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儒学新论:郭齐勇学术论集》 |
| 作者: | 郭齐勇 |
| 定价: | 58.0 |
| 出版社: | 孔学堂书局 |
| 出版日期: | 2015-10-01 |
| ISBN: | 9787807700494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装帧: | 软精装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个人学、教、研究儒家经典凡三十年,愈学愈知自己浅薄,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近些年兴趣在《礼记》,几乎每读一段,都有疑难,好在有不少古代注疏与前人研究成果足资参鉴。读古书,不能太快,还是要慢慢咀嚼,慢慢找相关文献。……尝读季刚先生的《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黄焯(耀先)先生的序文使某知道什么叫学问功夫。……过去数十年,流寓港台的文化巨人,如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坚持文化理想,自植灵根,把儒家价值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开辟了文化精神的新方向。他们的思想成果返回大陆,影响甚巨。近二十多年来,因缘聚会,中国文化终而返回本土,文化复兴已成燎原大势。但某等清醒得很,儒学仍在边缘,儒学仍受到形形色色的误解与歪曲。某等还要动心忍性,先是自己要端正心胸,正读经典,虚怀理会,时时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还要努力在民间洒播火种。 |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堪称严谨的学术地图。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篇目,而是将收录的文章按照一个清晰的内在逻辑脉络进行了系统性的划分。从宏观的概念辨析到具体的历史情境考察,再到方法论的探讨,板块之间的过渡自然而富有张力,仿佛在引导读者经历一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思想漫游。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切入,同时也能在整体框架下把握不同研究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目录本身就提供了一种微型的导读,让人能够迅速建立起对作者研究谱系的初步认知。查阅索引(如果附有的话)也异常便捷,关键词的选取准确到位,即便是在查找某个非常具体的小概念时,也能迅速定位,显示出编辑团队对学术规范的深刻理解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种高水平的组织艺术,直接决定了这本书作为工具书和案头参考书的实用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相当可观,内容密度极高,感觉每一页都塞满了思想的干货,这使得它成为一本需要“慢读”的著作。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追求即时的快感,而是要求读者投入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更像是与一位沉静的智者进行长期、深入的对话。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需要频繁地停下来,在草稿纸上梳理作者的论点链条,或者对照其他背景知识进行印证,这恰恰说明了其思想的深刻性和挑战性。对于有一定学术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点和激发新思考的源泉。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展示了一种处理复杂问题、构建知识体系的典范路径,这对于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和思维的严密性,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助益。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书,而是一本可以不断“回访”的知识宝库。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处理得极为精妙,字体选择上,正文采用了一种经典宋体,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和段间距的留白把握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既不拥挤也不疏松,节奏感非常舒服。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在引用外文或古籍原文时,采用了不同的字体样式和缩进格式,清晰地将引文与作者自身的论述区分开来,逻辑层次感极强。页边距的处理也十分合理,无论是手持还是平放,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批注和勾画,这对于进行深度研读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更细致的观察是,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或关键概念,在首次出现时都做了恰当的注释或标记,这极大地降低了初涉该领域读者的阅读门槛,体现了编者强烈的用户意识。整体的视觉流线非常顺畅,阅读过程中几乎不需要为“寻找信息”而费力,文字似乎是自动地、有条理地被大脑所吸收,这无疑是优秀版式设计带来的最大益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庄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沉淀了历史厚重感的书卷气。初次翻开,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气扑鼻而来,让人立刻沉浸到阅读的氛围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亮光纸,而是带有细微纹理的哑光纸,手感温润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工艺扎实,书脊处的粘合处理得非常牢固,可以平摊阅读,这一点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和做笔记的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装帧上的匠心,已经预示了内容本身的深度与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构成了一道低调而有力的风景线。从整体的视觉感受和触觉体验来看,出版方对“论集”这一特殊文本形式的尊重是显而易见的,这为接下来的思想探索提供了一个非常体面的“容器”。我非常欣赏这种对书籍实体品质的坚持,它体现了对知识的敬畏,也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愉悦感。
评分初次试读了其中几篇关于某个传统学派演变的章节,感受到了作者在驾驭繁复史料时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学理功底。叙述语言并非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而是呈现出一种克制而精确的学术风格,每一个判断的背后,都能感受到扎实的历史考证和严密的逻辑支撑。文章的论证过程犹如精心铺设的迷宫,层层深入,但又不乏清晰的指引线索,不会让人迷失方向。在处理那些在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议题时,作者的态度显得尤为审慎,既不轻易否定前贤的成果,又敢于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新见解,这种平衡的姿态极具说服力。读到那些对概念进行“回溯性辨析”的部分,我深切体会到了一种对思想源头刨根问底的学术精神,这不仅仅是在陈述结论,更是在重现一个思想家如何从混沌走向清晰的思维轨迹,其启发性远超一般研究报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