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大讲堂:齐民要术导读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缪启愉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078290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学不腐更不会朽,它是清新而流动的活水,亘古常青,生杌盎然。有鉴于此,我社组织学术界的专家,编辑了这套《国学大讲堂》。《国学大讲堂》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分册导读,重点在“导”,力求用较短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元典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既能发掘文化瑰宝,又可辨别、扫除障眼的糟粕。 本书为《齐民要术导读》分册。
本书系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分册导读,重点在“导”,力求用较短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元典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既能发掘文化瑰宝,又可辨别、扫除障眼的糟粕。
目录
部分 导言
章 阅读《齐民要术》的入门知识
一、《齐民要术》的作者、成书年代和农业地区
甲、作者和成书年代
乙、记述的农业地区
二、《齐民要术》是怎样写成的
甲、《齐民要术》是农业实践的结晶
乙、贾思勰的写作态度
三、怎样读《齐民要术》
甲、《齐民要术》的版本
乙、《齐民要术》的结构体系
丙、读法:分清主次,循序渐进
读者参考书目
四、《齐民要术》内容的真假问题
甲、多出来的问题
乙、少去的问题
第二章 《齐民要术》在国内外农学史上的学术地位
一、为什么要学习《齐民要术》
二、《齐民要术》在中国古农书中的地位
甲、《要术》前后的古代农书,贾思勰为什么要这样写
乙、《要术》在古代农书中的地位
三、《齐民要术》在国内外
甲、《要术》在国内的广泛流传和整理研究
乙、《要术》在国外的高度重视及其研究
第三章 研读《齐民要术》首先必须克服和搞清楚的问题
一、排除阅读上文字的干扰
二、《齐民要术》的技术性词语
甲、耕作
乙、土壤墒情与土壤状况
丙、播种方法与无性繁殖
丁、中耕管理
戊、收获
己、畜禽
庚、酿造
三、《齐民要术》是在怎样的历史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甲、后魏的汉化和农业的兴衰
乙、《齐民要术》处于大的社会背景中
第四章 对《齐民要术》的进一步研究
一、《齐民要术》的思想体系
甲、“农本”的思想根源
乙、革新前进的观点
丙、朴素的辩证观点
丁、尊重自然规律
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己、强调实践,强调积极劳动
庚、强调节俭、备荒
二、《齐民要术》的科学成就
甲、以保墒防旱为中心的精细技术
乙、种子处理和选种育种
丙、播种技术、轮作和间混套种
丁、关于动植物的保护和饲养
戊、对生物的鉴别和对遗传变异的认识
已、关于微生物的利用
三、《齐民要术》与世界农业的比较研究
甲、《要术》时代和欧洲中世纪时代的农业和农学著作
乙、现代农业危机与中国传统农业
第二部分 原文选读及评说
齐民要术序
齐民要术卷一
耕田
收种 第二
种谷 第三
齐民要术卷二
黍穄 第四
大豆 第六
种麻 第八
大小麦 第十
水稻 第十一
胡麻 第十三
种瓜 第十四
齐民要术卷三
种葵 第十七
蔓菁 第十八
种蒜 第十九
种葱 第二十一
种韭 第二十二
种胡荽 第二十四
齐民要术卷四
栽树 第三十二
种枣 第三十三
插梨 第三十七
柰、林檎 第三十九
种椒 第四十三
齐民要术卷五
种桑、柘 第四十五
种竹 第五十一
种红蓝花、栀子 第五十二
齐民要术卷六
养牛、马、驴、骡 第五十六
养羊 第五十七
养鸡 第五十九
齐民要术卷七
造神曲并酒 第六十四
白醪曲 第六十五皇甫吏部家法
后记
作者介绍
缪启愉,生于1910年,去世于2003年,浙江义乌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农学会顾问,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华大典》编纂委员,特殊津贴享受者,农史学家。出版《东鲁王氏农书译注》,《元刻农桑辑要校释》等
文摘
序言
语言风格上,这本书表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极富可读性。初读时,我担心“导读”的身份会让它变得过于口语化或过于学院化,但作者的笔触游刃有余。在进行原著原文的翻译和阐释时,用词精准,注释详尽,体现了深厚的古典文献功底,绝无半点敷衍。然而,一旦进入到作者的分析和评述部分,语言就会变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在茶余饭后娓娓道来,语气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同理心和对先民生存智慧的深深敬意。这种流畅度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此类文献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不会在晦涩的词句中迷失方向。这种文字的“温度”,是很多学术著作所欠缺的,它让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评分阅读完之后,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并非来自对古代知识的记忆,而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当代问题的独特视角。它展示了在资源相对匮乏、技术手段有限的古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运用系统性的思维去管理社会资源,保障最基本民生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套灵活的、强调可持续性的生态观和管理哲学。比如,书中对季节变化与人力资源调配的精妙权衡,放在今天信息爆炸、节奏加快的社会背景下,反而让人反思我们是否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牺牲了必要的“慢节奏”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这本书成功地将古代的“术”提炼成了现代人可以借鉴的“道”,它超越了历史研究的范畴,成为了关乎现代社会治理、个人时间管理乃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个深刻的参照系,让读者在合上书卷时,脑海中充满了对未来行动的思考和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虽然是导读性质的解读,但它并没有像某些导读书籍那样,只是零散地选取一些“精彩片段”进行肤浅的阐述。相反,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梳理原著的内在脉络,从基础的生产关系谈起,层层递进,直到涉及复杂的国家治理和民生考量。我尤其欣赏它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那些例子选取得非常贴切,能瞬间将古代的抽象概念拉到现代读者的经验框架内。比如,在讲解某种农时制度的安排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现代项目管理中的“关键路径分析”理念,一下子就让读者明白了古人对时效性的精妙把握。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使得原本枯燥的古代农学和民俗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尘封的史料,而是可以被现代理性思维所理解和借鉴的智慧结晶。这种高阶的导读方式,让读者在“知其然”的同时,也能“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了作者的核心思想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用心,封面素雅,那种古朴的米黄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内页的纸张质地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白纸,略带一点纹理,阅读起来眼睛不怎么累,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明显的视觉疲劳。装订工艺看得出来是下了功夫的,书脊的处理得很平整,翻阅起来很顺滑,没有那种新书特有的僵硬感,这点对于经常需要查阅和做笔记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而且,版式的设计也很考究,字号适中,行距疏朗有度,即便是对文字信息处理速度要求比较高的人,也能很快地找到重点。可以看出,出版方对“大讲堂”这个系列的定位是很清晰的,就是要走精品路线,不仅内容要扎实,外在的呈现也必须匹配其文化内涵,让人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整体体验,让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郑重的文化对话的开始,而不是随随便便的消遣。
评分这本书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对某部著作的解读,更是一部微型的古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许多涉及到古代度量衡、地方风俗、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的内容,如果脱离了这些背景知识,单纯阅读导读内容也会有理解障碍。作者似乎预见到了这一点,在关键节点处,设置了大量的“知识点补充”或“文化侧写”的小框,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干涉主线论述,但却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图谱。例如,它会穿插讲解某个地区在不同朝代的土地所有制演变,或者某种传统农具的形制和功能变迁。这些细枝末节的考证,不仅增强了导读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读者从点到面的宏观历史观,让人明白任何一部古代典籍的诞生,都深深根植于其特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土壤之中,这种深挖根源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