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第二版)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范云霄,隋秀华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原中国计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01
ISBN:97875026252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信号流为主线,详细地介绍了动态测试中的基本内容。全书共分为十章,主要内容为:信号的描述;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信号的获取和交换;信号的记录、干扰及其抑制;信号的分析与处理;计算机测试技术与系统;机械振动的测试以及温度的测试。每章的后还附有思考题和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和仪器仪表类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及从事机械工程动态测试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
章 信号的描述
节 概述
第二节 周期信号的频谱
第三节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第四节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及应用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章 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
节 概述
第二节 静态特性
第三节 动态特性
第四节 常见装置的特性
第五节 不失真测试条件
第六节 动态特性之间的关系
第七节 测试系统的负载效应
思考题
习题
第三章 信号的获取
节 概述
第二节 参数型传感器
第三节 发电型传感器
第四节 光电型的传感器
第五节 其他类型的传感器
习题
第四章 信号的变换
节 电桥
第二节 滤波器
第三节 调制器与解调器
第四节 模拟与数字信号转换器
思考题
习题
第五章 信号的显示和记录
节 概述
第二节 信号的显示
第三节 信号的显性记录
第四节 信号的隐性记录
思考题
习题
第六章 信号的干扰及其抑制
节 概述
第二节 干扰源
第三节 干扰耦合
第四节 电磁屏蔽
第五节 接地
习题
第七章 信号的分析与处理
节 概述
第二节 随机信号的统计特征
第三节 相关分析
第四节 谱分析
第五节 数字信号处理概论
思考题
习题
第八章 计算机测试技术与系统
节 概述
第二节 计算机测试系统中的输入和输出通道
第三节 计算机测试系统中的接口和总线技术
第四节 计算机测试系统
第九章 机械振动的测试
节 概述
第二节 单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
第三节 振动的激励
第四节 振动的测量及测振仪器
第五节 机械系统动态参数的确定
习题
第十章 温度的测试
节 温度测试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常用测温方法
第三节 热电阻测温
第四节 热电偶测温
第五节 辐射式测温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系统性思维”的培养。很多同类书籍往往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砌,读者读完后虽然知道了很多零散的技巧,但缺乏一个整合的框架。而这本书则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将各个知识模块(比如基础理论、建模方法、仿真验证、实际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作者很擅长在章节的开头和结尾进行总结性的论述,明确指出当前知识点在整个技术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这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能保持对全局的把握。我过去在处理某些复杂系统集成问题时常感吃力,但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能够更自然地将信号采集、特征提取、决策判断等多个环节视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和优化,思维的层次得到了显著提升。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排版和细节处理的质量,这真的是体现作者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情况下,技术书籍在插图和公式的清晰度上常常是重灾区,不是模糊不清就是标注混乱。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所有的图表都使用了高分辨率的矢量图形,线条清晰锐利,坐标轴的刻度、图例的区分都做得非常到位,即便是最复杂的频谱图也能一目了然。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公式的引用和交叉引用机制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当你看到一个公式引用了前面章节的某个推导结果时,不必费力去翻找,清晰的页码或章节编号会直接引导你,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让我能更专注于理解内容本身,而不是被排版错误所干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品味,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简洁的字体排版,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最喜欢的是它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作者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去梳理那些纷繁复杂的理论知识点,并将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比如,在讲解某个高级算法时,它不是生硬地抛出公式,而是先从一个非常贴近实际的工程问题入手,层层递进,把理论的应用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味儿”,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给你做一对一的辅导。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核心概念,而不是被那些晦涩的数学符号吓退。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背景介绍和前沿技术展望,也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丰满和立体,让人对这个领域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宏观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取案例时的独到眼光。那些选取的例子绝非是教科书上常见的、已经被嚼烂的陈旧案例,而是紧密结合了当前行业热点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说,在处理噪声抑制的章节,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经典的傅里叶变换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盲源分离技术,并且详细给出了实现这些算法所需的数据预处理步骤和模型构建的细节。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参考手册。每次我遇到一个棘手的实际问题,翻开这本书,总能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关键性的启发,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很多资料无法给予的。它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并且是用最前沿的理论武装读者。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工程师,我阅读了大量与此领域相关的书籍,坦率地说,能达到这种高度的实在不多。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平衡了理论的严谨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做到了两者之间的完美“张力”。作者在阐述原理时,从不回避数学的严密性,但同时,它又非常务实地指出了哪些模型在实际计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具工程价值,哪些简化是合理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某些关键技术点上提供的“陷阱提示”——那些在标准教材中绝不会提及,却是实际工作中极易犯错的地方。这些经验之谈,对于任何想要从理论走向工程实践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仅是一本传授知识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高效技术决策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