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曾国藩家书(精装典藏本) 9787547229361 (清) 曾国藩 吉林文史出版社

正版 曾国藩家书(精装典藏本) 9787547229361 (清) 曾国藩 吉林文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曾国藩 著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家书
  • 清代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历史
  • 文化
  • 名人
  • 修身
  • 养性
  • 典藏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29361
商品编码:2971511916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曾国藩家书(精装典藏本)

定价:36.00元

作者:(清) 曾国藩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472293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曾国藩家书》是清朝名臣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集,历经百年,永恒经典,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成功范本。

★梁启超、胡适、陈寅恪、*、、*、钱穆、南怀瑾、范文澜等一致推崇,视为终生必读之经典。

★一位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入微体察、一位谋略家对修身勤政的完美忠告。

★本版《曾国藩家书》是目前市面上选编内容*全面、注释*多的精选版本。

★本版《曾国藩家书》是精装典藏本,设计简洁大方,装帧精美,不但适合家庭收藏和阅读,更适合各类图书馆收藏。

推荐阅读:《挺经》(精装典藏本)《素书》(精装典藏本)《小窗自纪》(精装典藏本)

内容提要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亲友的书信集,但它不仅仅是书信,还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曾国藩家书》曾被媒体誉为“一位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入微体察、一位谋略家对修身勤政的完美忠告”。是做人处世之典范,齐家教育之真言,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旗帜。本书对他的书信进行了重新的编排,使分类更加合理和适合当下读者阅读,并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对原文中出现的以及历史上相类的人物、事件、思想进行了总结、概括和评析。

目录


修身篇

致诸弟·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2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咸丰元年九月初五日) 4

致四弟·不宜露圭角于外(咸丰六年九月初十日) 7

致沅弟·做人须要有恒心(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8

致沅弟·专而精,纷而散(咸丰八年正月十一日) 11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咸丰八年三月初六日) 13

致沅弟·注意平和二字(咸丰八年三月三十日) 15

谕纪泽·须从有恒二字下手(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 18

致沅弟·庸人以惰字致败,才人以傲字致败(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三日) 20

致沅弟季弟·戒傲戒惰(咸丰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22

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24

致澄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25

致沅弟季弟·常以劳、谦、廉自惕(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27

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 30

致沅弟·面对指摘宜自修(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 32

致沅弟·倔强二字不可少(同治二年正月二十日) 34

致沅弟·先有豁达光明之识后有恬淡冲融之趣(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 35

致沅弟·须以明强为本(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37

致沅弟·强字须从明字做出(同治二年七月十一日) 39

致沅弟·宜自修处求强(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 41

谕诸儿·不忮不求,克勤克俭(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 43

谕纪泽纪鸿·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同治十年十一月) 47

治学篇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52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56

致诸弟·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60

致温弟·述学诗习字之法(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64

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67

致诸弟·读书须立志(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70

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72

致澄弟·读书不必一一求熟(咸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74

谕纪泽·四字读书之法(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76

谕纪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 78

谕纪泽·作诗写字之法(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 80

谕纪泽·作文作诗均宜心有摹仿(咸丰九年三月初三日) 82

谕纪泽·分类手抄辞藻(咸丰九年五月初四日) 84

谕纪泽·文章应珠圆玉润(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85

谕纪泽纪鸿·古人的文字意趣(同治四年六月初一日) 87

谕纪泽纪鸿·作文应在气势上下工夫(同治四年七月初三日) 89

齐家篇

禀父母·家和则福自生(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92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94

致诸弟·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96

致诸弟·吾家规矩极严,当踵而行之(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 98

致诸弟·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101

致诸弟·能勤能敬未有不兴(咸丰四年六月十八日) 103

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 105

谕纪鸿·愿子孙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 107

谕纪泽·宜教家人勤劳持家(咸丰六年十月初二日) 109

致澄弟季弟·蔬竹鱼猪可觇人家兴衰气象(咸丰八年七月二十日) 110

致诸弟·兄弟和睦、体孝道、行勤俭(咸丰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112

致澄弟·治家八字诀(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九日) 114

致澄弟·妥收片纸只字(咸丰十年五月十四日) 115

致四弟·立身处世之八本(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117

致澄弟沅弟季弟·以严治家(咸丰十一年三月初四日) 119

致澄弟·鼎盛之际宜收敛(同治二年九月十四日) 121

致澄弟·凡事皆当谨慎俭朴(同治二年十月十四日) 122

致沅弟·于家庭有一欣慰之端(同治三年六月初一日) 124

致澄弟·不望代代富贵,望代代有秀才(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126

致澄弟·勿忘寒士家风(同治六年正月初四日) 128

致欧阳夫人·居家乃是长久之计(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129

为政篇

致诸弟·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132

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 135

致诸弟·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咸丰元年八月十九日) 138

致诸弟·为政不可骄奢(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日) 140

致诸弟·但愿不张虚名,不进官阶(咸丰四年十一月初七日) 142

致沅弟·耐烦为居官要义(咸丰八年二月十七日) 144

致沅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咸丰十年七月十二日) 146

致沅弟·忠义两全(咸丰十年九月初十日) 148

致沅弟·以方寸为严师(同治二年四月十六日) 150

致沅弟·劝弟要在奏折上用功夫(同治二年七月初一日) 152

致沅弟·办大事与成大事(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153

致沅弟·无应酬馈赠一步不可行(同治三年三月初七) 155

致沅弟·但求尽吾心力(同治三年八月初五日) 157

致沅弟·功成身退,愈急愈好(同治三年九月初三日) 159

致澄弟沅弟·凡任事之臣,当可善始善终(同治四年十月十五日) 160

谕纪泽·不居大位享大名(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三日) 161

谕纪泽·居官不可有清名(同治六年二月十三日) 163

致沅弟·须于奏疏中加意检点(同治六年五月二十一日) 165

谕纪泽·中国自强之本(同治七年十二月初三日) 167

处世篇

致诸弟·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170

致诸弟·行善乡里,必有福报(咸丰元年四月初三日) 172

致沅弟·周济受害绅民(咸丰八年正月二十九日) 175

谕纪泽纪鸿·说话举止不可太轻易(咸丰十年十月十六日) 177

致沅弟·成功得名不尽关人事(咸丰十一年正月元日) 179

致澄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日) 180

致沅弟·花未全开月未圆(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 182

致沅弟·无形之功不宜形诸奏牍(同治二年五月十六日) 184

致沅弟·宜从畏慎二字上下工夫(同治二年九月十一日) 185

致澄弟·俭以养廉,直而能忍(同治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187

寄纪瑞·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188

致沅弟·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同治三年正月二十六日) 190

致澄弟·望弟不要管闲事(同治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192

致澄弟·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同治三年六月初四日) 193

致沅弟·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同治三年六月十一日) 195

谕纪泽纪鸿·不宜过于玲珑剔透(同治五年三月十四日) 196

致沅弟·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夜) 198

致沅弟·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 199

致沅弟·务须咬牙励志(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九日) 201

致沅弟·悔字诀和硬字诀(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 203

致沅弟·力守悔硬二字而求相勉(同治六年三月十二日) 204

治军篇

致沅弟·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咸丰七年十月初四日) 208

致沅弟·戒浪战(咸丰七年十月十五日) 210

致沅弟·暇与浑(咸丰七年十二月初六日) 211

致沅弟·笃实与强毅(咸丰八年正月初四夜) 214

致沅弟·脚踏实地克勤小物(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 217

致沅弟·凭壕对击坚忍不出(咸丰八年四月十七日) 218

致沅弟·凡将才有四大端(咸丰七年十月二十七日) 221

致沅弟·以爱民为义(咸丰十年四月二十二日) 223

致季弟·以讲求将略为义(咸丰十年六月二十七日) 225

致沅弟季弟·惟有一静字可以胜之(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226

致沅弟·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同治元年九月十一日) 228

致沅弟·审机审势先贵审力(同治元年九月二十四日) 230

致沅弟·用兵之道全军为上(同治元年十月十五日) 232

致沅弟·军事但靠自己,莫靠他人(同治元年十月二十日) 233

用人篇

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咸丰六年九月十七日) 236

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咸丰八年八月初四日) 238

致沅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咸丰十年六月初十日)

作者介绍


曾国藩,晚清名臣,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著有《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冰鉴》《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家书》等作品。

潘爱平,本书译注者,祖籍河北,1960年生于北京,在中国书法出版社任编辑室主任,副编审,多年从事文学艺术类图书的编辑工作。曾获中国文联编辑荣誉,有数部所编作品获得省部级奖项。

文摘


序言



《静思录:修身齐家的智慧之光》 缘起与价值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总有一些先贤的智慧之光,穿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曾国藩,这位晚清重臣,不仅在政治军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在治家、修身方面的深刻见解,更如同璀璨的明珠,历久弥新。本书《静思录:修身齐家的智慧之光》,便是从曾国藩先生博大精深的学问与实践中,精选提炼出的关于个人品德锤炼、家庭和睦维系、乃至家国情怀涵养的精要篇章。它并非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流水账式叙述,也非故纸堆里的陈旧理论堆砌,而是旨在呈现一种跨越时代的生活哲学与实践指南,帮助当代读者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应对当下社会的挑战,重塑个人品格,构建和谐家庭,贡献社会力量。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许多人面临着精神的迷失、家庭的疏离、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淡漠。我们渴望一种能够 anchoring 我们的内在力量,一种能够温暖我们人际关系的方式,一种能够激励我们奉献于更宏大事业的精神指引。《静思录》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曾国藩先生自身亲历的艰辛与反思为基石,以其真挚的情感与恳切的言辞为载体,为我们提供了一剂涤荡心灵、重塑格局的良方。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自我探索与深度思考,通过对曾氏智慧的体悟,开启属于自己的“静思”之旅。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对“修身”与“齐家”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深入阐释与实践性指导。 一、修身:内圣的修炼之道 “修身”是曾国藩学问体系的基石,也是其一生践行的核心。他深知,欲成就一番事业,必先成就自身。本书将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剖析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知耻近乎勇:道德自觉的起点 曾国藩认为,知耻是道德觉醒的第一步。当一个人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过错,并感到羞耻时,便有了改进的动力。本书将探讨“耻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健康的耻感,使其成为约束行为、砥砺品德的内在驱动力。这包括对个人品行的反思,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知,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警惕“小人”之过,如惰怠、虚浮、骄矜等,并通过刻意的练习来克服。 具体体现: 详述曾国藩如何通过日记、反省,不断审视自己的言行,从小事做起,例如每日记账以防挥霍,严格作息以戒懒惰。书中会引用其言论,阐释“读书则眼不求多,但求懂;治事则功不求速,但求实”的道理,强调做事要扎实,人生要脚踏实地。 慎独:无形中的自律 “慎独”是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守道德原则,做到表里如一。这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是否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准。本书将深入探讨“慎独”的内涵,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培养这种自律精神。这需要从内心深处建立一套坚实的道德准则,不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动摇。 具体体现: 引用曾国藩关于“凡人所以 MING (明明) 显显,其恶行,不过十之四五,而隐隐约约,私心暗念,以致败坏者,则十之六七也。”的论述,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书中会介绍其强调的“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工作、与人交往中践行这些美德,即使在无人察觉之时,也要保持正直与诚恳。 勤俭:持家的根本,治国的基石 勤劳与节俭不仅是治家之道,更是个人品格养成的重要环节。曾国藩身体力行,倡导“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本书将深入解读勤俭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重拾这种朴素的生活态度。 具体体现: 剖析曾国藩如何通过亲身参与农事、鼓励家人亲手制作衣物等方式,将勤俭的理念融入家庭生活。书中会引用其“治家宜严,宜俭,宜勤”的格言,并结合其家族在物质匮乏年代依然能够维持体面,甚至有所发展的历史,来论证勤俭对于家族传承的深远意义。 坚持:水滴石穿的毅力 曾国藩深知,任何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他一生勤勉,即使遭遇挫折,也从未放弃。本书将汲取曾国藩关于“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警醒,以及“苟能守之,则庶几无过”的坚韧,引导读者理解坚持的真正含义,并找到克服惰性、坚持到底的内在力量。 具体体现: 深入解读曾国藩“不早起,则精神日疲;不读书,则思虑日减;不勤业,则事务日误”的自律体系,以及他如何通过“八条”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书中将侧重讲述他面对屡次科举失败、仕途不顺时的心态调整和坚持不懈,以及其创立湘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超凡毅力和组织能力,以期激励读者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和韧性。 学习:终身进步的动力 “学不可以已”,曾国藩对学习的态度贯穿一生。他不仅重视读书,更重视从实践中学习,从失败中学习。本书将展现曾国藩的学习方法与态度,启发读者如何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和能力。 具体体现: 详细阐述曾国藩如何根据不同人生阶段和职责,调整自己的学习重点,例如学习《道德经》以修养心性,学习兵法以领兵作战。书中会引用其“读史可以见兴亡,读诗可以知人事,读兵法可以明战阵,读经济可以通民生日用”的论述,强调学习的广泛性和实践性,并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学习方法,如“精读”、“泛读”的结合,以及如何从经验中总结教训。 二、齐家:和谐安宁的基石 “家”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港湾。曾国藩以其亲身经历,深刻认识到“齐家”的重要性,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治家经验。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曾氏的齐家智慧: 言传身教:无声的教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曾国藩深知,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书将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如何通过自身的品德与行为,为子女树立榜样,培养其良好的品格。 具体体现: 选取曾国藩写给子女的家书中,那些关于读书、做人、处事的叮咛,分析其语言风格和教育理念。书中会着重讲述他如何以身作则,即使身处高位,也依然保持谦逊、勤勉,以及他如何教育子女不要沾染官场习气,保持朴素本色。 家风传承:德行的根基 良好的家风是家族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所在。曾国藩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强调“勤、俭、敬、信”等家风的核心要素。本书将探讨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与发扬优良家风,使其成为凝聚家庭力量、提升家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具体体现: 深入分析曾国藩如何制定家族族规,如何在教育子孙后代时,反复强调祖辈的创业艰辛和做人道理,使其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书中会引用其“凡人不能受人欺,故必刚;人能受人欺,故必柔”的论述,来解释其家族对于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家风追求。 教育子女:智慧的引导 曾国藩的家书,是理解其教育理念的绝佳窗口。他对子女的教育,既有严厉的要求,更有温和的引导。本书将精选曾国藩关于子女教育的经典论述,探讨如何培养子女的独立性、责任感和健全人格。 具体体现: 选取曾国藩教育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等人的具体事例,分析其教育方法,例如如何鼓励子女独立思考,如何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不足,如何教导他们勤奋读书,学以致用。书中会特别强调曾国藩对于“骄奢淫逸”的警惕,以及他如何教育子女保持谦卑,远离诱惑。 婆媳关系:家庭和谐的润滑剂 在传统家庭中,“婆媳关系”是影响家庭和谐的关键因素之一。曾国藩在这方面也留下了深刻的见解。本书将探讨如何以智慧和理解,化解家庭中的潜在矛盾,构建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 具体体现: 引用曾国藩关于处理婆媳关系的建议,例如如何尊重长辈,如何理解年轻一代的成长环境,如何以宽厚之心对待家庭成员之间的差异。书中会着重讲述他如何处理自己母亲与妻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劝导儿子媳妇和睦相处,体现其对于家庭内部和谐的重视。 孝道与感恩:连接亲情的纽带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基石。曾国藩既是孝子,也是慈父,其对孝道的理解与实践,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将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孝道,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更加温暖和感恩的家庭关系。 具体体现: 详细解读曾国藩对待母亲的孝顺,以及他对子女教育中关于孝道的强调。书中会引用其“凡事留有余地,以便人”的处世哲学,分析其如何将其运用到家庭关系中,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风格与特色 《静思录:修身齐家的智慧之光》在语言风格上,力求朴实、真诚,避免华丽辞藻的堆砌。在内容组织上,遵循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原则,既有理论的升华,也有实践的指导。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说教读物,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恳切的家书摘录,以及对曾国藩思想的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历史文献整理,也不是照搬照抄古人的智慧。而是站在当代人的角度,去理解曾国藩思想的精髓,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加以运用。它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人生挑战的有效工具。 结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人对理想人生的美好期许。而“修身”与“齐家”,正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基础。《静思录:修身齐家的智慧之光》希望能够成为您探索内心世界、构建幸福家庭的良师益友。阅读本书,就如同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他将用其毕生的智慧与经验,引导您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人生智慧的觉醒。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养分,点亮内心的智慧之光,活出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研究古代士大夫的心性修养和处世哲学,这本书的立意和角度非常吸引我。它不像某些野史或传记那样着重渲染戏剧性的事件,而是更偏向于深入个体精神世界的剖析。我特别欣赏那种强调“内省”与“日课”的理念,那种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自我约束和提升过程,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供了一种扎实的、可操作的道德实践框架,而不是空泛的说教。读进去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如何对待时间和如何管理情绪。这种由内而外的渗透力,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在阅读别人的经验,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强大不是外在的张扬,而是内心秩序的稳固,这对我个人在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中的决策制定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评分

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它为我们研究清代中后期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动态、地方治理模式以及家族内部的教育传承,提供了第一手的、最鲜活的材料。这些家书和书信,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其信息密度远超一般的正史记载。研究者可以从中窥见复杂的官场人情世故,以及作者在面对巨大压力时如何调动自身的学识和定力去化解危机。即便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也能从中领略到古代精英阶层如何进行高质量的思维训练和情感交流。可以说,它不仅是修身养性的读物,也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缩影,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值得反复咀嚼和推敲,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

评分

我发现,很多畅销书都在试图教你如何“成功”,但这本书给出的却是一种如何“立身”的准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着重探讨的是“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而非“如何获取最大的利益”。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回归,在充斥着速成鸡汤的今天,显得格外清醒和有力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信件中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责任感,对家族、对社稷、对自己都有着清晰的认知和担当。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基于真实生活中的挣扎、困惑和最终的体悟。这种真实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能激发我们去践行那些看似简单却极难坚持的原则。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追求外在成就时,是否忽略了内在的根基是否稳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重的质感,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它非同寻常的分量。烫金的书名在深色的封面上熠熠生辉,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像是一件艺术品。我特地选了精装典藏版,就是冲着这份仪式感去的。打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细腻,油墨印刷清晰,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眼睛不容易疲劳。这种用心做书的态度,本身就值得称赞。现在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成本效益,往往牺牲了阅读体验,但这本显然是个例外。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值得珍藏的物件,即便是偶尔翻阅,也能从中感受到出版方对经典文本的敬意。对于传统文化爱好者来说,这种高品质的物质载体,是提升阅读乐趣和收藏价值的关键一环。光是看着它摆在那里,心里就踏实,觉得家里又多了一份沉淀着历史厚重感的宝藏。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看这种年代久远的文集,我有点担心会不会因为语言隔阂而难以理解。毕竟,古代的文言和书信体的表达方式,对于习惯了现代白话的我们来说,确实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然而,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做得非常到位,可以说是做到了雅俗共赏。它在保留原著神韵的同时,又用清晰易懂的现代语言进行了解释和补充,使得核心思想能够被现代读者准确捕捉。我尤其注意了那些涉及具体事务处理和人际交往的片段,它们的智慧是跨越时代的。面对棘手的问题时,书中的一些处理原则和心态调整方法,提供了一种沉稳且富有远见的视角。这种平衡感处理得极佳,既没有过度简化,也没有故作高深,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考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