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网络融合与交叉业务竞争研究
定价:48.00元
作者:胡汉辉,顾成彦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0302893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本书将以现实中涌现出的大量网络融合现象为背景,研究网络融合趋势下运营商之间的交叉业务竞争问题。通过分析网络融合复合市场的多维空间性、网络外部性以及系统竞争性特征,从纵向融合和横向融合两个角度分析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行为;而后本书对纵向和横向融合的相关模型进行了统一,并应用统一模型讨论了网络融合趋势下运营商的投资创新激励问题。*后,本书讨论了网络融合时代的竞争与规制政策设计命题。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拉丰和泰勒尔合作出版《电信竞争》十年来电信、电力、航空等具有(或部分具有)自然垄断特性产业的新变化,以现实中涌现的网络融合现象为背景,研究网络融合环境下运营商之间的交叉业务竞争问题。作者将网络融合视为网络之间需求功能的整合过程,从纵向考察网络运营商之间商业模式的融合,从横向考察网络运营商的平台包络市场进入,试图通过针对网络融合问题的“量化”分析,为网络融合建立统一的、基于主流分析方法的研究范式。作为理论研究的应用性考虑,本书还讨论了监管机构如何适应和推动网络融合进程问题,利用多维激励理论为规制者设计了适用于多维运营商的规制合约。本书的讨论在理论上将能进一步完善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丰富网络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将能给网络运营商提供有效的策略指导,给规制者提供有益的政策依据,给大众消费者创造合意的市场环境。
本书适合理论研究者、企业经营者、官员、研究生和其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前言
章 网络融合:发展及其定义
1.1 网络融合的发展及其“量化”分析难题
1.2 现有研究的回顾
1.3 问题定义与研究方法
1.4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写作结构
第2章 网络的融合化发展:从现象到理论
2.1 世界范围内的三网融合趋势
2.2 中国的三网融合背景与进程
2.3 其他网络的融合化发展趋势
2.4 融合存在的共性特征与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纵向融合:关于不同商业模式的交叉业务竞争
3.1 网络融合过程中运营商的商业模式选择
3.2 不同商业模式的网络外部性特征
3.3 同质商业模式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
3.4 不同商业模式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
3.5 案例讨论:我国有线电视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创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横向融合:关于不同产品组合的交叉业务竞争
4.1 网络融合过程中运营商的产品组合选择
4.2 多产品复合市场的市场结构特征
4.3 基于单向进人的平台包络竞争
4.4 基于双向进入的平台包络竞争
4.5 案例讨论:上海市的三网融合竞争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维融合:统一的框架及动态的扩展
5.1 网络融合过程中运营商的投资创新激励
5.2 多市场边多产品维复合市场的结构特征
5.3 多边复合市场中的平台包络策略
5.4 多边复合市场中的投资创新行为
5.5 案例讨论:微软与谷歌的平台包络竞争及创新激励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策融合:网络融合时代的竞争与规制机制设计
6.1 网络融合对竞争与规制政策的挑战
6.2 基于融合趋势的网络中性规制——为何规制
6.3 基于共同代理的规制机制设计——由谁规制
6.4 基于多维激励的规制机制设计——如何规制
6.5 案例讨论:英国的三网融合与规制机构融合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书的主要工作
7.2 本书的主要结论
7.3 有待进一步展开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规制效率的评价与算例
A.1 规制效率研究的参照标准
A.2 规制效率研究的常见方法
A 3 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市场拆分效率评价及算例
A 4 基于DEA投影定理的电信业市场设计研究及算例
A.5 基于SFA模型的我国电信业规制合约激励强度的估算及算例
术语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包装和装帧设计给人一种非常扎实、严谨的学术氛围,尤其是封面的字体选择和色彩搭配,透露出一种内敛而深沉的专业气质。初次翻阅时,我注意到它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标注都十分规范,这对于需要深入研究特定领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大量引用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使得全书的立论基础非常坚实。尤其是在探讨某些新兴技术与传统业务的交汇点时,作者展现出了极强的洞察力,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驱动机制和潜在的市场影响。整体来看,这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沉浸于学术思辨之中的佳作,它没有花哨的辞藻,全是干货,对于希望系统性了解某个复杂技术生态演变历程的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我抱着极大的好奇心打开了这本书,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关于未来通信网络发展趋势的真知灼见,但读完后,感觉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诊断报告”而非“未来预测蓝图”。书中的分析路径非常侧重于宏观层面的博弈和产业政策的演变,对于读者渴望了解的那些具体的技术实现细节和底层协议的调整,提及得相对较少。举例来说,当我试图寻找关于边缘计算或下一代接入网具体部署挑战的深入探讨时,往往只能找到宏观的效益分析。这或许是作者的刻意取舍,将重点放在了“跨界”和“竞争”的宏观战略层面,但对于我这种更偏向于工程实践和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上稍显不足,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关注技术落地细微差别的章节出现,以平衡这种高屋建瓴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非常“学者派”的典范,逻辑链条严密到令人佩服,但同时也意味着它对读者的基础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你对信息论、网络架构的基础概念不够熟悉,那么在阅读到关于“业务融合的频谱效率优化”这类章节时,会感觉步履维艰,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复杂公式的迷宫。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回溯和查阅前置知识,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论证节奏。尽管如此,一旦攻克了初期的阅读障碍,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还是非常令人振奋的,因为它确实提供了一种看待当前通信行业纷争的全新、更深层次的分析框架,让我明白了许多看似不相关的商业行为背后,其实都遵循着某种深层的网络经济学原理。
评分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艰苦的“知识攀登”。它没有采用通俗读物常用的比喻或故事来软化复杂的概念,而是直接将读者置于高难度的学术对话之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试图涵盖“网络融合”与“交叉业务竞争”这两大主题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试图建立起它们之间清晰的逻辑桥梁。不过,这种努力也带来了一些结构上的小问题,即在不同章节间,理论侧重点的突然转换略显生硬,仿佛是几篇优秀论文的整合,而非一个统一的、浑然一体的整体叙事。虽然内容质量极高,但如果能有更平滑的过渡和更具连贯性的导读,对于非专业读者会更加友好和易于消化。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对“竞争”这一核心议题的解构能力。作者没有采用简单的“谁赢了谁输了”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非常细腻地剖析了不同利益相关方——从传统电信运营商到新兴互联网巨头——在面对技术融合趋势时所采取的防御性、进攻性乃至合作性的复杂策略。书中关于“管制缺口”和“监管套利”的论述尤为精彩,它揭示了技术进步如何总能领先于法规的制定,从而在灰色地带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这种对行业动态的深刻洞察力,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专著,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信息社会权力结构变迁的观察手记,对于政策制定者或风险投资人而言,其价值不言而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