着读者一步步走入孟子的内心世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反思自己的处事方式,那种被唤醒的、对自我本性的探寻,是很多其他国学入门读物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儒雅,但又不失现代的锐气,使得复杂的伦理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对于初次接触儒家经典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座极佳的引路碑。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在纷繁的世事中,找到一处坚守良善的立足点。
评分我是一名大学教师,在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时,经常会遇到一个难题:如何让传统经典不显得陈旧?这本书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的编排逻辑非常现代化,没有那种老一套的“教条灌输”感。作者在处理孟子关于“浩然之气”的论述时,使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进行对照分析,这让那些原本抽象的形而上概念,变得可感知、可操作。比如,书中关于“知耻近乎勇”的分析,直接关联到当代社会中公众人物的道德滑坡现象,使得学生们在阅读时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批判欲。行文风格上,我感受到了作者极大的学术自信,他敢于在尊重原典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一味地复述前人观点。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智力对话,它不仅提升了我的学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教育不就是培养具有光辉人性的个体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美感,这与孟子思想的刚正不阿气质相得益彰。与市面上那些追求快速阅读、浅尝辄止的读物不同,这部作品鼓励慢读和深思。我特别留意了它在解释“尽心、知性、知天”这一体系时的处理方式,作者非常细腻地描绘了这种内在修炼的渐进过程,从“扩充”、“养”到“持”,每一步的转变都阐述得清晰有力,像是一份详尽的内在修行地图。它并非只是在讲述“孟子说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孟子是如何思考,并期望我们如何行动”。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作者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个体自由和尊严的尊重,这与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一脉相承。读完后,我感觉内心被梳理得井井有条,仿佛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自己灵魂的宁静角落,那种精神上的富足感是难以言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