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国学经典智慧丛书:论语经典珍藏(珍藏版)
定价:29.80元
售价:20.3元,便宜9.5元,折扣68
作者:孟陶宁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38549577
字数:
页码:3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论语经典珍藏(珍藏版)》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集。编纂者为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代圣人耀万古,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学而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
颜渊第十
子路第十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讲述中国古代戏曲声腔体系演化的书籍。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了“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将戏曲的唱腔变化与当时的社会阶层、地域文化乃至民间信仰紧密地联系起来。作者详细剖析了元曲、昆曲、京剧等不同阶段的代表性腔调,比如如何从民间的俚俗小调中汲取营养,如何在高层文人手中被提炼升华为典雅的艺术形式,最终又如何融入市井百姓的日常审美。书中对于“板眼”、“韵脚”的解析细致入微,甚至配有乐谱和现场录音的二维码链接(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扫描),这让原本抽象的音乐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它让我意识到,戏曲艺术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能如此灵活地吸收和反映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精神诉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既有专业术语的严谨,又不失对表演艺术生命力的热情赞颂,读起来酣畅淋漓,对戏曲艺术有了全新的体悟。
评分手上这本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贸易路线变迁及其文化交融影响的学术专著,简直是我的“宝藏”发现。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通史叙述,而是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比如唐宋之交,在河西走廊和西域核心区域的几个关键商站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录的交叉比对。作者的考据工作做得极其扎实,通过对出土陶器上的铭文、残留的纺织品纤维成分分析,甚至是古代商队账簿的细致解读,勾勒出了商品流动的具体路径和物种交换背后的社会结构变化。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物性”的关注,比如某种特定香料的稀缺性如何影响了长安贵族阶层的审美取向,或者一种新式织布技术的引入如何引发了区域内生产力的变革。这本书的图版和地图制作精良,许多珍贵文物的照片清晰度极高,对于研究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读完后,我对“丝绸之路”的理解,不再仅仅是一条线性的贸易通道,而是一个复杂、多维、动态的文化生态系统。
评分这本探讨明清时期江南士绅阶层“闲暇”观的文化史著作,读起来简直是一种心灵的按摩。它没有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专注于研究在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精英群体如何定义和利用他们的“非生产时间”。书中细致描绘了江南富庶人家如何将“闲”转化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资本,比如对金石碑拓的收藏、对盆景艺术的极致追求,以及对茶道、花道的仪式化构建。作者认为,这种对“闲暇”的精雕细琢,实则是一种对世俗功名的一种微妙的反叛和超越。我尤其喜欢它描述的那些日常场景:在竹林深处品茗、在雪夜里焚香读书,这些画面被文字描绘得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现代人对“效率”和“忙碌”的盲目崇拜,它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深度,往往孕育于那种被精心保护和培育的“慢时光”之中。这是一本能让人慢下来、重新审视生活价值的佳作。
评分这套“国学经典智慧丛书”的整体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我特意选了其中一本,初拿到手就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典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米黄色的纸张,边缘略带仿古的晕色处理,让人立刻有种捧读珍宝的感觉。装帧上采用的是精装环衬加函套的组合,函套的纹路和烫金的字体都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奢华,非常适合放在书房里作为陈设,也方便日常的翻阅和保护。我特别欣赏他们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比如在扉页和章节分隔处融入的传统纹样,既不显得过于繁复,又恰到好处地烘托了经典著作的厚重感。即便是对经典内容不甚熟悉的读者,仅仅是欣赏这套书的制作工艺和美学追求,也会觉得物超所值。尤其是考虑到它面向的是“珍藏版”的定位,从纸张的韧性到印刷的清晰度,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出版社对于品质的执着追求。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工艺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即将进入的文化殿堂充满了敬意和期待。
评分我最近在深入研读的另一本书,它探讨的是宋代文人雅集的精神内核及其在园林艺术中的具体体现。这本书的论述视角非常新颖,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历史事件梳理,而是从“雅集”这种社交形式入手,解构了士大夫阶层如何通过诗词唱和、书画鉴赏以及精妙的园林布局,来构建一个抵抗世俗纷扰的精神避难所。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私人信札和未刊刻的诗稿作为佐证,使得整个论述充满了鲜活的历史气息。特别是书中对于苏州私家园林中“借景”手法的分析,结合当时的哲学思潮,阐释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被无限地放大和表达。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那群风雅的士人,在曲折的回廊、玲珑的假山之间穿行,体会那种曲径通幽处的豁然开朗。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初次接触宋代文史的读者,也能被其娓娓道来的叙事所吸引,真正体会到古代文人生活美学的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