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十六讲
定价:59.80元
售价:40.7元,便宜19.1元,折扣68
作者:章太炎 等
出版社:长征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802044746
字数:
页码:3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领导干部读经典》辑选晚近人文精粹,为领导踱索“价值”和“判断”提供治国理政的思想,是一套值得温故知新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丛书。
本书主要收录了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公开讲学记录,较系统地展示了国学的概貌,是国学爱好者及研究者了解国学的之书。
书稿通俗易懂、简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简述,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们的入门读物。章太炎先生晚年的治学心得,内容系统精炼、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可以说是集章氏毕生功力于一书。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必须扎根在自身文化的土壤中,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理解和认识,保护和发扬,它才能适应自身社会合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它才有深厚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的能力。一个民族没有能力坚持自身文化的自主性,也就没有能力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其自身的文化,它将或被消灭,或全盘同化。
——汤一介
对待国学应当抱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所谓分析的态度,就是要分清国学中的精华和糟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要处理好中外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既要吸取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成果,也要让自己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所谓前瞻的态度,就是要正确对待古今的关系,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建立具有当代形态和前瞻意义的新国学。
——袁行霈
内容提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代经典作品中蕴藏着富民强国的丰富智慧、众多值得汲取和反思的经验教训。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和民本思想,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允公允能、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防腐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民族大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自强不息、精进向上的积极人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温良恭俭、己欲达而达人的人间关爱,厚德载物、不涓细流的博大胸襟,等等,对领导干部有着重要的镜鉴和启迪作用。
《领导干部读经典》辑辑选民国人文精粹,囊括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朱自清、郑振铎、吕思勉等大师级作品,为领导干部提供治国理政参考和修养镜鉴,是一套值得温故知新并具有现实指导价值的经典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章太炎,(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汉族,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随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思想上渐趋颓唐。
鲁迅笔下的章太炎先生,首先是一个革命者,其次才是一个大学问家。他张扬国粹,却坚决而激烈地反抗和反抗一切束缚。他的确是一个道德主义者,强调道德的力量,却反对社会对个人的压抑,主张个性的自由。
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
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生平年表
一八六八年 一岁
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即公历一八年元月十二日,章太炎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父章浚,曾任县学训导,并在诂经精舍担任监院多年,好经术。有子女四人,太炎排行第三。
一八七三年 六岁
入私塾就读。
一八七六年 九岁
外祖父朱有虔自海盐来,对章太炎进行系统的文字音韵学教育。
一八八0年 十三岁
朱有虔归。在父章浚、表兄章篯指导下研读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顾炎武《音学五书》、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引之《经义述闻》等,打下初步汉学基础。
一八八三年 十六岁
参加县试,癫痫病突然发作,没有考成。从此放弃科举,广泛涉猎经史子集。
一八八八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农历11月),康有为上书请求变法,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京师一时为之哗然。
一八九0年 二十三岁
父章浚去世,遵父遗训,进诂经精舍学习。时诂经精舍由经学大师俞樾主持,授学者有高学治、谭献等。
一八九一年 二十四岁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刊行。《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以下简称《自定年谱》)称本年“始分别古今文师说”。
一八九二年 二十五岁��
纳妾王氏。
一八九三年 二十六岁
女生。
这一时期完成作品有:《膏兰室札记》四册及《孝经本夏法说》、《子思孟轲五行说》等。
一八九四年 二十七岁
与夏曾佑相识。夏氏主《公羊》、《齐诗》之说,与章多有辩论。又好佛学,劝章氏购览佛典。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撰《独居记》。
一八九五年 二十八岁
四月十七日(3月23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五月二日(4月初8日),康有为“公车上书”。
十一月,寄会费银十六圆,加入康有为在沪设立的上海强学会。
一八九六年 二十九岁
撰成《春秋左传读》(初名《春秋左传杂记》)五卷及《驳箴膏肓评》、《砭后证》,驳难清代常州今文学家刘逢禄《左传》不传《春秋》之说。
八月九日(7月初1),《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汪康年任经理。
一八九七年 三十岁
一月,离诂径精舍赴沪,任职时务报馆。读谭嗣同《仁学》,“怪其杂糅”,不相许。
四月,因不满康有为倡言建立孔教,自称“教主”,遭康氏门徒围攻殴打,愤而离泸返杭。返杭后,与宋恕、陈虬等创办“兴浙会”,为《实学报》和《译书公会报》撰稿。
本年发表:《论亚洲宜自为唇齿》、《论学会大有益于黄人亟宜保护》(刊于《时务报》);《变法箴言》、《平等难》、《读管子书后》、《东方盛衰论》(刊于《经世报》);《后圣》、《儒道》、《儒兵》、《儒法》、《儒墨》、《儒侠》、《异术》、《重设海军议》(刊于《实学报》);《译书公会叙》、《论民数聚增》(刊于《译书公会报》)。
一八九八年 三十一岁
一月,上书李鸿章,末有结果。三月,受张之洞邀请,赴武昌筹办《正学报》,不到一月即离去。七月,在沪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弭兵难》、《书汉以来革政之狱》等。戊戌后,为躲避清迫害,携家避难台湾,于十二月抵达台湾。
一八九九年 三十二岁
春,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书信往来,在梁启超主编的《清议报》上发表诗文多篇。六月,应梁启超及留日学生之邀,东渡日东,与孙中山相识。不久离日回国。 夏秋间,辑订并出版《訄书》初刻本,收入文章五十篇,由梁启超题名,木刻刊行。冬,在沪任《亚东时报》主笔。
本年发表作品有:《答学究》、《客帝论》、《分镇》、《儒术真论》(刊于《清议报》)和《今古文辨义》(刊于《亚东时报》)等。
一九00年 三十三岁
义和团运动兴起。六月,八国联军进军津、京,清廷决定宣战。
七月,参加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会。断发以表示与清决裂。唐才常自立军失败后,思想发生较大转变,撰《客帝匡谬》、《分镇匡谬》,并开始修定《訄书》。
一九0一年 三十四岁
往苏州东吴大学任教,宣扬民族民主革命,引起江苏巡抚恩铭的注意。
发表《正仇满论》批判梁启超《积弱溯源论》;撰《征信论》批判康有为借今文经学以治史。
一九0二年 三十五岁
二月,为避恩铭等人追捕,东渡日本,暂寓横滨《新民丛报》社,与梁启超、孙中山相会。四月,与秦力山等发起举行“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 。七月,由日本返回故乡杭州,删定《訄书》重刻本。
本年翻译出版日本岸本能武太著《社会学》,发表《文学说例》,与梁启超通信谈修改《中国通史》。
一九0三年 三十六岁
三月,在上海爱国学社任教,结识邹容、章士钊等。五月,邹容写成《革命军》,章太炎为其撰序,并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与改良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六月三十日(闰5月初6日),清与帝国主义勾结,制造“苏报案”,章太炎入狱。次日,邹容自投入狱。
本年发表:《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刊于《国民日报》)、《与刘师培书一、二、》、《释真》(刊于《国粹学报》)。
一九0四年 三十七岁
章太炎被判刑三年,邹容被判刑两年。章氏在狱中开始研读佛经。
五月,《訄书》重印本在日本出版。冬,光复会成立,推举蔡元培为会长。
一九0五年 三十八岁
在狱中继续研读佛经,读《瑜伽师地论》等。
二月,《国粹学报》在上海创刊。邓实主编,撰稿人有章太炎、刘师培等。
四月三日(2月29日),邹容死于狱中。
八月二十日(7月20日),中国同盟会于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一九0六年 三十九岁
六月二十九日(5月初8日),章太炎出狱,孙中山自东京派人来迎,遂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主办民报。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章氏发表演说,认为当前 紧要的:“,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
十月,成立国学讲习会,作《论诸子学》等讲演。
清下令预备立宪。梁启超在《新民丛报》鼓吹立宪,反对暴力革命。章太炎在《民报》撰文予以批驳。
本年发表:《俱分进化论》、《建立宗教论》、《人无我论》、《无神论》、《革命之道德》、《箴新党论》、《衡三老》、《悲先戴》、《哀后戴》、《伤吴学》(刊于《民报》);《与人论朴学报书》、《古今音损益说》(刊于《国粹学报》)。出版《国学讲习会略说》,收入《论语言文字之学》、《论文学》、《论诸子学》三篇。
一九0七年 四十岁
继续主《民报》笔政,因《民报》经费问题与孙中山发生矛盾。
二月,康有为将保皇党改为国民宪政会。九月,梁启超、蒋智由在东京筹组推动立宪的政闻社。章太炎撰文予以批驳揭露。
四月,章太炎与张继、刘师培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亚洲和亲会,主张“反对帝国主义而自保其邦族”。
本年在《民报》发表:《社会通诠商兑》、《讨满洲檄》、《中华民国解》、《五无论》、《定复仇之是非》、《国家论》、《官制索隐》。《春秋左传读叙录》在《国粹学报》刊完。撰《新方言》,并开始在《国粹学报》连载。另撰《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双声说》、《国粹学报祝辞》、《与刘师培书六》、《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一、二》等,均刊于次年出版的《国粹学报》。
一九0八年 四十一岁
光绪、慈禧死去,溥仪即位。
从四月开始,为留学生开设讲坐,讲授《说文》、《庄子》、《楚辞》、《尔雅》等。七月,又为周树人、周作人、朱希祖、钱玄同等单独开设一班,另行讲授。
刘师培、何震夫妇受清指使,于五月二十四日的上海《神州日报》刊登《炳麟启事》,对章太炎进行诬蔑陷害。章太炎登文予以否认。
十月十九日(9月25日),《民报》因宣传革命被封禁。
本年发表:《大乘佛教缘起说》、《辨大乘起信论之真伪》、《龙树菩萨生灭年月考》、《排满平议》、《驳神我宪政说》、《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四惑论》、《五朝法律索隐》、《马良请速开国会》(刊于《民报》);《小疋大疋说》上下、《八卦释名》、《六诗说》、《原经》、《毛公说字述》、《刘子政左氏说》(刊于《国粹学报》)。《新方言》在《国粹学报》续完。
一九0九年 四十二岁
因《民报》复刊和筹款等事与孙中山发生尖锐冲突。撰《伪民报检举状》,指斥汪精卫等复刊之《民报》为非法,并对孙中山进行攻击。
编订《太炎集》,舍弃了一些曾起了重大政治影响的政论文章,追求“俗或末之好”的“传世”之文。
本年发表:《与刘光汉(师培)书七》、《原儒》、《原名》、《致国粹学报社书二、三、四》、《庄子解诂》(刊于《国粹学报》)。出版《小学答问》。
一九一0年 四十三岁
一月,黄兴在《日华新报》发表《章炳麟背叛革命党人之铁证》,指斥章太炎为清特务、革命党之叛徒。
二月,章太炎、陶成章等于东京重组光复会,章太炎任正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创办《教育今语杂志》作为机关报,与同盟会正式分裂。
夏,黄侃创办《学林》杂志,刊登章太炎《文始》、《封建考》、《五朝学》、《信史》、《思乡愿》、《秦政记》、《秦献记》、《医术平议》等许多重要著作。
本年撰定《文始》、《齐物论释》。编定《国故论衡》上卷小学十篇,中卷文学七篇,下卷诸子学九篇。在《国粹学报》发表《驳皮锡瑞三书》,批驳皮锡瑞所撰《王制笺》、《经学历史》、《春秋讲义》三书。对《訄书》再次修订,原件现存北京图书馆。
一九一一年 四十四岁
继续在东京讲学。
十月十日(8月19日),武昌起义。消息传到东京,章氏中断讲学。
十一月三日(9月13日),上海发动起义,次日“光复”。
十一月十五日(9月25日),章太炎回到上海。在上海国民自治会演说:“宜先认武昌为中央。”当黄兴就扩大同盟会问题相询时,章太炎以“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告之。
槟榔屿《光华日报》连续刊载章氏政论《诛政党》。
一九一二年 四十五岁
一月一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一月三日,中华民国联合会在上海宣告成立。章太炎、程德全被选为正副会长。章太炎发表演说:“本会性质,对于立于监督补助地位。”认为“中国本因旧之国,非新辟之国,其良法美俗,应保存者存留之,不能事事更张也”。
一月十四日,陶成章在上海被刺杀,章太炎与孙中山隔阂进一步加深。
孙中山函聘章太炎为枢密顾问。二月七日,章太炎应邀赴南京。在建都问题上,支持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旋即返沪。
三月一日,中华民国联合会改名统一党,选章太炎、程德全、张謇、熊希龄、宋教仁为理事,后又与民社等合并为共和党。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篡夺总统职位。冬,任章太炎为东三省筹边使。
一九一三年 四十六岁
章太炎在长春设筹边使署。
三月二十日,宋教仁在上海车站被刺。
四月十七日,章太炎从长春赶回上海,受到孙中山的欢迎。又前往武昌见黎元洪,“以为联合之图。”五月上旬,通电袁世凯,要求罢黜四凶:梁士诒、赵秉钧、陈宦、段芝贵。下旬,由武汉返回北京。袁世凯授与二级勋章一枚。六月,由京来沪,由蔡元培主婚,与汤国黎在哈同花院举行婚礼。
六月十九日,袁世凯通令各省尊孔祀孔。孔教会成立。章太炎发表《驳建立孔教议》,反对定孔教为国教。
七月,二次革命爆发,不久失败。八月,章太炎昌着危险返回北京,为袁世凯幽禁。
一九一四年 四十七岁
被幽禁于北京龙泉寺。手定《章氏丛书》,并将《訄书》定名为《检论》,从分卷到内容,都有很大变动。
一九一五年 四十八岁
仍被幽禁。
四月,《太炎近文录》出版,钱须弥编,收录章氏辛亥以来电文演说。章太炎对此书深为不满。
五月,《国故论衡》增订完毕。《检论》定稿,共分九卷,正文六十篇,附录七篇,大半为新写或据《訄书》旧稿重新写定。
七月,上海右文社出版《章氏丛书》,铅字排印,两函二十四册,包括《春秋左传读叙录》一卷、《刘子政左氏说》一卷、《文始》九卷、《新方言》十一卷附《岭外三州语》一卷,《小学答问一卷》、《说文部首韵语》一卷、《庄子解诂》一卷、《管子余义》一卷、《齐物论释》一卷、《国故论衡》三卷、《太炎文录初编》文录二卷别录三卷。
冬,章太炎口述,吴承任笔述整理成《菿汉微言》。自述“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
十二月,袁世凯复辟称帝,申令明年为“洪宪元年”。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
一九一六年 四十九岁
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愤怒讨伐中死去。
六月,章太炎恢复自由。七月,抵上海,受到热烈欢迎。九月,出国赴南洋考察,十二月,回国。
一九一七年 五十岁
三月四日,章太炎在上海发起亚洲古学会。
七月一日,张勋等拥立溥仪复辟。十二日,复辟覆灭。
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掌中央大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与国会。
九月一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组织护法军,讨伐段祺瑞。章太炎被任为护法军秘书长。前往昆明争取云南军阀唐继尧的支持,因唐缺乏诚意未果。
一九一八年 五十一岁
赴四川,到邹容祠行礼。在重庆等地讲学。又赴湖北、湖南,十月归抵上海。
十一月,北洋教育部把一九一三年拟定的注音字母公布,注音字母采自章太炎。
四川观鉴庐出版《太炎教育谈》。汪太冲编《太炎外纪》出版。
一九一九年 五十二岁
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章氏丛书》浙江图书馆刊本问世,较上海右文社版新增《齐物论释》重定本、《太炎文录初编》、《补编》、《菿汉微言》三种,校勘颇精,改正了右文社版不少错误。
一九二0年 五十三岁
一月至三月,身患黄疸,病卧。六月,热病大作,几死。
章太炎由反对军阀割据逐渐演变为赞成军阀割据,提出“联省自治,虚置议”。
一九二一年 五十四岁
七月一日,中国党成立。
夏,主张“武力统一”的吴佩孚率军南下,打败主张“联省自治”的湘鄂川军,“联省自治”运动遭到打击。
《太炎学说》上下卷由四川观鉴庐出版。上卷为章氏一九一八年在四川讲演记录,下卷为一批书札。《章太炎的白话文》出版,吴齐仁编,泰东图书馆铅字排印本。
一九二二年 五十五岁
黎元洪就职总统,章太炎受勋一枚。宣讲“联省自治”,还主张“南迁武汉”。
四月至六月,应江苏教育会之邀,主讲国学,每周一次,共十次,讲题为《国学大概》、《治国学方法》、《经学之派别》、《哲学之派别》、《文学之派别》、《国学之进步》。讲演记录有两个版本,一为曹聚仁所编《国学概论》,一为张冥飞所编《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集》。
柳诒徵对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诋孔”的观点提出批评,章太炎公开答复,表示接受,还懊悔“前声已放,驷不追舌”。
《章太炎尺牍》出版,上海文明书局铅字排印本。
一九二三年 五十六岁
三月二日,孙中山在广东宣告大元帅大本营成立,章太炎以为“广东帅府之欲以武力统一西南,亦西南之吴佩孚也”。
九月,《华国月刊》在上海创刊,章太炎任社长,欲发扬“国故”,挽救“人心”。
一九二四年 五十七岁
一月,中国国民党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发表宣言,实现国共和作。
在国民党右派冯自由、居正的怂恿下,章太炎发表公函,反对国共和作。
《章氏丛书》上海古书流通处印本出版。
一九二五年 五十八岁
三月十二日,孙中山逝世,章太炎撰文祭悼。
五卅运动爆发,章太炎发出通电,欲“使水深火热之民,早登衽席”。
一九二六年 五十九岁
三月二十日,制造中山舰事件,篡夺北伐军领导权。
四月七日,章太炎在上海组织“反赤救国大联合”,任理事。发出通电,叫嚷“反对赤化”。八月八日,章太炎应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江苏省长陈陶遗聘请,到南京任“修订礼制会会长”。十三日,通电全国,反对组织北伐。
一九二七年 六十岁
发动“四·一二”大屠杀。
五月至六月,被上海市党部临时执委会指名为号学阀,呈请国民党中央加以。
七月至十一月,居同孚路赁寓,终日宴坐,兼治宋明儒学,借以惩忿。
一九二八年 六十一岁
写《自定年谱》,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五十五岁止。
一九二九年 六十二岁
终年闭门杜客,对国事、学术俱保持缄默。
一九三0年 六十三岁
撰《春秋左氏疑义答问》。自称“为三十余年精力所聚之书,向之繁言碎辞,一切芟,独存此四万言而已 ”。
一九三一年 六十四岁
五月一日,《国学丛刊》由中国大学出版,章太炎弟子吴承仕编辑。章氏在该刊发表文章有:《与吴承仕论宋明道学利病书一、二》(1917年撰)、《论古韵四事》、《汉儒识古文考》上下等。
“九·一八”事变后,通信中多次议论时事,对、张学良拱手将奉、吉让予日本不满,也不满粤方乘机倒蒋。
一九三二年 六十五岁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章太炎愤怒之下,北上见张学良。在燕京大学演说,号召青年拯救国家的危亡。
秋,赴苏州讲学,组织国学会。章太炎亲撰《宣言》,主张“范以四经”。四经指《孝经》、《大学》、《儒行》、《丧服》。
一九三三年 六十六岁
民族危机严重。二月,章太炎与马相伯联合宣言(“二老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领土。
《章氏丛书续编》于北京发行,章太炎弟子吴承仕、钱玄同校刊,收录著作七种:《广论语骈枝》一卷、《体撰录》一卷、《太史公古文尚书说》一卷、《古文尚书拾遗》二卷、《春秋左氏疑义答问》五卷、《新出三体石经考》一卷、《菿汉昌言》六卷。
一九三四年 六十七岁
秋,章太炎由上海迁居苏州。因与“国学会”旨趣不同,另创章氏国学讲习会。
一九三五年 六十八岁
三月,派丁维汾(鼎臣)慰问,并致万金为疗疾费,章即将此款移作章氏国学讲习会经费。
四月,开办章氏星期讲演会,共九期,讲题为《说文解字序》、《白话与文言之关系》、《论读经有利而无弊》、《论经史实录而不应无故怀疑》、《再释读经之异议》、《论经史儒之分合》等,一一都有记录单行出版。
九月,《制言》半月刊创刊,由章太炎主编。其宗旨是研究中国固有文化,造就国学人才。��
一九三六年 六十八岁��
冬、春间,于章氏国学讲习会授《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诸子学略说》,俱有讲演记录刊行。夏,给国学讲习会学生讲完《尚书》。六月十四日,于苏州病逝。时人评为革命元勋,国学泰斗。国民令以国葬,葬杭州西湖畔张苍水墓侧。
注释:
我国标年方法,辛亥革命以前,用帝王年号计年与干支计年;辛亥革命后,用公元计年。今均采用公元纪年,而于重要事件同时标明农历计年。
文摘
讲 概论
第二节 治国学的方法
一、辨书籍的真伪
对于古书没有明白哪一部是真,哪一部是伪,容易使我们走入迷途,所以研究国学步要辨书籍的真伪。
四部的中间,除了集部很少假的,其余经、史、子三部都包含着很多的伪书,而以子部为尤多。清代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很指示我们一些途径。
先就经部讲:《尚书》现代通行本共有五十八篇,其中只有三十三篇是汉代时的“今文”所有,另二十五篇都是晋代梅颐所假造。这假造的《尚书》,宋代朱熹已经怀疑他,但没曾寻出确证,直到清代,才明白地考出,却已雾迷了一千多年。经中尚有为明代人所伪托,如《汉魏丛书》中的《子贡诗传》系出自明丰坊手。诠释经典之书,也有后人伪托,如孔安国《尚书彳专》、《郑氏孝经注》、《锰子孙奭疏》之类,都是晋代的产品。不过“伪古文尚书”,和“伪孔传”,比较的有些价值,所以还引起一部分人一时间的信仰。以史而论:正史没人敢假造,别史中就有伪书。《越绝书》,汉代袁康所造,而托名子贡。宋人假造《飞燕外传》、《汉武内传》,而列入《汉魏丛书》。《竹书纪年》本是晋人所得,原已难辨真伪,而近代通行本,更非晋人原本,乃是明人伪造的了。
子部中伪书很多,现在举其著者六种,前三种尚有价值,后三种则全不足信。
(一)《吴子》。此书中所载器具,多非当时所有,想是六朝产品。但从前科举时代把他当作“武经”,可见受已久。
(二)《文子》。《准南子》为西汉时作品,而文子里面大部分抄自《淮南子》,可见本书系属伪托,已有人证明他是两晋六朝人做的。
(三)《列子》。信列子的人很多,这也因本书做得不坏,很可动人的原故。须知列子这个人虽见于《史记老庄列传》中,但书中所讲,多取材于佛经,“佛教”在东汉时始人中国,那能在前说到我们用时代证他,已可水落石出。并且列子这书,汉人从未有引用一句,这也是一个明证。造列子的也是晋人。
序言
说实话,我带着一种略微挑剔的心态打开这本书的,毕竟“国学”这个词汇在市面上已经被过度消费了。但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像那些只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的作品,而是敢于触及一些更尖锐、更核心的问题。比如,在探讨道家思想时,它没有回避“无为”与积极入世之间的张力,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在不同历史节点下,这些思想如何被实践和误读。我特别喜欢作者引入的一些比较视角,将中国传统哲学与其他西方哲学思想进行简要的对照,这种跨文化的碰撞,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不是简单地赞美古人,而是保持了一种批判性的继承,指出了传统思想在特定环境下的局限性,同时也挖掘了其跨越时空的价值。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也值得称赞,行文流畅,用词精准,即便是处理复杂的哲学概念,也能做到深入浅出,读起来非常痛快,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人”的关注。在很多关于国学的论述中,常常会陷入对“天道”或“宇宙规律”的探讨,显得有些飘渺。但这本书却牢牢地抓住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实践性”和“人本精神”。它探讨的都是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治好一个家、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这些都是关乎我们切身利益的话题。特别是关于“修身”的部分,作者的阐述非常细致,他强调的不是通过外部的约束来实现自我提升,而是强调内在的自省和定力的培养。这种对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探讨,直接转化为了一种生活哲学。我常常在感到迷茫和焦虑的时候,翻开其中任何一页,都能找到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古人的智慧就是为了安抚现代人不安的灵魂而存在。这本书,与其说是讲国学,不如说是教人如何好好地活着。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脉络非常敏感的读者,以往读国学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知识点堆砌,让人看不见整体的历史流变。然而,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图谱。它不仅仅是讲解一个个独立的概念,而是将它们置于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进行考察。通过这种方式,我得以理解为什么在某个朝代,某种思想会占据主流,而另一种则退居边缘。这种“情境化”的解读,让那些原本冰冷的文字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例如,对法家思想的分析,就巧妙地结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让人瞬间理解了“强权”背后的无奈与必然。这种由宏观历史背景反哺微观思想解读的方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说服力。对于想要系统了解中国思想史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富有洞察力的入门或进阶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简直是物超所值,拿到手就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的工具书来说太重要了。内容方面,我得说,作者的学术功底扎实得令人敬佩。他似乎对每一个引用的文献都了如指掌,注释详实而精炼,对于那些想要深入钻研的读者来说,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学术支撑。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那一部分,那些原本我以为只有专业研究者才能把握的理论框架,被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重新组织了起来。阅读过程更像是一种审美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它的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论断的背后,你都能感受到作者背后大量的案头工作和深思熟虑,但神奇的是,所有的严谨都被包裹在一层非常优雅、非常人文关怀的外衣之下,读起来绝不费力。这是一本可以放在床头,随时翻开,都能从中汲取新养分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传统文化说教,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它没有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一上来就给你一堆生僻的典故和晦涩难懂的解释。相反,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接地气,仿佛你在和一位博学又风趣的长者围炉夜话。我特别欣赏它对儒家思想的解读,没有将孔子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把他还原成一个鲜活的、在那个特定时代努力解决现实问题的智者。比如,书中对“仁”的阐释,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深入到人际交往的细节之中,让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也能找到一条可以实践的路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情世故的理解都深刻了不少,不再是那种盲目的应付,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每一讲之间既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又各自独立成篇,即便偶尔中断阅读,也不会感到迷失。它真正做到了将古代的智慧融入现代的生活,让人在享受知识的愉悦时,也获得了面对现实挑战的勇气和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