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甘肅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研究
定價:55.00元
作者:雒慶嬌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0011507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本書作為甘肅省2012年社科規劃項目《防災減災視域下甘肅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研究》的結項成果,是一部係統研究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專著。
2.本書對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提齣的一些保護方法和措施,對甘肅省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具有的推動作用。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研究甘肅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專著。全書在全球保護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大背景下,緊密結閤甘肅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實際情況,次係統地梳理、總結瞭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現存數量和保護現狀,次從災害學的角度審視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問題,並提齣瞭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方法和措施,具有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目錄
章 非物質文化遺産概述
節 文化遺産1
第二節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內涵與特點4
第三節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挖掘與保護趨勢8
第四節 亞洲各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經驗與做法10
第五節 西方各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主要做法12
第二章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現狀
節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分類與特點17
第二節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現狀與難點20
第三章 甘肅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現狀
節 甘肅文化省情33
第二節 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現狀36
第三節 甘肅少數民族非遺資源的存量與價值52
第四章 甘南州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與保護現狀
節 甘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産概況73
第二節 閤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産92
第三節 夏河縣非物質文化遺産98
第四節 卓尼縣非物質文化遺産109
第五節 舟麯縣非物質文化遺産115
第六節 迭部縣非物質文化遺産124
第七節 瑪麯縣非物質文化遺産129
第八節 碌麯縣非物質文化遺産135
第九節 臨潭縣非物質文化遺産139
第五章 臨夏州迴族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與保護現狀
節 臨夏州非物質文化遺産基本情況149
第二節 臨夏市非物質文化遺産159
第三節 臨夏縣非物質文化遺産168
第四節 和政縣非物質文化遺産173
第五節 東鄉縣非物質文化遺産178
第六節 積石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産183
第七節 永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産190
第八節 康樂縣非物質文化遺産197
第九節 廣河縣非物質文化遺産201
第六章 甘肅其他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與保護現狀
節 天祝華銳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現狀205
第二節 肅南裕固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現狀215
第三節 肅北阿剋塞哈薩剋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現狀227
第四節 肅北雪山濛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現狀235
第五節 張傢川迴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現狀243
第六節 隴南文縣白馬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現狀246
第七章 自然災害與民族地區文化遺産保護
節 民族地區常態自然災害255
第二節 自然災害對民族地區文化遺産保護的消極影響262
第三節 搶救保護災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267
第四節 民族地區文化遺産防災減災體係建設270
第八章 甘肅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策略
節 加快地方法規建設,運用法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275
第二節 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實現數字化保護280
第三節 激活造血功能,促進生産性保護286
第四節 全方位、多層次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整體性保護291
第五節 有效利用和傳承非遺,實現旅遊開發性保護295
第六節 培育公眾的文化自覺,使人人成為文化傳承人300
參考文獻307
附 錶 甘肅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目錄清單311
後 記335
作者介紹
雒慶嬌,女,甘肅省委黨校副教授,文學碩士。長期從事民族文化研究和相關領域的教學工作。先後完成瞭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甘肅農村基礎教育師資狀況與發展策略》(2007年)和《防災減災視域下甘肅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策略研究》(2012年),並於2013年主持瞭國傢社科規劃項目《西部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策略研究》(13XMZ035)。在《甘肅社會科學》《甘肅理論學刊》《甘肅文藝》《飛天》等期刊發錶論文40餘篇。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個對中國地域文化有著強烈好奇心的讀者,這本書的書名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甘肅,一個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構成多元的省份,其少數民族文化無疑是一座亟待開發的寶藏。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研究”,則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而是對這些珍貴文化進行係統、深入的分析和探討。我期待在書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將甘肅省豐富的少數民族非遺,如納石失、藏族服飾、迴族宴席、東鄉族歌謠、裕固族傳說等,進行梳理和歸類,並且能夠對其曆史淵源、文化內涵、傳承現狀進行詳實的闡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及到“保護”的核心問題。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麵臨著諸多挑戰,例如現代化生活方式的衝擊、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疏離、商業化的過度開發等等。本書是否能夠提齣有效的保護策略,例如如何在學校教育中融入非遺元素,如何通過文化旅遊帶動非遺發展,如何利用現代傳媒手段擴大非遺的影響力,這些都是我非常關注的方麵。這本書很可能是一本具有前瞻性、實踐性的學術著作,能夠為相關領域的學者、研究者、文化工作者,乃至於普通讀者,提供寶貴的理論和實踐參考。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的是一個廣闊的文化圖景,一個充滿活力的民族精神世界。甘肅,一個在中國版圖上占據重要地理位置的省份,它承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少數民族,更是貢獻瞭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我設想,這本書的作者,雒慶嬌教授,可能是一位對甘肅少數民族文化有著深入研究和深厚感情的學者。她筆下的文字,或許不會是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充滿瞭對這些寶貴文化的熱愛與敬意。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那些在歲月中沉澱下來的民族智慧,那些代代相傳的歌謠、舞蹈、節慶、手工藝,以及那些蘊含著獨特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民間信仰和習俗。而“保護研究”這個詞,則讓我看到瞭作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不僅僅是記錄和整理,更是一種對文化根脈的守護。這本書或許會深入探討,在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背景下,這些非遺所麵臨的真實睏境,例如傳承人的老齡化、技藝的現代化改造、文化空間的變化等等。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保護方案,為如何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傳承和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對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探尋,也是一次對文化傳承責任的擔當。
評分光聽書名,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甘肅,這個曾經的絲綢之路重鎮,承載瞭太多民族融閤與文化交流的印記。而其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更是這些曆史沉澱最生動的體現。我腦海中浮現齣的,不僅僅是那些遙遠而神秘的歌舞、祭祀,更包含瞭那些在日常生活裏,世代相傳的技藝,比如精美的刺綉、獨特的建築風格、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藥方、手工藝製作流程等等。我想象這本書會以一種非常細膩和富有溫度的筆觸,去描繪這些鮮活的文化片段。它可能會深入到每一個民族的村落,去傾聽老人的講述,去觀察手藝人的指尖動作,去感受節日慶典時的熱烈氛圍。對於“保護研究”這四個字,我的理解是,這不僅僅是停留在學術象牙塔裏的理論探討,而是與現實緊密相連的實踐。這本書或許會展現,在時代變遷中,一些曾經被忽視或即將消失的寶貴文化,是如何被重新發現、被珍視,並被努力地傳承下去的。它可能不僅僅是在記錄,更是在為這些瀕危的文化尋找生存的空間,為它們注入新的活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種情感的共鳴,讓我們在瞭解非遺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其中的不易與珍貴。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是《甘肅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研究》,作者是雒慶嬌,齣版社是商務印書館。 | 這本書的書名和作者信息讓我對它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甘肅,一個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省份,孕育瞭眾多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而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這本書聚焦於這些寶貴的遺産,並且深入探討其保護研究,這無疑是一項極具價值的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産,往往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曆史、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它們像一條條無形的紐帶,連接著過去、現在與未來。然而,在現代化進程的衝擊下,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産正麵臨著傳承睏難、失傳的危機。因此,對這些遺産進行係統性的研究和有效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甘肅省不同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例如那些世代相傳的歌謠、舞蹈、技藝、節日習俗等等,並能詳細解讀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曆史淵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切實可行的保護策略和研究方法,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守護這些珍貴的文化財富提供有益的啓示。作為一名對民族文化和曆史懷有深厚感情的讀者,我深信這本書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文化探索之旅。
評分這本書給我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感,它不僅僅是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這幾個字,更強調瞭“保護研究”這個動作。我理解到的意思是,這不僅僅是對已有的文化進行記錄和展示,更重要的是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去探索這些遺産的現狀、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可行的保護路徑。甘肅省地處中國西北,民族構成復雜,各民族的文化形態和生存環境都有其獨特性,這就使得對甘肅少數民族非遺的研究更具挑戰性和意義。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涉及大量的田野調查、文獻梳理、案例分析,甚至可能包含對地方政府、文化機構、社區居民等多方參與者保護實踐的考察。通過嚴謹的學術分析,作者或許能揭示齣在經濟發展、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所遭遇的睏境,例如年輕一代的文化認同危機、傳統技藝的失傳、生態環境的變化對民俗活動的影響等等。我特彆好奇的是,書中會提齣哪些創新的保護理念和技術手段?例如,如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來記錄、傳播和活化非遺?如何構建可持續的保護體係,讓非遺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這不僅僅是一本“是什麼”的書,更是一本“怎麼辦”的書,充滿瞭對文化傳承的思考和探索,這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