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华词典-双色本 字典词典/工具书 书籍 |
| 作者: | 中华书局辑部 |
| 定价: | 27.0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出版日期: | 2009-05-01 |
| ISBN: | 9787101065725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48开 |
| 内容简介 | |
| 这部《中华词典》是我们于2001年初出版的。当时我们的编写原则之一是“部头宜小,容量宜大”。于是字头只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7000个通用字,大量能见字明义的词当作例词列入单音词义项中而不另出词条加以解释,以求达到文约义丰、事半功倍的效果。编写原则之二是“标词性、加近义词辨析”。 本词典出版后,我们对广大读者进行过调查。总的反映不错,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集中在词条和近义词辨析宜适当增加。 这次修订,把放在增加词条和近义词辨析上,约增加了2000个词条和250条近义词辨析。还删去了汉语拼音音节索引、笔画索引和中国姓氏一览表,对个别字头、词性和释义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同时采纳了部分读者对本词典的建议,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2009年特推出双色本,以飨读者。 |
| 目录 | |
| 出版说明 凡例 本词典所收部繁简对照表 部检字表 词典正编 英文字母开头的常用词 中国历代纪元表 |
| 编辑 | |
| 压缩型,篇幅小,便于携带;包蓄型,容量大,宜于实用;标词性,加辨析,易于掌握。 |
| 前言 | |
这部《中华词典》是我们于2001年初出版的。当时我们的编写原则之一是“部头宜小,容量宜大”。于是字头只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7000个通用字,大量能见字明义的词当作例词列入单音词义项中而不另出词条加以解释,以求达到文约义丰、事半功倍的效果。编写原则之二是“标词性、加近义词辨析”。 本词典出版后,我们对广大读者进行过调查。总的反映不错,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集中在词条和近义词辨析宜适当增加。 这次修订,把放在增加词条和近义词辨析上,约增加了2000个词条和250条近义词辨析。还删去了汉语拼音音节索引、笔画索引和中国姓氏一览表,对个别字头、词性和释义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同时采纳了部分读者对本词典的建议,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2009年特推出双色本,以飨读者。 |
作为一名长期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我对工具书的检索效率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部作品的索引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的部首检字法逻辑清晰,即使是对于那些结构复杂、不常见的偏旁部首,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定位到目标词条,这得益于其科学的编排顺序和清晰的页码指示。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音节检索部分考虑到了不同使用者的习惯,提供了拼音、注音等多种入口,保证了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都能顺畅使用。我试过在非常疲惫的状态下进行紧急查阅,发现即便在光线不佳的条件下,其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行距也大大减轻了眼睛的负担,避免了因检索困难而产生的焦虑感。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深度洞察,体现了编者对工具书“实用性至上”的理念,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典,更是一个高效的知识导航系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层次的感受,是一种“稳定感”和“权威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真伪难辨的时代,工具书的价值核心就在于其提供的知识的可靠性。翻阅此书,你不需要担心它引用的例句是否过时,释义是否已被新的学术共识所取代。它的内容仿佛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学界的反复锤炼,散发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定力。我更将其视为一种“文化锚点”,每当我对某个概念产生怀疑时,拿起它,总能得到一个坚实、经过考证的答案,这对于保持学术讨论和个人表达的严谨性至关重要。它的厚重感不仅体现在物理重量上,更体现在其承载的知识的稳固性上。这是一本可以传承下去的工具,它的价值不会随着技术的迭代而贬值,反而会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而愈发凸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沉稳的墨绿色封皮搭配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老派的匠人精神,拿在手里分量十足,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一翻即弃的读物。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翻动时发出的“沙沙”声,让人感觉自己仿佛在触摸历史的纹理。内页的印刷清晰度堪称完美,即便是最细小的注音符号,也能够一目了然,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查阅的朋友来说,简直是福音。更别提它那个合理的三段式排版,主词条居中醒目,释义和例句分列两侧,逻辑性极强,完全没有市面上很多字典那种拥挤不堪的感觉。即便是初次使用这样的大部头工具书,也能迅速找到规律,学习成本极低。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确信,这绝非是一本应付了事的印刷品,而是作者和编纂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作品。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那种严谨、厚重的学术气息,让人在查阅之余,也油然而生敬意。那种实体书特有的,可以随时折角、书签夹在需要的页码上的踏实感,是电子设备永远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刚开始接触这个工具书时,最担心的是收录的词汇量和新词的更新速度,毕竟语言是活的,总有新的表达不断涌现。然而,深入使用后我发现,它在传统核心词汇的深挖上做得极其到位,很多我们日常模糊处理的古词、成语的细微差别,都能在这里找到精准的界定。举个例子,我曾对某个文学作品中一个非常拗口的古义感到困惑,结果在这本厚厚的书里,不仅找到了词条,还附带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该词的语境变化,这深度远超我预期的标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个意思,以及在什么情境下使用最为恰当。这种对词义演变和语用学的关注,使得它更像是一部语言学的微型史诗,而非单纯的词语列表。对于想进行深度阅读和写作的人来说,它提供的这种知识梯度,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能极大地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
评分不同于那种只注重现代口语的速查工具,这本工具书在处理异体字和繁体字的时候,展现出了极高的包容性和专业性。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老文献或者书法作品中的生僻字,电子词典一搜就是一堆模棱两可的解释,但在这里,它会非常细致地标注出该字在不同朝代或特定方言中的读音差异,甚至是笔画结构上的细微变化。我特别欣赏它对常用词典的“双向”校对机制,当你查“A”时,它会巧妙地在相关词条中提示你可能需要的“B”,这种隐性的关联性引导,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我经常在查阅一个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引向了三四个相关的、我之前完全不了解的概念,这种“知识的链式反应”,是知识体系构建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它不是被动的查阅,而是一次主动的探索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