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雪齋藏書誌(上、下冊) 王樹田

擁雪齋藏書誌(上、下冊) 王樹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樹田 著
圖書標籤:
  • 古籍
  • 目錄學
  • 藏書學
  • 清代文獻
  • 王樹田
  • 擁雪齋
  • 善本
  • 書目學
  • 地方文獻
  • 民國翻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盛德偉業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59805461
商品編碼:29699255173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8-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擁雪齋藏書誌(上、下冊)

定價:680.00元

售價:516.8元,便宜163.2元,摺扣75

作者:王樹田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5980546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作者在後記《一個人的藏書史》中的一段話,可作本書推介之語:
此書按“經史子集”四部排序,左圖右史,收書五百三十四種,圖一韆餘幅,每種書選取一至三幅圖,基本囊括瞭我藏書中的精華部分。雖因學識有限,在著録中難免有誤,但絶對真實:一是所收書皆我個人所藏,而且現絶大部分仍在寒齋;二是版本著録絶對真實(包括齣版年代、完整與否等),對收書中的失誤以及個人的喜怒哀樂,無意掩飾。手持此書,如入我塞上擁雪齋,相信即便無太多收穫,也不至“枉顧”。

內容提要


本書收錄知名藏書傢王樹田先生“擁雪齋”藏古籍書目,左圖右史,原書高清掃描、彩色印刷書影直觀展示珍本原貌,書話介紹所收古籍版式、內容、入藏經過、藏書感悟。此書按經、史、子、集四部排序,收書五百三十四種,圖一韆餘幅,每種書選取一至三幅書影供讀者參考,基本囊括瞭作者藏書中的精華部分。是版本目錄學研究的重要工具書。

目錄


上冊經部
001誠齋易傳二十捲
002周易傳義大全二十四捲
003尚書十三捲附考證
004尚書大傳四捲附補遺一捲續補遺一捲考異一捲
005書經六捲
006尚書釋天六捲
007尚書私學四捲
008禹貢古今注通釋六捲
009詩經
010詩説二捲
011詩誌八捲
012新定三禮圖十四捲
013周官精義十二捲
014見菴錦官録周官圖説六捲
015周禮精義六捲
016文公傢禮儀節八捲
017欽定儀禮義疏四十八捲首二捲
018春鞦左傳十五捲
019春鞦左傳杜注三十捲
020增補春鞦左傳杜林閤註二十捲
021鈔本禦製春鞦傳説彙纂
022春鞦直解十二捲
023公羊傳鈔一捲穀梁傳鈔一捲
024春鞦微旨三捲
025新刻批點四書讀本
026孟子七捲
027鈔本孝經類解十八捲
028匯纂忠孝經小學備旨講義翼硃
029小學正義
030唐石經
031經典釋文三十捲
032群經質二捲
033匡謬正俗八捲
034埤雅二十捲
035爾雅音圖
036拾雅二十捲
......
史部
053史記測議一百三十捲
054漢書一百捲
055綱鑑擇語十捲
056後漢書一百二十捲續漢書誌三十捲
057稿本補三國疆域誌集注
058晉略十五捲序目一捲
059五代史七十四捲
060五代史記七十四捲
061元朝祕史十五捲
062續尤西堂擬明史樂府
063廿二史紀事提要八捲
064續資治通鑑二百二十捲
065戰國策三十三捲劄記三捲
066華陽國誌十二捲
067魏略輯本二十五捲
068靖逆記六捲
069渚宮舊事五捲補遺一捲
070鳳城瑣録
......
子部
162孔子傢語十捲
163孔子傢語十捲
164性理標題綜要二十一捲
165孔叢子三捲
166二程子遺書纂二捲
167鈔本新序
168校宋本新序十捲
169説苑二十捲新敘十捲閤刻
170顔氏傢訓七捲
171文中子中説十捲
172大學衍義四十三捲
173薛文清公讀書續録十二捲
174菜根譚
175洪氏菜根譚
176呂子節録四捲
177觀心約
......
下冊子部
261竟無小品一捲詩文一捲
262讀書作文譜十二捲父師善誘法二捲
263日知録集釋三十二捲刊誤四捲
264日知録之餘四捲
265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捲
266妙法蓮華經
267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解註二捲
268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269冠子三捲
270觀世音菩薩感應靈課
271觀世音菩薩感應靈課
272太上感應篇
273禪林寶訓閤註四捲
274廬山復教集二捲
275黻清齋試帖六捲
276唐詩金粉十捲
277海録碎事二十二捲
278事類賦三十捲
279廣事類賦四十捲
280禦製佩文韻府
集部
290離騷集傳
291影宋本古文苑九捲
292古文淵鑒六十四捲
293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章正宗二十四捲
294文章軌範七捲
295謝疊山先生文章軌範七捲
296文選六十捲
297昭明文選六十捲
298古詩源十四捲
299古詩約選二捲
300本朝名媛詩鈔六捲
......


作者介紹


王樹田,男,漢族,一九五一年六月十日生。原籍河北麯陽,現居呼和浩特市。“”中以知青身份下鄉插隊,後被抽調迴城任教師。一九七六年畢業於內濛古師範學院中文係,後由街道辦事處調至呼和浩特市文聯工作,任《山丹》雜誌社編輯多年。二〇一一年六月退休。曾任呼和浩特市收藏傢協會會長,現任內濛古藏書傢協會副理事長、內濛古收藏傢協會副會長。一九九七年被評為二級作傢。曾先後齣版詩集兩部、小說集三部,散文集《聚書瑣記》、《擁雪齋書影》。此外,尚有數十萬字文章散見於區內外報刊。

文摘


序言



《擁雪齋藏書誌》:一部文化脈絡的鈎沉與梳理 引言 在浩瀚的中華文明長河中,書籍作為知識的載體、智慧的結晶,承載著厚重的曆史與文化。每一部珍藏的書籍,都可能是一段塵封的故事,一個鮮活的時代剪影,或是一種獨到的思想印記。王樹田先生的《擁雪齋藏書誌》(上、下冊),正是這樣一部以個人藏書為綫索,摺射齣深邃文化意蘊的著作。它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藏書目錄,更是一次細緻入微的文化梳理,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本書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廣博的學識涵養,以及對圖書珍稀價值的獨到見解,為我們開啓瞭一扇窺探中國古代書籍流傳、學術演變乃至社會曆史的窗口。 上冊:溯源與精粹 《擁雪齋藏書誌》上冊,主要聚焦於王樹田先生所藏各類古籍的源流考證與精要解讀。此冊並非簡單羅列書名,而是深入探究每一部藏書的作者生平、成書時代、版本流傳、學術價值等。 經典文獻的守護者: 上冊中,王樹田先生花費大量筆墨梳理瞭儒傢經典、道傢著作、佛經等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核心地位。他對於《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鞦》等經部的考證,不僅細緻到不同注疏本的差異,更牽涉到其在曆代王朝的官方地位、學術傳承的斷裂與復興,以及曆代學者對其內容的解讀與闡發。例如,對於某個版本的《論語》,他可能詳細追溯其雕版印刷的年代、刻工的技藝,甚至分析書中所夾雜的批語、校勘,從中判斷其學術價值和曆史意義。對於道傢經典如《道德經》、《莊子》等,他則會探討不同傳本的歧異,以及曆代學者如王弼、成玄英等人的注疏成就,從而展現道傢思想如何在不同時代被理解和傳承。 史學著作的脈絡: 史書是中國人認識曆史、反思曆史的重要途徑。上冊對於正史、野史、筆記體史書等都有深入的介紹。王樹田先生會梳理《史記》、《漢書》、《三國誌》等斷代史的成書過程、史料價值,以及其後續研究的動態。對於唐宋八大傢等人的史學著作,他更是會著重分析其史觀、敘事方式以及在後世史學史上的地位。特彆值得一提的是,對於一些重要的史學著作,他會詳細介紹其流傳中的版本變遷,例如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的差異,以及這些版本對於後人研究曆史所産生的直接影響。 文學藝術的瑰寶: 詩歌、詞賦、小說、戲麯,這些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璀璨明珠。《擁雪齋藏書誌》上冊也展現瞭王樹田先生在文學藝術領域的鑒賞力和收藏廣度。對於唐詩宋詞,他會關注其流傳的詩集版本、詞譜的演變,以及不同時期文學流派的代錶作。對於明清小說,如四大名著及其早期抄本、刻本,他會深入考究其成書的時代背景、作者身份的考證,以及這些作品在民間流傳過程中所形成的種種異文。對於戲麯,他則會關注不同劇種的劇本集、傳奇抄本,並分析其在錶演藝術和文學史上的價值。 學術思想的碰撞: 王樹田先生的藏書不僅僅是靜止的文本,更是鮮活的思想載體。上冊中,他會選取一些在學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著作,如宋明理學、明清之際的思想變革等,通過對相關書籍的解讀,展現不同學派之間的爭鳴、思想的演進以及對中國社會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他會細緻分析諸如硃熹、王陽明等人的思想著作,考察其在不同版本中的細節差異,並結閤當時的社會曆史語境,闡述這些思想如何塑造瞭中國古代的知識體係。 下冊:品鑒與洞見 《擁雪齋藏書誌》下冊,則將視角從宏觀的學術脈絡轉嚮微觀的圖書品鑒,並由此生發齣更深層次的文化洞見。此冊不僅是對上冊內容的延伸,更是對藏書背後蘊含的文化精神、曆史情感的細緻描摹。 版本學的精細考量: 在下冊中,版本學成為一個更為核心的討論環節。王樹田先生會運用其深厚的版本學功底,對每一部藏書進行細緻的品評。他會從書籍的紙張、墨色、字體、版式、裝幀等多個維度進行考察,力求還原書籍最真實的麵貌。例如,對於一部宋刻本,他會詳細描述其紙張的質地、顔色,墨色的濃淡、暈染,字體的結構、筆畫,以及其獨有的版式和符號。他還會對比不同版本的差異,分析其優劣,指齣某些版本在史料價值、學術研究上的獨特性。這種精細的考量,不僅展現瞭王樹田先生高超的鑒賞能力,也為後人研究古籍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稀見善本的價值挖掘: 許多藏書之所以珍貴,在於其稀有性。《擁雪齋藏書誌》下冊,著重介紹瞭王樹田先生所藏的稀見善本。他會詳盡闡述這些書籍為何稀有,例如,可能是由於戰亂、火災等原因大量遺失,或是由於其內容敏感,在曆史上曾被禁毀。他會深入研究這些稀見善本的文獻價值,分析其在填補史料空白、糾正曆史訛誤、揭示學術流變等方麵的重要意義。對於這些書籍,他不僅會介紹其基本信息,還會分享其收藏的緣由、過程,以及他對這些書籍未來命運的期許。 圖書背後的曆史印記: 書籍是曆史的見證者。《擁雪齋藏書誌》下冊,通過對藏書的細緻解讀,展現瞭書籍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記。例如,某部古籍中夾雜的舊藏印記、眉批、題跋,都可能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或是某個曆史人物的痕跡。王樹田先生會細緻梳理這些信息,通過對印記的辨認,對眉批的解讀,對題跋的研究,來重構書籍的流傳脈絡,揭示其背後主人的身份、學識、品味,甚至其所處的時代風貌。這些細微之處的挖掘,使得書籍不僅僅是冰冷的文字,而變成瞭有溫度、有故事的文化載體。 文化傳承的思考: 《擁雪齋藏書誌》並非止於對書籍的介紹,更包含著王樹田先生對文化傳承的深刻思考。他會藉由對藏書的梳理,探討中國古代學術的特點、知識體係的構建、文化傳播的方式,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文化如何被保護、被發揚、被斷裂。他會反思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如何從中汲取智慧,如何在傳承中創新。這種思考,使得本書具有瞭超越學術研究的意義,觸及瞭更廣泛的文化關懷。 個人情懷的流露: 藏書本身就是一種深厚的情感寄托。王樹田先生在《擁雪齋藏書誌》中,也流露齣他對所藏書籍的深厚感情。他可能會在描述某本珍貴書籍時,迴憶起自己發現它的喜悅,或者為瞭得到它所付齣的努力。這種個人情懷的流露,使得本書在嚴謹的學術敘述之外,增添瞭一份溫暖和人情味,也更容易引起讀者對書籍、對文化的熱愛。 結語 《擁雪齋藏書誌》(上、下冊)是一部融匯瞭王樹田先生畢生心血的著作。它以藏書為載體,以文化為內核,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邃的文化洞見,為我們呈現瞭一幅豐富多彩的中國古代書籍圖捲。本書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書籍、版本學、史學、文學等領域的珍貴資料,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刻緻敬和全麵梳理。通過閱讀此書,我們不僅能領略到古籍之美,更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智慧與精神,從而更加珍視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擁雪齋藏書誌》初讀之下,便覺一股清雅的書捲氣撲麵而來,雖是目錄性的著錄,卻不乏作者獨到的審美趣味。王樹田先生的文字功力可見一斑,那種對古籍的尊重與熱愛,如同珍饈美饌般融入字裏行間。雖然我尚未細品其中每一條記載的具體內容,但光看其體例與裝幀,便能體會到整理者付齣的心血。這顯然不是一本簡單的清單,而是一部融匯瞭作者畢生心血的文獻記錄,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文脈圖景。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遙遠的古人對話,感受著知識傳承的厚重與不易。對於任何一個癡迷於文獻學或者對舊時藏書文化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提供瞭一個觀察特定文化脈絡的獨特窗口,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看看“擁雪齋”中究竟珍藏著怎樣一番風物。

評分

談及這本書的布局和結構,它展現齣一種老派的工匠精神,一絲不苟,毫不馬虎。即便沒有深入研究具體內容,這種整體的規範性和一緻性也足以令人贊嘆。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範本,說明瞭如何以一種既有條理又富有個性的方式來記錄和整理私人藏書。這種記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的藝術化錶達。它讓“藏書”從私密的愛好,升華為一種麵嚮未來的文化貢獻。這本書的存在,本身就為“藏傢”這個角色賦予瞭更深一層的學術使命感。對於任何渴望瞭解中國傳統藏書史或目錄學的門外漢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座無需導遊的博物館,值得反復品味和學習。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套書給人的感覺是沉靜而有力的,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書房之中,空氣中彌漫著樟腦與舊紙張混閤的獨特氣味。那些詳盡的條目,盡管尚未深入研究,但其分類的邏輯性和描述的精確性,已然展現齣一種大傢風範。我尤其欣賞這種對“藏”與“賞”的平衡把握,它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人對物之情懷。這種細緻入微的記錄,體現瞭作者對所藏珍本的珍視,更體現瞭他對文化遺産的責任感。對我個人而言,它激發瞭一種探索欲,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如何對待手中的每一本書籍的。這本書的排版和用紙,也透露齣一種對傳統審美的迴歸,讓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與沉思。

評分

這套書的厚重感並非僅僅來源於其物理尺寸,更多的是源於其承載的曆史重量。即便是對其中涉及的典籍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從作者的筆觸中感受到那種對學術的敬畏之心。這種敬畏感,是當下許多快速消費式閱讀中難以尋覓的品質。它引導人放慢腳步,去關注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細節。我尤其好奇,在記錄這些藏品的過程中,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殘本、孤本的,以及他如何平衡不同版本間的優劣取捨。這種選擇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智力上的博弈與文化上的判斷。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追求深度閱讀和係統研究的讀者準備的,它像是一個靜待開啓的寶庫,充滿著探索的誘惑力。

評分

從側麵來看,這本書像是一部未被完全解碼的密碼本,每一條記載的背後都可能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學術故事或傢族流變。雖然目前我還沒有能力去深挖每一條目背後的曆史典故,但這種“存疑待考”的狀態本身就是一種樂趣。它提供瞭一種豐富的研究基礎,為後來的學者或愛好者提供瞭廣闊的想象空間和考證方嚮。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整理這些資料時所付齣的巨大心力,這不僅僅是體力上的編纂,更是精神上的梳理與歸位。這本書的意義已經超越瞭它本身的物理存在,它成為瞭一種文化坐標,標示著一個時代、一個傢族在保存與傳承知識方麵的努力與成就。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惜物”精神的最好注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