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经典详解版)大师王国维先生的意境说美学,此书!

人间词话:(经典详解版)大师王国维先生的意境说美学,此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国维 著
图书标签:
  • 王国维
  • 人间词话
  • 词学
  • 美学
  • 意境
  • 文学批评
  • 古典文学
  • 中国哲学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56345
商品编码:2969243329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人间词话:(经典详解版)大师王国维先生的意境说美学,此书!

定价:35.0元

售价:25.6元,便宜9.4元,折扣73

作者:王国维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1356345

字数:299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href='#'>
晚清状元张謇*得意弟子融汇中西的惊世之作!

梁启超、徐志摩、穆旦、金庸倾心推崇的经典!
●集编、校、释、评于一体,赏读、收藏于一书
●《人间词话》其论点可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是晚清以来很有影响力的著作。
●《人间词话》是这个世界上*美的,也是*可以让人的心灵有各种不同情感的共鸣。而,王国维先生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造诣。在本书中,可以读到很多经典的理解方式!

延伸阅读:

 

※ href='#'>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套装共3册) 完整修订全译本,教育部语文新课标推荐丛书!

※ href='#'>近代十一位国学大师讲国史(吕思勉、王国维、张荫麟、鲁迅等我们学习中国很多“思想力”的千年历史。)

※  href='#'>你是我输不起的明天:(畅销经典)激励千万青年的励志散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 href='#' target='_blank'>

 


内容提要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认为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仅词的境界是如此,文学境界甚至人生追求成功的境界也是如此。
古往今来,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各种各样。学贯中西的王国维提出从“境界、真情、词句”角度评判文章好坏——以境界取胜的文章千古流传,以真情动人的文章经久不衰,以词句取胜的文章也深受欢迎。
 

经典语句:
●人生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自是思量渠不成,人间总被思量误。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区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 -1927年),初名国桢,字静安、伯隅,号礼堂、观堂、永观,谥忠悫。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他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他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其中享有声誉的作品是《人间词话》。

文摘

成大事业必经三种境界
【原文】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①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②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注释】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此处,王国维将此词作者误作欧阳修的。
②“众里寻他千,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此处,王国维引文将“蓦然回首”误作“回头蓦见”,将“却在”误作“正在”。

【译文】
自古至今,能够成就大事业、成为大学问家的人,无不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这些话不是大词人是说不出来的。但从这层意义上去解释诗词,恐怕晏殊、欧阳修(应为柳永)、辛弃疾等人是不会答应的。

【评析】
在这一则,王国维提出了人生成功的“三种境界”,因此只要度过王国维这段品论的人,印象都会非常深刻。
立足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高度来建立“三种境界”说,其实是层次非常明确的。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讲确立高远目标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在“高楼”才能“望尽天涯路”;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将在追求理想过程中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执着品格;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讲实现目标的终境界。三种境界其实分别说明理想的确立、追求和实现3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呈递进之势。
当然,王国维明白自己是断章取义,是姑妄言之,所以他说自己的解释未必是引词作者所持的本义。但是,他同时也认为,能够给人以联想和阐释空间的词句不是一般词人所能写出的,唯有“大词人”才能写出在具体意象中涵盖更为广阔内涵的词句。这样看来,王国维是在为自己联想的合理性作说明。

【参阅作品】
凤栖梧
(宋)柳永
伫立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①凤栖梧:原为唐教坊曲,又名《鹊踏枝》。
②危楼:高楼。
③黯黯:迷蒙不明。
④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⑤对酒当歌:典出曹操的《短歌行》。当:此处是对的意思。
⑥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⑦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鉴赏提示】

这是一首充满悲情的怀人词。上片写作者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句句充满愁意。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是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词眼是后两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因此这一点。我们在阅读和学习此词时,不妨在此处深入体味一下。
欧阳修词豪放中有沉著
【原文】
永叔“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风容易别”,①于豪放之中有沉著②之致,所以尤高。
【注释】
①“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与“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风容易别”:出自北宋词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王国维在引文中将“人生”误作“人间”,将“始共春风”误作“始与东风”。
②沉著:即沉着,指从容不迫,深沉而不轻浮。

【译文】
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等词句,在豪放中有沉着的意趣,所以其意境更加高深。
【评析】

一般说来,豪放的意趣与沉着的情致本来存在着一种现象上的矛盾,是非常难以融合在一起的,但在欧阳修的笔下却十分圆融地共存着。仅凭这一点,欧阳修写词就高人一筹,就能称得上大词人。在《人间词话》中,有不少大词人,王国维是既推崇又毫不客气指出不足的,但欧阳修是个例外——王国维对欧阳修是一味地赞赏,没提欧阳修的任何不足之处。言语之间不难看出,欧阳修的创作艺术对于王国维词学思想的形成应该产生过重要影响。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写离情与风月的关系,“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风容易别”两句写看花与离春的关系。这些文学意象在古代诗词中极为常见的,很多人写都不可避免地落入俗套之中,但欧阳修却能从中翻出新意。王国维认为,欧阳修将情痴与风月断然判为两种东西,就是对于传统语境和文学意象的一种颠覆——因为诗人、词人素多抱怨风月误人,遂将满怀痴情归诸风月的诱导,而欧阳修认为情痴乃是人生与生俱来,与风月本无关系,这种看法与当时的主流看到大相径庭。
欧阳修将情痴的自然天生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具有一种包揽的豪趣,“不关”二字尤见其情。不过,欧阳修的这种分离情痴与风月的关系,其实将情痴的形状表达得更为沉着,尤其是当这种情痴的内涵指向离别时,沉痛之情也就更为深沉而内敛,因为已经没有外在的风月可以分担这一份情感。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风容易别”两句写看花的豪情,是从文字表象就可以感受到的。“看尽”“始共”带有前提性的说明,更将豪放之意彰显得淋漓尽致。不过,这种看花的豪情乃是离春、离城、离人的前奏,豪情终究要纳入到离情之中。因此,王国维认为“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确是把握了欧阳修的抒情艺术特点。当然,豪放与沉着兼具并不等于两者平分,重点是落在沉着上的,“豪放”只是“沉着”的外在表象而已。如此一来,这一评论也可回归到王国维“深美闳约”的理论宗旨中去。

【参阅作品】
朝中措
(宋)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①,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②几度春风。文章太守③,挥毫万字④,一饮千钟②。行乐直须⑥年少,尊⑦前看取衰翁⑧。
【注释】
①平山:平山堂,在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建,欧阳修曾经在堂前种柳。
②别来:分别以来。欧阳修曾离开扬州8年,此次是重游。
③文章太守:欧阳修当年知扬州府时,以文章名冠天下,故自称“文章太守”。
④挥毫万字:作者当年曾在平山堂挥笔赋 作文多达万字。
⑤钟:钟此处通盅。千钟:饮酒千杯。
⑥直须:应当。
⑦尊:尊通“樽”,酒杯。
⑧衰翁:词人自称。此时,欧阳修已50多岁。

【鉴赏提示】

嘉祐元年(1056年),欧阳修的朋友刘敞出守扬州,欧阳修作此词送给他。欧阳修曾知扬州,此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自己扬州的生活,塑造了一个儒雅、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词人回想当年自己在扬州造堂种柳的情况,抒发沉浮宦海、人生易老的感慨。下片写刘敞的豪气,终归到自己。欧阳修词突破了唐朝、五代以来的的传统题材与极力渲染红香翠软的表现方法,为后来苏轼一派豪放词开了先路。欧阳修政治逆境中达观豪迈、笑对人生的风范,与苏东坡非常相似。而这正是其意境深远,深得王国维所喜爱、所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序言

王国维的词缘
词又称诗余,是一种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文体,在五代两宋时期发展到了。而有关词的研究则一直伴随着词而存在着。在千余年词学史上,有关词学研究影响大的,莫过于王国维。因为王国维词学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对词学乃至文学是一重大贡献。
为何集词学大成的是王国维呢?是时代与他的才气结合的必然。
光绪三年,即1877年,王国维出生在海宁一个书香世家。这给他少年时接受传统诗词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不仅如此,他天赋很高,才气逼人——16岁就考取了秀才,还以才学闻名乡里,与陈守谦、叶宜春、诸嘉猷被誉为“海宁四才子”。
如果仅仅如此,王国维很可能像其他清朝旧学者一样,研究词学而仅仅是在传统的圈子里发表一些不同见解而已,但是,时代赋予了王国维新的视野和新的哲学高度,使他的词学研究具有了更高的境界,以致开拓性地提出了境界说,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甚至文学史上的地位。
事实上,王国维研究词学是在学习新学过程中开始的。1898年,王国维到上海任《时务报》书记。不久,他进入东文学社,负责庶务,免缴学费,半工半读。这一年,他写了《曲品新传奇品跋》、《杂诗》三首。这可以说是他研究词学的开始。
在东文学社,王国维学习日文、英文及数理化各科,接触到汗德(康德)、叔本华,萌发了研究西洋哲学的想法。1902年,王国维始读社会学、心理学、论理学(即逻辑学)、哲学等书,尤关注人生问题。第二年,王国维通读读叔本华、康德的书,撰《哲学辨惑》《论教育之宗旨》《叔本华像赞》《汗德像赞》,译《西洋论理学史要》。
在研究西方哲学后,王国维的视野变得宽阔了,看问题的高度高了。于是,他在研究西方哲学的同时,开始写词学数则。1906年4月他集数年间(1904年-1906年)所填词61阕,成《人间词甲稿》刊行。这是他词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1907年6月,王国维发表《三十自序二》,言其由哲学转向文学,并有志于戏曲的研究。在此期间,他对词学更钟情了。这年11月,他汇集1906年5月至1907年10月间所填词43阕,成《人间词乙稿》。
1908年7月,王国维辑《唐五代二十家词辑》二十卷,对每家词数及其出处,都以按语说明;又辑《南唐二主词》。8月,他撰《词录》及《词录序例》,搜集词目,自宋迄元,存佚并录,且作考订,又撰《〈词林万选〉跋》。11月,王国维在《国粹学报》刊出《人间词话》前21则,提出“境界”说。至此,王国维的词学形成了完整的理论。
1909年1月,王国维在《国粹学报》第49期发表《人间词话》第23-39则。2月,他在《国粹学报》第50期发表《人间词话》第40-64则。
1910年2月,王国维校《录鬼簿》,录《能改斋漫录》记杜安世一则,作《寿域词》补跋。3月,他读《元曲选》,并以《雍熙乐府》校之,作《〈元曲选〉跋》。9月,他将已刊《人间词话》64则进行修订,并加附记(此稿由俞平伯于1925年标点,次年朴社出版。此为此书早之单行本)。至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成书。
1911年后,王国维对诗词的关注逐渐减少。尤其是辛亥革命后,王国维率全家避居日本,居京都田中村,侨居日本达五年之久。从此,其治学转而专攻经史小学。此后,他写过一些与诗词有关的著作,例如1912年夏,他写了《双溪诗余跋》,1913年1月《宋元戏曲考》,1913年5月集1912年和1913年所作诗成《壬癸集》。除此之外,至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昆明湖而死时,他此后的研究再也没出现与诗词有关的。
虽然王国维词学基本就是他35岁以前的作品,但他的天赋加上他学贯中西的知识视野,使得词学在他手中集大成了——他提出词要有境界,要有强烈的真情,这是所有文学文体的灵魂,是他对词史和文学史的一大贡献。后世学词和研究词的人,甚至学习文学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王国维词学那里受益。
为此,我们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进行编译,试图以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广大读者朋友从王国维的这本书里受到更大益处。如果实现了这一点,那将是我们大的收获。




人间万象,一语道尽: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意境之美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浩瀚星河中,《人间词话》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王国维先生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精辟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词的意境之美,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藩篱,体味古今文人墨客的悲欢离合,感悟人生百态。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人间词话》的原文,而是致力于深入剖析王国维先生所阐述的“意境说”美学,带您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艺术精髓。 意境:情与景的交融,虚与实的对话 何谓意境?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用“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脍炙人口的箴言,为我们揭示了意境的核心。它不是孤立的景物描绘,也不是单纯的情感抒发,而是情与景的巧妙融合,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的和谐统一。当词人观赏山川湖海、草木花鸟时,这些景物不再是冷冰冰的自然存在,而是被赋予了词人的情感色彩,成为其内心世界的折射。同样的,词人内心的愁绪、喜悦、悲伤、思念,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景物来表达,使抽象的情感得以具象化,变得生动而触手可及。 例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无尽的亡国之痛,比拟为奔腾不息的春江之水。这滔滔江水,既是自然的景象,更是词人内心愁绪的象征。江水的绵延不绝,正如愁绪的挥之不去;江水东流而去,不可挽回,也暗含着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无可奈何的悲凉。这便是意境的力量,它将外在的景物与内在的情感编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在品味景物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词人那复杂而浓烈的情感。 又如,陈与义的“欲问行人何处去?明月斜照,画楼深锁,帘卷西风。” 这短短的几句,勾勒出一幅清冷的画面。明月斜照,本是宁静的月夜,然而“画楼深锁”、“帘卷西风”却赋予了这月夜一种沉寂和萧瑟。画楼的深锁,暗示着闺阁之人的孤独和等待,而西风卷帘,更增添了几分凄凉。这一切的景物,无不烘托出词人对远行之人深深的思念和怅惘。这份思念,没有直接道出,却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摹,宛如潮水般涌上读者心头。 《人间词话》的价值,正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意境在词中的重要性。王国维先生并非简单地赞美某些词作,而是通过对大量优秀词作的分析,提炼出意境的普遍规律和创作方法。他告诉我们,好的词,绝非辞藻的堆砌,也非情感的直白宣泄,而是要在情景交融中,营造出一种“可感”的艺术境界,让读者能够沉浸其中,与词人一同体验,一同感悟。 境界: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的升华 在“意境说”的基础上,王国维先生进一步提出了“境界”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二者的区分,是理解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关键。 “有我之境”,指的是词人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思想直接注入景物之中,使得景物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在这种境界下,词人是显性的,他的存在感很强,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词人强烈的自我意识。例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辛弃疾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位词人的词中,都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鲜明的意志。苏轼借奔腾的江水,抒发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字里行间充满了豪迈与旷达;辛弃疾则通过对月宫的想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却又畏惧高处不胜寒的复杂心境,流露出强烈的政治抱负与个人失意的矛盾。 然而,王国维先生认为,更高的艺术境界是“无我之境”。在“无我之境”中,词人仿佛“置身事外”,将自己的情感内敛,不再直接倾注于景物,而是让景物本身去诉说,去触发读者的情感。景物与词人之间,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读者在品味景物时,反而更能感受到词人所要传达的情感,甚至能从中体会到超越个体生命的普遍意义。 例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首词,表面上只是对一些寻常事物的描摹,如“梧桐更兼细雨”,但在这平淡的叙述中,却蕴含着词人深切的孤独和凄凉。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词人所处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那份孤寂和愁苦,这种情感的触动,比直接的抒情更加深刻和悠远。 又如,王观国《蝶恋花》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静山空水也斜。寂寞沙洲冷。”,这寥寥数语,描绘了一幅清寂幽冷的画面,然而在这寂冷之中,读者却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孤独。这孤独并非词人直接喊出,而是通过“烟笼”、“月笼”、“寒水”、“空山”、“斜月”、“寂寞沙洲”等一系列意象,自然地渗透出来。这种“无我”的境界,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也更具回味。 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的升华,体现了王国维先生对词的艺术追求。他认为,真正的杰作,往往能够超越个人情感的局限,触及更普遍的人生体验,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共鸣。这种境界的提升,需要词人具有深厚的功力,能够收放自如,将个人情感与客观景物做到极致的融合,使得两者浑然一体,不分彼此。 “写实”与“写虚”的辩证统一 王国维先生的意境说,并非是纯粹的虚无缥缈,也并非是刻板的写实。他强调“写实”与“写虚”的辩证统一。 “写实”指的是对客观事物进行真实而生动的描绘。这些描绘并非是机械的复制,而是经过词人的提炼和选择,能够准确地传达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例如,杜甫笔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对社会现实的辛辣写实,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 然而,仅仅停留在写实层面,并不能完全达到意境的高度。王国维先生更看重“写虚”的运用,即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想象和象征。通过“写虚”,词人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哲理融入到具体的景物之中,使得作品更具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例如,苏轼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的是海市蜃楼的景象,这本身是真实的自然现象,但苏轼将其描绘得如梦似幻,宛如仙境,这便是“写虚”的运用。他将对壮丽自然的赞叹,以及对人生某种美好理想的向往,融入到了对海市蜃楼的描绘之中。 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的是瀑布的壮丽景象。“飞流直下三千尺”是对景物的真实描绘,而“疑是银河落九天”则是大胆的想象和比拟。这种“写虚”,将瀑布的雄伟壮阔提升到了一个神话般的境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王国维先生认为,“写实”是根基,“写虚”是羽翼。两者缺一不可。根基不稳,“写虚”则会流于空泛;羽翼不全,“写实”则会显得单调。只有将两者巧妙地结合,才能创作出既真实可感,又意味深远的意境之作。 《人间词话》的时代意义与永恒价值 《人间词话》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对词的评论。它所阐述的意境说美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应用于绘画、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王国维先生通过对词的分析,所揭示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等艺术规律,是任何优秀艺术作品都必须遵循的。 更重要的是,《人间词话》所传达的,是一种对人生深刻的体悟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王国维先生在作品中,不仅仅是在品评文学,更是在探索生命的意义,探寻精神的寄托。他对于“人生三境界”的阐述,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个境界,从人生初期的迷茫与求索,到过程中的执着与坚韧,再到最终的顿悟与超越,深刻地反映了人生道路的艰辛与辉煌。这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境界,更是人生追求的写照。 本书将带领读者,逐字逐句地品味《人间词话》中的精妙论述,深入理解王国维先生所构建的意境美学体系。我们将一起探讨,如何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惘中找到方向,如何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中坚持不懈,又如何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蓦然回首中获得升华。 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一次对人生智慧的深度挖掘。让我们跟随王国维先生的脚步,在《人间词话》的意境之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精神家园,体味生命的真谛,感悟人生的无尽况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人间词话》(暂且这么称呼它,因为书名太长了)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素雅中带着古朴的气息,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一丝丝民国文人的风骨。我尤其喜欢那种墨色的字体在米黄色的纸张上晕染开来的感觉,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文人们在乱世中对美学、对诗词的执着追求。拿到手上,分量适中,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即便是随手翻阅,也能感受到制作上的用心。比起那些动辄花哨的现代装帧,这种返璞归真的设计,更符合主题的厚重感。它不像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书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产生了一种敬畏和期待。这种视觉上的愉悦,无疑是开启一场精神之旅的绝佳序幕,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去探索那位大师的内心世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跨时代意义。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极快的时代,人们追求“快餐式”的审美和即时满足感。然而,翻阅这些关于“境界”的论述,仿佛被猛地拉回了一个需要慢下来、需要沉淀的维度。它强迫我们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价值?什么是超越时间、不朽的美?这种对“深度”的追问,在当下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它不仅仅是关于词曲美学的解读,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安放自我精神世界的指南。读完一部分,我常常会放下书本,凝视窗外,试图将书中所讲的“无我之境”或“隔一层之妙”投射到眼前的日常景象中去,体验那种瞬间的升华感。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对读者的体贴。作为一个对古代文学只是略知皮毛的普通爱好者来说,很多晦涩的典故和作者默认的背景知识,往往是阅读的巨大障碍。然而,在这本书里,每一个关键概念的提出,都配有恰到好处的旁注或脚注,它们清晰、精炼,不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却又足以解答读者心中的疑惑。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墨迹清晰,不反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关注,使得即便是最复杂的理论探讨,也能在一种舒适放松的氛围中被接受和消化。可以说,这是一本真正为读者着想的出版物,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舒适度。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全书中展现出的一种近乎于“悲悯”的情怀。他并非高高在上地审视古人,而是以一种深沉的共情,去理解那些在有限的生命中,试图用有限的语言去捕捉无限情感的文人。这种理解,使得书中的论述摆脱了纯粹的理论分析,而带上了一种人性的温度。读到某些章节时,我能真切感受到,作者本人也是一个在美学困境中挣扎、探索的灵魂。他所构建的那个“意境”的殿堂,与其说是美学标准,不如说是一个精神避难所,一个可以让漂泊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理想国度。这种深层次的精神共鸣,是任何一本普通的文学评论书籍都难以给予的,它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重塑。

评分

初读此书,那种文字的韵律感便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虽然是对于古典文学理论的阐述,但行文之间,丝毫没有学究气的干燥和晦涩。作者的笔触如同涓涓细流,时而激荡,时而平缓,引导着读者进入一个对“意境”的深度探索。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述所吸引,那些对于“境界”高下的划分,并非空泛的说教,而是基于对无数经典作品的精妙体悟。尤其是在解析那些著名的诗词片段时,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手法,让人拍案叫绝。他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自己去开启理解的大门。这种“授人以渔”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欲,让原本觉得高不可攀的古典美学,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活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