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青少年品读国学精粹--荀子
定价:25.80元
售价:17.5元,便宜8.3元,折扣67
作者:荀况
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368281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荀子*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曾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是说,不应该由自然主宰人,而应该由人来主宰自然,同时也应顺应自然规律;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他也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来蒙恬、李斯、韩非等皆为荀子弟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古朴的书卷气,拿在手里分量适中,内页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细腻,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初次接触国学经典的人,也会被这种精心制作的实体书所吸引,愿意沉下心来翻阅。我特地留意了排版,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当,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而且,书的装订非常牢固,感觉可以长久保存,不像有些书籍,翻几下就开始松散。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为我们这些热爱阅读的人提供了一次愉悦的阅读体验。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也许是对某些典故的配图可以再丰富一些,但整体而言,作为一本精选读本,它的物质呈现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让人愿意把它当作一件珍藏的物品。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新颖,它不像传统解读那样只是枯燥地罗列原文和注释,而是巧妙地将荀子的核心思想,比如“性恶论”在当代的引申意义,与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困惑结合起来进行阐述。我特别欣赏它在解析“隆礼”思想时所采用的案例,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虚拟的校园场景或社会热点事件,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规范”与“自由”之间的平衡点。这种“引子”式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国学经典的阅读门槛,让原本可能觉得晦涩难懂的古代哲学变得鲜活起来。我感觉作者在编撰过程中,花了大量精力去捕捉当代青少年的思维脉络,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去重新演绎那些历经千年的智慧,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负担,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圣贤的跨时空对话,非常引人入胜。
评分内容的可读性和逻辑性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平衡。我过去尝试读过一些先秦诸子的原著,往往在跳跃的思维和晦涩的文言中迷失方向。然而,这本读本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它不是按篇章的顺序简单堆砌,而是根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几个递进的主题脉络进行整合编排。每介绍一个核心概念,都会有一段用现代白话文进行的精炼概括,紧接着是原文的节选,最后才是深入的“今义解析”。这种“总—分—析”的结构,确保了读者即使是第一次接触荀子,也能迅速抓住重点,理解其论述的内在逻辑链条。特别是对于像“化性起伪”这种关键概念,作者的阐述层次分明,从对人性的剖析到对后天教育的强调,层层递进,让人茅塞顿开,这无疑是极佳的引导性读物。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体现出一种对“互动性”的重视,虽然它本身是静态的文字载体。例如,在每一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辨空间”环节,提出的问题都相当具有启发性,它们不要求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将书中学到的理论应用到自身经验的反思中去。我试着回答了其中一个关于“见善则思齐焉,见不善则内自省也”的问题,发现自己必须回顾前面关于“法”、“师”的论述才能形成一个有深度的回答。这种设计有效避免了死记硬背,真正将阅读转化为了内化的过程。这让这本书从单纯的“读物”升级为了一个可以陪伴成长的“学习伙伴”,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是极其有益的探索。
评分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普及”。它更像是一部帮助青少年建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软性工具书”。尤其是在面对当下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甚至冲突的社会环境时,荀子的强调“师法”、“礼制”和“不息之学”的思想,提供了一种稳定和内省的锚点。书中对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类励志性语句的挖掘和深度解读,并非停留在表面上的口号,而是结合了荀子对学习持之以恒的哲学思考。这种对“毅力”和“德行”的反复强调,对于正处于身份认同和目标确立阶段的年轻人来说,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它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理性去构建自己的道德高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