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唐诗名篇赏析(全4册)
:198.00元
售价:134.6元,便宜63.4元,折扣67
作者:贺新辉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8020337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68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唐诗名篇赏析(全4册)》收录了:虞世南,魏徽,上官仪,长孙无忌,寒山,卢照邻,杜审言,苏味道,王勃,杨炯等人的唐诗作品。
目录
卷
虞世南
【蝉】
垂缕饮清露
魏徵
【述怀】
中原初逐鹿
上官仪
【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
长孙无忌
【新曲】
回雪凌波游洛浦
寒  山
【杏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
【咏蝉】
西陆蝉声唱
卢照邻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
杜审言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宦游人
苏味道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
王勃
【山  中】
长江悲已滞
【咏风】
肃肃凉风生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杨炯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
宋之问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
【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
沈俭期
【邙山】
北邙山上列坟莹
【杂诗三首】(其一)
闻道黄龙戍
【独不见】
卢家郁金堂
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
离别家乡岁月多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陈子昂
【感遇三十八首】(其三)
苍苍丁零塞
【感遇三十八首】(其三十四)
朔风吹海树
【感遇三十八首】(其三十五)
……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作者介绍
文摘
卷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大概生就了叛逆的性格。初为道王李元庆属官,迁侍御史,常上书论政。武后时,因上疏得罪,贬临海(在浙东)丞。后附起兵反武的徐敬业,代作《讨武曌檄》,据说武则天读至末了“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上句说高宗才死,坟土未干,下句说武子中宗李显被软禁房州)也击节赞赏道:“宰相安得失此人?”徐十万大军灰飞烟灭,骆宾王下落不明,伏诛、投水、亡命、为僧?……传说纷纭,成为文学史上的神秘人物。二十多年后,中宗再度临朝,才降勒搜寻骆的遗文,“搏风生羽翼”的叛逆诗人久已“失浪委泥沙”(骆作《帝京篇》)了。
    这首《于易水送人一绝》可说是充分表现其叛逆性的一例。
    诗用战国末年燕太子丹、高渐离等人送刺秦王的荆轲于易水的故事,燕赵壮士,悲歌慷慨。荆轲刺秦未成,赍志以没,并赫赫扬扬的霸主秦王俱不复存。诗第三句“昔时人已没”,就包含时间长河荡平一切的感慨,然毕竟有中流砥柱岿然长存者,那就是荆卿抗暴必胜必死的不朽精神。四句诗代荆轲立言,用荆轲口气说话。“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当年荆轲答谢送别诸人、在高渐离击筑时的悲歌,“今日水犹寒”者,犹见荆魂今于此思二次入秦也。首
    旬“此地别燕丹”更明系荆轲口气,惟荆轲对易水之“寒”体味为深切。
序言
我曾经尝试过很多关于唐诗的入门读物,但往往因为内容过于碎片化,或者过度美化而显得不够深入。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系统性”和“层次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名篇,而是似乎按照某种内在的逻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唐诗审美体系。从初唐的清新到盛唐的磅礴,再到中晚唐的沉郁,每一步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读完整套书,我感觉自己对唐诗的脉络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欣赏诗句本身的美,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如何反映并塑造了一个伟大时代的集体精神面貌的。这种提升了的审美高度,对今后的任何文学阅读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绝对是值得珍藏和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没得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看起来就很有年代感和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我最欣赏的是它的排版布局,主文和注释、赏析部分划分得非常清晰,行距和字号都考虑到了阅读的舒适度,即便是长时间盯着看,眼睛也不会太累。特别是那些经典篇目的选取,不愧是大家之作,涵盖面广而精,初学者看了不会觉得不知所措,有一定基础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新的感悟。书里对诗歌背景的介绍非常详尽,仿佛带我们走进了那个时代,亲眼目睹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每一次翻阅,都像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那些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意境,经过如此精心的解读,变得更加鲜活立体。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耐心地引导我领略古典文学的至高之美。这种用心制作出来的书籍,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案头常备的珍品。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学习体验”的人,如果一本书读起来枯燥乏味,那么内容再好也容易束之高阁。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的语言风格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充满了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和感染力。尤其是在介绍诗人生平时,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把那些历史名人拉下了神坛,展现了他们鲜活的个性和挣扎,让人感觉他们不是遥不可及的古人,而是有着我们同样喜怒哀乐的朋友。这种代入感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动力。我经常在深夜里,泡上一杯清茶,伴着柔和的台灯光,沉浸在这种穿越时空的阅读体验中,感觉自己的心性也被这种古典的韵律慢慢沉淀了下来。这套书让我重新找回了对传统文化那种发自内心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赏析”类书籍一直抱有戒心,总担心它们会过度解读,把诗歌原本的空灵感给“分析”没了。但这一套书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它的评析角度极其多元和新颖,既有扎实的文学史功底支撑,又充满了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尊重。作者在解读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时,总能挖掘出一些我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某个字的选择、某个意象的多次出现,背后隐藏的深层哲学意蕴。很多赏析文章读起来不像在“教书”,更像是跟一位高人在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对话,他引导你自行去构建画面,去感受情感的脉络,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塞给你。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意境营造”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看完后我再回头去看原文,那些朦胧的美感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了,原来诗歌的伟大,有时候就藏在那几笔看似随意的勾勒之中。
评分与其他版本相比,这套书在注释和背景资料的详尽程度上,简直是做到了极致的“保姆级服务”。很多古籍中常见的生僻字、典故、地名,它都提供了清晰且精炼的解释,确保阅读过程中的流畅性,避免了频繁查阅工具书的烦恼。更难得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词义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典故在唐代文化语境下的特殊含义,让读者能真正理解诗歌的“语境力量”。比如对某些特定季节景象的描绘,书中会详细对比当时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这使得我们对“春风”、“秋霜”的感受,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可触摸的画面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打磨,体现了编者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力和对读者的尊重,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