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学百家讲坛:形势 | 作者 | 宋一夫 |
| 定价 | 29.80元 | 出版社 | 现代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10614354 | 出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数 | 页码 | 163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形,象形也。”军事理论家和实践家运用“形”这一概念,指的是有形的物质,即客观存在的各种物质力量和物质条件。“势”这一概念,古代兵家用来指战争中的态势。具体地说,“势”是对“形”的运用,就是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实施作战的指挥,从而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实际作战能力。 |
| 作者简介 | |
| 宋一夫,1955年生,哲学博士,编审。现任现代教育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学术著作有《二重结构理论》、《中华儒学通典》、《中华道学通典》、《中华佛学通典》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
| 目录 | |
| 国学漫谈 形势 孙武·说形势(一) 历史战例 庞涓轻敌遭兵败 韩魏联军伊阙败绩 孙武·说形势(二) 历史战例 李元昊巧用家鸽 镇南关大捷 孙武·说形势(三) 历史战例 窦宪大破北匈奴 康熙大帝平“三藩” 卻至·说形势 历史战例 战鄢陵楚师败绩 周武王牧野伐商兵 司马穰苴·说形势 历史战例 秦昭襄王兵败邯郸 马燧架桥又烧桥 吴起·说形势 历史战例 汉武帝北击匈奴 明英宗被俘土木堡 孙膑·说形势(一) 历史战例 刘秀巧解昆阳围 宇文泰苇丛出伏兵 孙膑·说形势(二) 历史战例 秦军毅山遇伏兵 雅克萨大战沙俄 曹操·说形势 历史战例 郑庄公繻葛破敌 刘秀水陆入巴蜀 《百战奇法》·说形势 历史战例 楚汉五战成皋 李世民巧选战机 《太公六韬》·说形势 历史战例 李靖穷追吐谷浑 后唐军奇袭汴州城 赵蕤·说形势 历史战例 楚霸王彭城大捷 唐军六路攻突厥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国学漫谈 形势 孙武·说形势(一) 历史战例 庞涓轻敌遭兵败 韩魏联军伊阙败绩 孙武·说形势(二) 历史战例 李元昊巧用家鸽 镇南关大捷 孙武·说形势(三) 历史战例 窦宪大破北匈奴 康熙大帝平“三藩” 卻至·说形势 历史战例 战鄢陵楚师败绩 周武王牧野伐商兵 司马穰苴·说形势 历史战例 秦昭襄王兵败邯郸 马燧架桥又烧桥 吴起·说形势 历史战例 汉武帝北击匈奴 明英宗被俘土木堡 孙膑·说形势(一) 历史战例 刘秀巧解昆阳围 宇文泰苇丛出伏兵 孙膑·说形势(二) 历史战例 秦军毅山遇伏兵 雅克萨大战沙俄 曹操·说形势 历史战例 郑庄公繻葛破敌 刘秀水陆入巴蜀 《百战奇法》·说形势 历史战例 楚汉五战成皋 李世民巧选战机 《太公六韬》·说形势 历史战例 李靖穷追吐谷浑 后唐军奇袭汴州城 赵蕤·说形势 历史战例 楚霸王彭城大捷 唐军六路攻突厥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古朴的气息,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能比拟的。封面选用的材质,带着一种温润的触感,仿佛能透过指尖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字体排版上看得出是用心设计的,主标题的字体古拙有力,而内文的小字虽然密集,但字号和行间距的拿捏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也相对减轻了不少。特别是那些章节的划分和小标题的设计,很有仪式感,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进入“讲坛”的肃穆感。书脊上的烫金工艺处理得非常细腻,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散发出一种低调的奢华,很符合国学类书籍的气质。不过,如果说美中不足,或许是纸张的克重可以再稍微提高一些,虽然目前的纸张已经属于上乘了,但对于如此经典的汇编,我个人总希望它能更经得起岁月的磨砺,成为可以代代相传的珍藏品。总体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呈现,已经为内容奠定了极高的期待值,从视觉和触觉上来说,都是一次愉悦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方面,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这让作为非专业读者的我,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安全感。我注意到,凡是涉及到具体的典籍出处和历史事件的考证,注释和引文都标注得非常详尽,即便是那些在学术界仍有争议的观点,作者也采取了平衡引述的方式,清楚地说明了不同的学派对此问题的不同解读。这种对待知识的尊重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是许多通俗读物所缺乏的。它没有为了追求阅读的流畅性而牺牲掉知识的准确性,反而通过清晰的结构布局,让复杂的学术脉络变得井然有序。例如,在分析某个历史决策背后的权力结构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展示了儒家、法家乃至兵家思想在当时的交织作用。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国学经典如何塑造古代乃至现代社会决策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扎实且可靠的参照系,足以作为深入研究的起点。
评分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这部作品,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沉浸式地进行了一场精神的漫游。作者(或编者)的叙事脉络非常清晰,尽管主题看似宏大且分散,但他们总能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将看似不相关的古代思想与当下的社会现象进行对话。比如,在探讨“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辨时,引用了大量先秦诸子的论述,但绝非枯燥的文本堆砌,而是通过现代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进行佐证和反思,使得那些陈旧的智慧瞬间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其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态度,既不盲目推崇古法,也不轻易否定传统,总是在历史的坐标系中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感,在解读复杂的“形势”时尤为重要,它教会我用更立体、更长远的历史眼光去看待眼前的变局,而不是被短期的波动所裹挟。每一次合上书本,脑海中都会留下一些深刻的印记,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整理,这正是一本好书应有的力量。
评分从语言风格和文采方面来看,这本书的作者群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修养。他们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雅致而不晦涩,既有古代文人的那种沉郁顿挫之美,又保持了现代汉语的简洁明快。这使得阅读体验在智力上受到挑战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纯粹的文字美感。特别是在描摹历史场景或阐述抽象概念时,作者们常常会运用一些精妙的比喻或排比,使得原本深奥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例如,他们将历史的周期律比喻为四季的更迭,将权力制衡比喻为精密的钟表结构,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可读性。与其他一些为追求“口水化”而牺牲了文采的普及读物相比,这本书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士人风骨”。我发现自己不时地会回读某些句子,仅仅是为了品味其音韵之美和结构之巧,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而非单纯的信息获取,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对于“国学”只能是陈旧、严肃、与现代生活脱节的刻板印象。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们似乎有意在引导读者进行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讨论的“形势”,绝非仅仅是古代朝廷的局势分析,而是上升到了一种关于“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的探讨。比如,关于“人合”与“人散”的治理之道,用在现代企业管理、团队协作乃至国际关系中,都有着惊人的映射性。我甚至会忍不住在读到某个观点时,暂停下来,立刻去思考我工作中的某个具体项目,或者与朋友的某次争论,尝试用书中的智慧去解构现实中的困境。这种“学以致用”的即时反馈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动力。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国学经典,其价值在于其普适性,它提供的不是具体的答案,而是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这比任何现成的“秘籍”都要宝贵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