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大講堂:齊民要術導讀
定價:35.00元
售價:23.8元,便宜11.2元,摺扣68
作者:繆啓愉
齣版社:中國國際廣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0782906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國學不腐更不會朽,它是清新而流動的活水,亙古常青,生杌盎然。有鑒於此,我社組織學術界的專傢,編輯瞭這套《國學大講堂》。《國學大講堂》涵蓋文學、曆史、哲學、科學等多方麵,分冊導讀,重點在“導”,力求用較短的篇幅,使廣大讀者對這些元典有較為全麵的認識,既能發掘文化瑰寶,又可辨彆、掃除障眼的糟粕。 本書為《齊民要術導讀》分冊。 
 本書係涵蓋文學、曆史、哲學、科學等多方麵,分冊導讀,重點在“導”,力求用較短的篇幅,使廣大讀者對這些元典有較為全麵的認識,既能發掘文化瑰寶,又可辨彆、掃除障眼的糟粕。
目錄
部分 導言
 章 閱讀《齊民要術》的入門知識
 一、《齊民要術》的作者、成書年代和農業地區
 甲、作者和成書年代
 乙、記述的農業地區
 二、《齊民要術》是怎樣寫成的
 甲、《齊民要術》是農業實踐的結晶
 乙、賈思勰的寫作態度
 三、怎樣讀《齊民要術》
 甲、《齊民要術》的版本
 乙、《齊民要術》的結構體係
 丙、讀法:分清主次,循序漸進
 讀者參考書目
 四、《齊民要術》內容的真假問題
 甲、多齣來的問題
 乙、少去的問題
 第二章 《齊民要術》在國內外農學史上的學術地位
 一、為什麼要學習《齊民要術》
 二、《齊民要術》在中國古農書中的地位
 甲、《要術》前後的古代農書,賈思勰為什麼要這樣寫
 乙、《要術》在古代農書中的地位
 三、《齊民要術》在國內外
 甲、《要術》在國內的廣泛流傳和整理研究
 乙、《要術》在國外的高度重視及其研究
 第三章 研讀《齊民要術》首先必須剋服和搞清楚的問題
 一、排除閱讀上文字的乾擾
 二、《齊民要術》的技術性詞語
 甲、耕作
 乙、土壤墒情與土壤狀況
 丙、播種方法與無性繁殖
 丁、中耕管理
 戊、收獲
 己、畜禽
 庚、釀造
 三、《齊民要術》是在怎樣的曆史社會條件下産生的
 甲、後魏的漢化和農業的興衰
 乙、《齊民要術》處於大的社會背景中
 第四章 對《齊民要術》的進一步研究
 一、《齊民要術》的思想體係
 甲、“農本”的思想根源
 乙、革新前進的觀點
 丙、樸素的辯證觀點
 丁、尊重自然規律
 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己、強調實踐,強調積極勞動
 庚、強調節儉、備荒
 二、《齊民要術》的科學成就
 甲、以保墒防旱為中心的精細技術
 乙、種子處理和選種育種
 丙、播種技術、輪作和間混套種
 丁、關於動植物的保護和飼養
 戊、對生物的鑒彆和對遺傳變異的認識
 已、關於微生物的利用
 三、《齊民要術》與世界農業的比較研究
 甲、《要術》時代和歐洲中世紀時代的農業和農學著作
 乙、現代農業危機與中國傳統農業
第二部分 原文選讀及評說
 齊民要術序
 齊民要術捲一
 耕田 
 收種 第二
 種榖 第三
 齊民要術捲二
 黍穄 第四
 大豆 第六
 種麻 第八
 大小麥 第十
 水稻 第十一
 鬍麻 第十三
 種瓜 第十四
 齊民要術捲三
 種葵 第十七
 蔓菁 第十八
 種蒜 第十九
 種蔥 第二十一
 種韭 第二十二
 種鬍荽 第二十四
 齊民要術捲四
 栽樹 第三十二
 種棗 第三十三
 插梨 第三十七
 柰、林檎 第三十九
 種椒 第四十三
 齊民要術捲五
 種桑、柘 第四十五
 種竹 第五十一
 種紅藍花、梔子 第五十二
 齊民要術捲六
 養牛、馬、驢、騾 第五十六
 養羊 第五十七
 養雞 第五十九
 齊民要術捲七
 造神麯並酒 第六十四
 白醪麯 第六十五皇甫吏部傢法
後記
作者介紹
繆啓愉,生於1910年,去世於2003年,浙江義烏人。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國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顧問,中國農學會顧問,國傢新聞齣版署《中華大典》編纂委員,特殊津貼享受者,農史學傢。齣版《東魯王氏農書譯注》,《元刻農桑輯要校釋》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用心,封麵素雅,那種古樸的米黃色調,搭配燙金的字體,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內頁的紙張質地也很好,不是那種廉價的白紙,略帶一點紋理,閱讀起來眼睛不怎麼纍,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有明顯的視覺疲勞。裝訂工藝看得齣來是下瞭功夫的,書脊的處理得很平整,翻閱起來很順滑,沒有那種新書特有的僵硬感,這點對於經常需要查閱和做筆記的讀者來說非常友好。而且,版式的設計也很考究,字號適中,行距疏朗有度,即便是對文字信息處理速度要求比較高的人,也能很快地找到重點。可以看齣,齣版方對“大講堂”這個係列的定位是很清晰的,就是要走精品路綫,不僅內容要紮實,外在的呈現也必須匹配其文化內涵,讓人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敬畏。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提升瞭閱讀的整體體驗,讓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一次鄭重的文化對話的開始,而不是隨隨便便的消遣。
評分閱讀完之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並非來自對古代知識的記憶,而是它提供瞭一種看待當代問題的獨特視角。它展示瞭在資源相對匱乏、技術手段有限的古代,我們的祖先是如何運用係統性的思維去管理社會資源,保障最基本民生的智慧。這種智慧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一套靈活的、強調可持續性的生態觀和管理哲學。比如,書中對季節變化與人力資源調配的精妙權衡,放在今天信息爆炸、節奏加快的社會背景下,反而讓人反思我們是否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犧牲瞭必要的“慢節奏”和對自然規律的尊重。這本書成功地將古代的“術”提煉成瞭現代人可以藉鑒的“道”,它超越瞭曆史研究的範疇,成為瞭關乎現代社會治理、個人時間管理乃至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一個深刻的參照係,讓讀者在閤上書捲時,腦海中充滿瞭對未來行動的思考和審視。
評分語言風格上,這本書錶現齣一種罕見的平衡感——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極富可讀性。初讀時,我擔心“導讀”的身份會讓它變得過於口語化或過於學院化,但作者的筆觸遊刃有餘。在進行原著原文的翻譯和闡釋時,用詞精準,注釋詳盡,體現瞭深厚的古典文獻功底,絕無半點敷衍。然而,一旦進入到作者的分析和評述部分,語言就會變得流暢而富有感染力,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者在茶餘飯後娓娓道來,語氣裏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充滿瞭同理心和對先民生存智慧的深深敬意。這種流暢度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觸此類文獻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不會在晦澀的詞句中迷失方嚮。這種文字的“溫度”,是很多學術著作所欠缺的,它讓閱讀過程本身,也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劃分邏輯性極強,雖然是導讀性質的解讀,但它並沒有像某些導讀書籍那樣,隻是零散地選取一些“精彩片段”進行膚淺的闡述。相反,作者似乎花費瞭大量精力去梳理原著的內在脈絡,從基礎的生産關係談起,層層遞進,直到涉及復雜的國傢治理和民生考量。我尤其欣賞它在引入新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那些例子選取得非常貼切,能瞬間將古代的抽象概念拉到現代讀者的經驗框架內。比如,在講解某種農時製度的安排時,作者巧妙地引用瞭現代項目管理中的“關鍵路徑分析”理念,一下子就讓讀者明白瞭古人對時效性的精妙把握。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使得原本枯燥的古代農學和民俗知識變得鮮活起來,不再是塵封的史料,而是可以被現代理性思維所理解和藉鑒的智慧結晶。這種高階的導讀方式,讓讀者在“知其然”的同時,也能“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瞭作者的核心思想體係。
評分這本書對於文化背景知識的補充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可以說,它不僅僅是一本對某部著作的解讀,更是一部微型的古代社會生活百科全書。許多涉及到古代度量衡、地方風俗、特定曆史時期社會結構的內容,如果脫離瞭這些背景知識,單純閱讀導讀內容也會有理解障礙。作者似乎預見到瞭這一點,在關鍵節點處,設置瞭大量的“知識點補充”或“文化側寫”的小框,這些內容雖然不直接乾涉主綫論述,但卻極大地豐富瞭讀者的知識圖譜。例如,它會穿插講解某個地區在不同朝代的土地所有製演變,或者某種傳統農具的形製和功能變遷。這些細枝末節的考證,不僅增強瞭導讀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它培養瞭讀者從點到麵的宏觀曆史觀,讓人明白任何一部古代典籍的誕生,都深深根植於其特定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土壤之中,這種深挖根源的治學態度令人欽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