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心雕龙 |
| 作者 | (南朝梁)刘勰,高文方 |
| 定价 | 12.0元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50243668 |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字数 | 130000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系统化的文学理论批评专注。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原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本书进行了内容精选,将纲领性的文字提取出来。 |
| 作者简介 | |
|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汉族,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刘勰虽然身为官职,但是却以文章显著,尤其是文学理论批评,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深得文理”的文章写作理论巨著。全书内容丰富,见解,皆“言为文之用心”。 ★《文心雕龙》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 ★情采——为情而造文。 ★神思——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知音——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论说——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风骨——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练字——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讽诵则绩在宫商,临文则能归字形矣。 ★熔裁——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
| 文摘 | |
| 原道 一 文①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②色杂,方圆③体分;日月叠璧④,以垂丽⑤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⑥,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注释】 ①文:包含一切广义狭义,如颜色、形状、文采等。 ②玄黄:指天地。玄:黑赤色,天的颜色。黄:地的颜色。 ③方圆:古代曾有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代指天地。 ④璧:圆形的玉。 ⑤垂:显示、表现。丽:附着,指日月附着在天上。 ⑥吐曜(yào):发出光彩。指天文景象。 【语译】 文章的属性是非常广博而普遍的,它与天地一起产生,怎样去诠释它更为合适呢?有了天地就有蔚蓝色和黄色的区别,圆与方的不同;日月像重叠的玉璧,来显示天空的无端变幻;山河壮阔,来展示大地的相貌:这也许就是大自然所作的文章了吧。抬头可以看到星光璀璨,低头可以看到山河逶迤,上下的位置确定之后,天地也就产生了。而天地之间的人与二者互相匹配,成就了天下万物生灵,这也就是道家“三才”。人,是万物的灵长,也是天地的本心。天地之间的心灵产生后,语言也就会随心而定,语言确定之后,就会有文章记录语言,这也就是自然之间的规律所在。 二 傍及万品①,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②呈瑞,虎豹以炳蔚③凝姿;云霞雕色,有逾④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⑤,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⑥: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注释】 ①傍:普遍。万品:万物。 ②藻绘:美丽的外貌。 ③炳蔚:指光彩动人的形式。炳:光亮。 ④逾:超过。 ⑤贲(bì):装饰。华:花。 ⑥球:玉磬。锽:象声词,指钟声。 【语译】 将文章的理念推广到世间万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文章可循:龙凤以其美丽的外形来呈现祥瑞,虎豹以其身上的花纹来呈现英姿;云霞的色彩,胜过无数画工的佳作;草木开花,不需要工匠为其编织神奇。这一切又仅仅只是外在的美感,都是自然的文章罢了。还有就是树林摇曳发出的声音,如同琴瑟和鸣一般动听;泉水激石的韵律,又好像击打钟磬一般悦耳。所以,形体确立之后自然的文章也就完成了,声音就是文章的词句。就连这些没有心智的事物都有文采,何况是那些有心智的人,怎能没有文章出现呢? |
| 序言 | |
| 《文心雕龙》成书于南北朝时期,是当时文学评论家刘勰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定林寺完成的经典作品。其原文共十卷,五十篇,本书精选其中指导性相对较强的三十二篇,以全书的纲起始,继而讲述创作文章的“论文序笔”,对各个文体、作家、文章做出品评,然后针对文章创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做出指导和帮助,后有对文学鉴赏理论和整体文学史的论述。全书内容详略得当,涉猎广博,对了解中国文章历史和文章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文心雕龙》一书对中国的文学史观体现颇为彻底。其中指出,时代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是影响文学发展的根本因素,时势不仅仅创造英雄,同样也创造文学作品。正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对于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而言,《文心雕龙》中提出“继承与变通”,即每一个时代的文章不可能完全脱离先前文章的结构风格,但会根据所处时代的政局、人文、风俗等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继承与变通”是相辅相成的,每一个时代的作家都要有大胆的创新,这样文章才能丰富并发展,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然而,在变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抛弃经典,否则这样的变,就会变成“脱离”,一旦脱离了文章根本的意义,“变”就会演化成“乱”,而不是“通”,正所谓“虽获巧意,危败亦多”。 另一方面,《文心雕龙》注重自然文学观。文中写道,日月、山河、星宿、花草、动物皆可入文,其本身即是天地自然之文章,也就是说文章其实与天地同生,其德行与天地共行。人们用文章反映政局和人性,通常无法像反映自然景观一般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文章记录自然,其实是回归自然的体现。大道自然,文章之道亦自然。 综合而言,《文心雕龙》是中国历史上部集理论、文史、文艺、批判、点评为一身的文学著作,也是部以严密系统进行文学批评的作品。其书全面分析了文章写作上的问题,真知灼见俯拾即是,可谓字字珠玑,是研习中国文章历史的必读著作。相信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在了解中国文章衍变的同时,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自身写作技巧和水平亦将因此而有显著提升。 |
我身边有些朋友对古籍有种刻板印象,觉得它们要么是高高在上的学术专著,要么就是陈旧乏味的史料堆砌。但《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心雕龙》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偏见。它的呈现方式,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译的努力。我留意到,在关键概念的对比部分,编辑似乎有意无意地将古代的语境与现代的某些创作现象进行了暗中的对照,这种微妙的“对话感”,让这部经典不再是历史的遗物,而是成为一个活着的思想源泉。而且,这本书在内容选取的广度上做得也很好,它不仅仅聚焦于诗赋,还包含了对骈文、铭诔等多种文体的精辟见解,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生态的丰富性。这让我感到,我们继承的国学遗产,远比想象中要博大精深得多,而这本书,就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为我们指明了探索这片宝库的最佳路径,让人心生敬畏,也充满了继续深挖下去的动力。
评分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文心雕龙》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感觉重量十足,透着一股子厚重感。封面那种烫金的字体和古典的纹饰搭配得恰到好处,即便是作为一个现代的读者,也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拿到书后我最先关注的就是它的印刷质量和纸张手感,不得不说,出版社在这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纸张的选取非常讲究,既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又不会因为反光而造成眼睛疲劳,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视觉上的负担。而且,排版也极为精良,疏密有致的字体和恰当的留白,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显得清晰易读许多。我特别欣赏的是,它似乎在力求用一种既尊重原文的古朴性,又融入现代审美的态度来呈现这部经典。对于初次接触《文心雕龙》的读者来说,这种用心的设计无疑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人愿意从头细读,而不是望而却步。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空间都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部作品的跨时代意义。它讨论的许多问题,比如“如何避免雕琢之弊”、“如何处理文采与内容的平衡”,在今天这个追求速度和流量的时代,依然振聋发聩。很多现代的写作误区,其实在《文心雕龙》中早已有过深入的探讨和警示。它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现代创作中那些浮躁和浅薄的倾向。特别是它对“体裁”的划分和论述,那种严谨的分类学方法,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指导意义。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从更宏观、更本质的角度去审视“写作”这件事,而不仅仅是教你一些技巧。它强迫你去思考,你的文字目的是什么?你想要达到的艺术高度在哪里?这种对文学本质的追问,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深刻的自我反思,远超了一般的文学欣赏范畴,简直就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算对这本书的整体内容有了个大致的梳理,但即便只是初步的涉猎,也足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文心雕龙》之所以被誉为文学理论的圭臬,真不是浪得虚名。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文体或创作技巧,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体系。书中对于“风骨”、“情采”、“比兴”等核心概念的阐述,简直是拨云见雾,让人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比如,它对“神思”的论述,揭示了创作灵感中那种“超以象外,得之于心”的奥秘,这对于任何一个身处信息爆炸时代,试图寻找内心宁静和创作源泉的人来说,都极具启发性。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断,然后对照着自己平日里阅读古诗文的体验去印证,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文学理论书籍都难以给予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把理解中国古典文学内核的钥匙,而不是简单的说明书。
评分说实话,在入手这本精粹版之前,我对直接阅读原著是有些畏惧的,担心里面过多的文言文和生僻的术语会让阅读过程变得异常枯燥和费力。然而,这本“精粹”做得非常到位,它明显经过了细致的筛选和注释工作,极大地优化了阅读体验。它没有做成那种流水账式的逐字逐句解释,而是挑选了那些最具代表性、对理解全书思想至关重要的篇章进行深入解读和白话疏通。这种取舍的艺术,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我尤其欣赏注释的风格,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腔调,而是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引导性,仿佛有一位博学的老师在耳边轻声细语地为你点拨迷津。这种细腻的处理,使得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文学理论变得鲜活起来,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刘勰在千五百多年前那种对文学纯粹热爱的真挚情感。对于时间有限但又渴望触及国学高峰的现代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高效且愉悦的入门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