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5)
:69.00元
售价:46.9元,便宜22.1元,折扣67
作者:徐俊忠,陆志强,顾涧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097754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对2014年广州市文化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以及南沙国家新区为重点介绍了广州文化发展状况;以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文化体系以及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为重点,介绍了广州市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情况;对广州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和对策研究;围绕“乌镇戏剧节”、挖掘广州文化资源、想政治工作等专题展开讨论,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Ⅰ 总报告
1 2014年广州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一 2014年广州文化发展总体形势
二 2015年广州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三 2015年广州文化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Ⅱ 区域文化发展篇
2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发展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广州市越秀区区委宣传部课题组】
3 2014年荔湾区文化发展状况分析与2015年预测【荔湾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课题组】
4 广州市南沙新区文化发展调研报告
【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
5 广州市越秀区打造广府文化品牌的对策建议【杨亚明】
Ⅲ 公共文化篇
6 关于广州市公众利用公共图书馆情况的调研报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课题组】
7 2014年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8 广州市越秀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夏新年】
9 加强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思考和建议【高旭红】
10 广州市荔湾区岭南风情区文化遗址的保育与活化
【广州市荔湾区委党校(区情研究中心)课题组】
11 广州市花都区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路径研究【李仁武】
Ⅳ 文化产业篇
12 广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13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广州高新区黄花岗科技园管委会2014年课题调研组】
14 广州市“四地”文化资源产业化对策研究【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课题组】
15 广州市海鸥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番禺知联会联合课题组】
16 广州市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战略研究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Ⅴ 专题研究篇
17 乌镇戏剧节举办的成功经验及对广州的启示【广州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18 依托《广州大典》深入开展“广州学”研究的对策建议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19 新媒体与青年思想引导研究报告
——基于广州青年新媒体使用偏好调查的实证分析【黄禧祯 邵小文】
Abstract
Contents
徐俊忠,男,现任广州大学副校长,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中山大学哲学系副主任、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多年兼任中山大学学科建设与学位办公室主任、中山大学211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等。学术有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现代哲学》主编等。2005~2009年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2008年12月起任现职。
陆志强,男,现任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90年7月加入中国党,大学学历。1991年7月任共青团广州市东山区委副书记,1993年2月任共青团广州市东山区委副书记、华南实业总公司副总经理、云南省瑞丽市星火总公司副总经理兼星火木地板厂厂长,1995年7月任广州市东山区芳草工商联合公司经理,1997年6月任广州市东山区芳草街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1998年6月任广州市东山区大塘街党委书记,2003年2月任广州市天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08年12月任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2009年10月起任现职。。顾涧清,男,1957年10月生于广州,祖籍江苏连云港。现任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高级编辑。曾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所长、广州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曾获得广州市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广州市专家称号。
顾涧清,男,现任广州日报社社长,高级编辑,编审。兼任广州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曾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所长、广州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曾获得“广州市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广州市专家”称号,有关图书和理论文章获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颁发的成果奖多项。
涂成林,男,汉族,1961年12月出生,湖南省岳阳市人,中员,博士学位,研究员职称。现任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8年起,先后进入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5年进入湖南省委理论研究室(湖南省委讲师团)工作。1991年调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1993年获评聘为副研究员,1998年获评聘为研究员。曾担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科研开发处副处长(1992),开放时代杂志社副社长,常务副主编、执行主编(1993~2002),软科学研究所所长(2003~2010)。2010年调入广州大学工作。兼任广东省综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长等职。曾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做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政策、文化软实力以及西方哲学、唯物史观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刘炬培,男,广东增城人。现任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兼广州报刊亭有限公司总经理。1991年4月加入中国党,1992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7月毕业于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学历。1998年8月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城乡部副部长,1999年8月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2001年2月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学校部部长,2002年10月任广州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副处长,2008年2月任广州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副主任,2012年2月任广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2013年12月任现职。长期在宣传文化系统从事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综合管理能力及经验,参与广州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广州迎办第十六届亚运会等重大活动,负责其中的组织及协调工作,荣获了广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表彰个人二等功。
张其学,男,1968年生,河南光山人。哲学博士,广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6年10月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理论、文化哲学、后殖民主义等。
《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5)》这个书名,让我对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的文化生态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其现代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我非常期待这份报告能呈现出2015年广州在文化领域的“体检报告”。它是否会深入分析广州在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方面的具体举措,例如对粤剧、粤菜、粤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同时,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广州的文化创新能力如何?报告中是否会提到,这座城市在文学、艺术、影视、出版等领域涌现出的新面孔、新作品,以及它们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我更希望能看到,报告能够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广州的文化发展置于中国整体文化战略和全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探讨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定位与发展策略,从而勾勒出2015年广州文化发展的一幅全景图。
评分阅读《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5)》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与一座城市的深度对话。我期待它能以一种近乎“全息”的方式,展现出2015年广州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想象一下,报告或许会从广州的历史文化根脉出发,细致梳理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标识,比如广府文化的精髓,以及它如何渗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乃至城市精神之中。然后,视角转向当代,报告将如何描绘2015年广州的文化图景?是那些 bustling 的艺术街区,还是充满活力的创意产业园?是那些坚持传统技艺的手艺人,还是那些拥抱新技术、新媒介的年轻艺术家?我尤其关注报告对广州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论述,是否能体现出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以及它在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独特贡献。同时,我也希望报告能够触及文化发展背后的人文关怀,例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惠民政策的实施,以及市民文化素养的提升等,这些才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是否真正繁荣的基石。
评分一本深入剖析中国南方一颗璀璨明珠的著作,仅仅是书名便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5)》,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权威性和前瞻性,预示着将有一份详实、客观且具有深度视角的报告呈现于读者面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系统地了解一个城市,尤其是一个具有如此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城市——广州,其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现状,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罗列事实和数据,更能挖掘出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文化基因,阐释广州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其在全国乃至全球文化版图中的独特地位。对于像我这样对中国地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思想盛宴,相信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广州文化的新窗口,让我对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活跃的当代文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当我翻开《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5)》的扉页,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书名中的“蓝皮书”三个字,就暗示了其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权威的发布机构。我非常好奇,这份报告是如何界定“文化发展”这个宽泛概念的?它是否涵盖了文学、艺术、戏剧、音乐、电影、出版、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个维度?2015年这个时间节点,对于中国,尤其是对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来说,又意味着什么?这一年,国家在文化政策上是否有新的导向?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其商业文化与传统岭南文化如何交融,又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我设想,报告中定会包含大量一手资料和数据分析,比如文化产业的规模、文化消费的趋势、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情况、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报告能够呈现出广州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与机遇,例如在数字化浪潮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如何并行,又如何应对全球化文化的影响,从而保持其独特性和竞争力。
评分从《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5)》这个书名,我联想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时代背景。2015年,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文化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其文化发展的步伐必然备受瞩目。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静态的报告,更可能是一份动态的观察与分析。它或许会深入探讨2015年广州在文化创新方面的具体实践,例如新兴的文化业态、跨界融合的案例,以及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文化传播和消费。我也期待报告能对广州在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所做的努力进行评估。比如,在推动文化贸易、吸引文化人才、举办高规格文化活动等方面,广州是否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这份报告,我认为更像是一份为未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的指南,它会揭示出2015年广州文化发展的亮点,也可能指明其面临的挑战,从而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乃至普通市民,提供一个关于广州文化未来走向的深度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