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甘肃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定价:55.00元
作者:雒庆娇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001150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本书作为甘肃省2012年社科规划项目《防灾减灾视域下甘肃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结项成果,是一部系统研究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著。
2.本书对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一些保护方法和措施,对甘肃省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的推动作用。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研究甘肃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著。全书在全球保护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大背景下,紧密结合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实际情况,次系统地梳理、总结了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存数量和保护现状,次从灾害学的角度审视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并提出了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录
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节 文化遗产1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点4
第三节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趋势8
第四节 亚洲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做法10
第五节 西方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做法12
第二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17
第二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难点20
第三章 甘肃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节 甘肃文化省情33
第二节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36
第三节 甘肃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存量与价值52
第四章 甘南州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保护现状
节 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73
第二节 合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92
第三节 夏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98
第四节 卓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109
第五节 舟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115
第六节 迭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124
第七节 玛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129
第八节 碌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135
第九节 临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139
第五章 临夏州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保护现状
节 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149
第二节 临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59
第三节 临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168
第四节 和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173
第五节 东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178
第六节 积石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183
第七节 永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190
第八节 康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197
第九节 广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
第六章 甘肃其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保护现状
节 天祝华锐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205
第二节 肃南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215
第三节 肃北阿克塞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227
第四节 肃北雪山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235
第五节 张家川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243
第六节 陇南文县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246
第七章 自然灾害与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
节 民族地区常态自然灾害255
第二节 自然灾害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消极影响262
第三节 抢救保护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67
第四节 民族地区文化遗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270
第八章 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节 加快地方法规建设,运用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75
第二节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化保护280
第三节 激活造血功能,促进生产性保护286
第四节 全方位、多层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291
第五节 有效利用和传承非遗,实现旅游开发性保护295
第六节 培育公众的文化自觉,使人人成为文化传承人300
参考文献307
附 表 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录清单311
后 记335
作者介绍
雒庆娇,女,甘肃省委党校副教授,文学硕士。长期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和相关领域的教学工作。先后完成了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状况与发展策略》(2007年)和《防灾减灾视域下甘肃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2012年),并于2013年主持了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13XMZ035)。在《甘肃社会科学》《甘肃理论学刊》《甘肃文艺》《飞天》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它不仅仅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个字,更强调了“保护研究”这个动作。我理解到的意思是,这不仅仅是对已有的文化进行记录和展示,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索这些遗产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行的保护路径。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民族构成复杂,各民族的文化形态和生存环境都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得对甘肃少数民族非遗的研究更具挑战性和意义。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涉及大量的田野调查、文献梳理、案例分析,甚至可能包含对地方政府、文化机构、社区居民等多方参与者保护实践的考察。通过严谨的学术分析,作者或许能揭示出在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遭遇的困境,例如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危机、传统技艺的失传、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民俗活动的影响等等。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会提出哪些创新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手段?例如,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记录、传播和活化非遗?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保护体系,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本“是什么”的书,更是一本“怎么办”的书,充满了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探索,这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评分光听书名,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甘肃,这个曾经的丝绸之路重镇,承载了太多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印记。而其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这些历史沉淀最生动的体现。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不仅仅是那些遥远而神秘的歌舞、祭祀,更包含了那些在日常生活里,世代相传的技艺,比如精美的刺绣、独特的建筑风格、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药方、手工艺制作流程等等。我想象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温度的笔触,去描绘这些鲜活的文化片段。它可能会深入到每一个民族的村落,去倾听老人的讲述,去观察手艺人的指尖动作,去感受节日庆典时的热烈氛围。对于“保护研究”这四个字,我的理解是,这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术象牙塔里的理论探讨,而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实践。这本书或许会展现,在时代变迁中,一些曾经被忽视或即将消失的宝贵文化,是如何被重新发现、被珍视,并被努力地传承下去的。它可能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为这些濒危的文化寻找生存的空间,为它们注入新的活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种情感的共鸣,让我们在了解非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不易与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是《甘肃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作者是雒庆娇,出版社是商务印书馆。 | 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甘肃,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省份,孕育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而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这本书聚焦于这些宝贵的遗产,并且深入探讨其保护研究,这无疑是一项极具价值的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它们像一条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传承困难、失传的危机。因此,对这些遗产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有效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甘肃省不同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那些世代相传的歌谣、舞蹈、技艺、节日习俗等等,并能详细解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和研究方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提供有益的启示。作为一名对民族文化和历史怀有深厚感情的读者,我深信这本书会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文化探索之旅。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地域文化有着强烈好奇心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甘肃,一个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构成多元的省份,其少数民族文化无疑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宝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对这些珍贵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将甘肃省丰富的少数民族非遗,如纳石失、藏族服饰、回族宴席、东乡族歌谣、裕固族传说等,进行梳理和归类,并且能够对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进行详实的阐释。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到“保护”的核心问题。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疏离、商业化的过度开发等等。本书是否能够提出有效的保护策略,例如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融入非遗元素,如何通过文化旅游带动非遗发展,如何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扩大非遗的影响力,这些都是我非常关注的方面。这本书很可能是一本具有前瞻性、实践性的学术著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者、文化工作者,乃至于普通读者,提供宝贵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个广阔的文化图景,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精神世界。甘肃,一个在中国版图上占据重要地理位置的省份,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更是贡献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设想,这本书的作者,雒庆娇教授,可能是一位对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深入研究和深厚感情的学者。她笔下的文字,或许不会是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对这些宝贵文化的热爱与敬意。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民族智慧,那些代代相传的歌谣、舞蹈、节庆、手工艺,以及那些蕴含着独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民间信仰和习俗。而“保护研究”这个词,则让我看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记录和整理,更是一种对文化根脉的守护。这本书或许会深入探讨,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这些非遗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例如传承人的老龄化、技艺的现代化改造、文化空间的变化等等。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为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探寻,也是一次对文化传承责任的担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