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大文化与小传统--民俗文化学论萃
定价:92.00元
作者:赵宗福,米海萍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0304720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B5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从大文化与小传统的视角进一步拓展民俗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以丰富中国文化史的学术内涵、树立起具有国内国际水准的学术成果风范,是十分迫切的学术需求。本书突出的主题是'大文化与小传统下的历史文化学研究',采用文化史、社会史、民俗史的基本理论与独特方法,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昆仑神话为中国文明源头、昆仑文化在中华源头文明的地位,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历史与传承,历史上村落社会生活与神圣信仰,青藏地区民族历史传说传承书写、英雄史诗《格萨尔》对历史研究的价值等方面。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看到《大文化与小传统--民俗文化学论萃》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研究路径。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伟大作品、著名人物的讨论,这些构成了我们普遍认知的“大文化”。然而,真正构成我们生活肌理的,往往是那些“小传统”,是那些代代相传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民间信仰。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聚焦于那些被忽视的、分散在社会角落里的“小传统”,并试图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规律?它会像一个考古学家,挖掘出被遗忘的宝藏,并将其呈现给读者吗?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小传统”是如何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相互作用的。例如,某种手工艺的传承,是否会受到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影响?又或者,某个地方的民间传说,是否能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这种深入日常生活的文化探索,总是令人充满期待。
评分《大文化与小传统--民俗文化学论萃》这个书名,让我感到了一种学术上的严谨和探索的勇气。它似乎在表明,作者并非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描绘,而是要深入到民俗文化的深层结构,去探究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变机制。我很好奇,本书的“论萃”二字,是否意味着它将汇集作者多年来在民俗文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并通过这些成果来阐释“大文化”与“小传统”的关系?我会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梳理和分析那些庞杂的民俗事象。比如,是如何区分和界定“大文化”与“小传统”的?在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互动模式?这本书会不会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民俗现象的比较研究,来揭示出一些普适性的文化发展规律?我甚至可以想象,本书的某些篇章,可能会挑战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固有认知,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对于民俗文化,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暗示了它将提供一次深刻而系统的文化解读。
评分《大文化与小传统--民俗文化学论萃》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探寻文化根脉的冲动。我一直觉得,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像一棵大树,有宏伟的树冠(大文化),也有深藏在地下的根系(小传统)。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我要寻找的正是那些“根”。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界定“大文化”与“小传统”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界限,还是说它们是一个连续的光谱?更重要的是,作者会通过怎样的理论框架,来分析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说“小传统”是“大文化”的土壤和养分,还是说“大文化”的观念反过来影响和塑造着“小传统”?我脑海中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比如,某个地方戏曲的唱腔和表演,是否受到过宫廷音乐的影响?又或者,某个节日的祭祀仪式,是否能追溯到更早期的宗教信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以及它在我们民族精神塑造中的独特作用。
评分这部书名《大文化与小传统--民俗文化学论萃》乍一听就很有学问,让人好奇它到底想探讨些什么。我一直觉得,我们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老习俗、老故事,其实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这本书的名字就点出了这一点,将宏观的“大文化”与微观的“小传统”并置,似乎在暗示着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而重要的联系。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那些零散的民俗事象,编织成一幅具有整体性的文化图景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把钥匙,打开我理解身边传统文化的新视角?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春节贴春联的仪式感,端午节吃粽子的风味,七夕节的传说,这些都是我从小耳熟能详的,但它们背后究竟有哪些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到这些习俗的起源、流变,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演变?我期待着它能提供一些颠覆性的思考,让我不再仅仅把它们当作简单的节日庆祝,而是能够看到其中流淌的民族精神和集体记忆。对于民俗文化,我总是抱有一种亲近感,但又常常觉得难以深入。这本书的名字,恰恰勾起了我想要“深入”的愿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大文化与小传统--民俗文化学论萃》,让我想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对比。我们常说的“大文化”,可能指的是文学、艺术、哲学这些高雅的、被广泛认可的文化形态,而“小传统”则像是民间那些朴实无华、代代相传的习俗、技艺和口头文学。这本书的精髓,或许就在于它如何搭建起这两者之间的桥梁,让我们看到“大”与“小”并非割裂,而是相互渗透、相互滋养的。我很好奇,作者会选择哪些具体的“小传统”作为切入点,来阐释“大文化”的某些特质?比如,某个地区的婚丧嫁娶仪式,是否能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变化?又或者,一首流传在民间的歌谣,是否隐藏着重要的历史信息或哲学思想?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像一个细致的解剖刀,剖析那些看似粗糙的民俗事象,从中挖掘出精美的文化基因。它也许会提醒我们,那些被学院派文化所忽视的“民间智慧”,同样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和人文关怀。这种从“小”见“大”的研究方法,总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