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Protel99 SE电路设计及实训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孙成祥,姚荣斌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3051514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全面介绍Protel 99SE的安装、设计电路原理图、制作电路原理图元件库、管理设计文件,及各种实际应用中应掌握的实训技能。
项目一Protel 99 SE使用基础
1.1 Protel概述
1.2 Protel 99 SE的发展
1.3 Protel 99 SE简介
1.4 Protel 99 SE的运行环境
1.5 Protel 99 SE的使用基础
1.6设计组管理、系统参数设置
项目二电路原理图基本绘制
2.1 Protel 99 SE原理图编辑器
2.2原理图绘制入门
项目三绘制层次电路原理图
3.1层次原理图的结构
3.2创建层次原理图
项目四制作电路原理图库元件
4.1新建原理图元件库文件
4.2打开原理图元件库
4.3原理图元件库编辑器界面介绍
4.4创建新的原理图元件符号
4.5原理图元件库管理工具
项目五PCB设计项目基本操作
5.1 PCB的结构
5.2 PCB程序
5.3 PCB设计的一般方法
5.4 PCB设计规则
5.5自动布局与自动布线
项目六印刷电路板的制作
6.1印刷电路板的基本概念
6.2印刷版的制作
项目七元器件封装的制作
7.1元件封装库编辑器
7.2手工创建新的元件封装
7.3使用向导创建新的元件封装
7.4元件封装的管理
项目八综合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l
拓展训练2
参考文献
这本厚厚的《Protel99 SE电路设计及实训》,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满满的都是工程实践的踏实感。我当初买它,是冲着它在那个年代几乎是“行业标准”的地位去的。说实话,对于一个刚接触电路设计的新手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绝对是超乎预期的“硬菜”。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入门指南,而是直接把你拉进了真实的工程环境里去操作。记得最开始啃那几章关于原理图绘制和PCB布局的章节时,简直像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每一个快捷键、每一个元件封装的设置,都充满了细节。书里大量的配图和步骤分解,把Protel99 SE这个软件的复杂性消化得相当到位,即便是现在很多新工具出来,很多基础的设计理念和规范,在这本书里讲解得依旧清晰有力。特别是那些关于多层板设计和信号完整性问题的初步探讨,对于提升设计质量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操作软件,更重要的是“如何像工程师一样思考”,去预见布线中的潜在风险,这才是无价之宝。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先留意到的是它对设计文档管理和版本控制的重视程度,这在当时很多偏重技术实现而忽略工程管理的教材中是很少见的亮点。它花了相当篇幅讲解如何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元件库,如何建立标准化的项目文件夹结构,这对于一个团队协作的设计项目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很多初学者往往只关注如何把电路画出来,却忽略了设计文件在未来维护中的“遗产”问题。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灌输了“设计是用来被阅读和修改的”这一理念。特别是关于BOM(物料清单)的生成和校对流程,它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模板和注意事项,确保了从设计到采购环节的无缝衔接,极大地减少了因为BOM错误导致的生产延误,这种对工程闭环的关注,体现了编者深厚的行业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仅仅针对“Protel99 SE”这一特定软件版本的局限性。我是在一个对软件迭代速度极快的时代背景下接触到它的,当时很多人觉得老软件不如新工具,但事实证明,设计思维的沉淀才是王道。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注重基础概念的构建,比如,它对“设计规则检查(DRC)”的讲解,细致到连最小间距和焊盘溢出都做了详细的量化说明,这使得读者在后续学习任何EDA工具时,都能快速建立起一套严谨的自检体系。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实训”二字上做到了名副其实,几乎每一章的末尾都附带着需要动手完成的复杂任务,迫使读者必须克服惰性,亲手去排布那些密集的飞线和解决层与层之间的连接问题。这种强迫式的实践,让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了肌肉记忆,而非停留在纸面上的符号。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有哪个教材能让人真正体会到“从零开始构建一个系统”的成就感,我愿意把票投给这本关于Protel99 SE的实训手册。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极少谈空泛的理论,而是将所有的知识点都紧密地捆绑在具体的项目案例中。比如,书里对电源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过程,从元器件选型、PCB散热考虑,到最后生成可供PCB厂直接使用的Gerber文件,每一步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真实的“模拟作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处理射频(RF)电路布局那一块,虽然篇幅不长,但它强调的阻抗匹配和地线处理的原则,即使是今天看,依然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很多其他资料只是告诉你“要这样做”,而这本书会深入剖析“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这种底层逻辑的阐述,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设计自信心,让我们不再只是一个软件的“操作员”,而是一个能真正掌控设计流程的“架构师”。
评分坦白讲,对于一个纯粹追求前沿技术(比如高速信号或RF微波)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可能在某些深度上略显基础,但它在构建“全栈式电子工程师”的知识框架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我欣赏它在讲解布局时那种“物理先行”的思维模式,它不是简单地教你如何用鼠标拖动走线,而是引导你去思考走线的长度对时序的影响,去关注走线之间的耦合效应,即使在99SE这个相对基础的平台上,它也触及了现代PCB设计中最核心的物理限制。它就像是那个年代的“武功秘籍”,虽然招式可能不如后来的“内功心法”花哨,但其内含的扎实内力基础,足以支撑读者在面对未来任何新的设计工具和规范时,都能迅速融会贯通,从容应对,真正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