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
定价:28.00元
作者:张勇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2090678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五四”传媒语境中的前期创造社期刊研究》首先是在做“发现历史”、描述历史的工作,然后再进入思考、研究。以前期创造社所办系列期刊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从文学传播方式与期刊传播媒介的角度,去探究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和它作为一个文学史存在的意义,无疑是确立了一个创造社研究极好的视角。
目录
序
导言创造社“异军突起”的再思考
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创办动因探究
第二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编辑策划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编辑方针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编辑策划
三 前期创造社期刊编辑者的文化市场意识
第三章 泰东图书局与前期创造社期刊的出版发行
一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上海的出版发行环境
二 泰东图书局与创造社合作期间期刊的出版与发行
三 为什么郭沫若许多诗作没有收入《女神》
四 泰东图书局与创造社分手之后
五 由前期创造社期刊初版时间所想到的
第四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的建构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聚散离合的背后
第五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读者”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读者”的阅读和接受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读者”阅读期待的实现
三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读者”接受与文化市场建设
第六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栏目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栏目设置的特点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栏目设置与文学论争
第七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文献价值重估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与创造社的“转向”
二 名人效应与媒体“包装”
三 前期创造社期刊对中国现代文学进程的影响
结束语
附录: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及栏目列表
参考文献
跋
后记
作者介绍
张勇,男,1976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枣庄市,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在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中国文学研究》、《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多部。
文摘
序言
读到《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这个名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泛黄的纸张和古朴的字体。我总觉得,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既有传统文化的余韵,又有西方思潮的冲击,更孕育着革命性的变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那段复杂的文学图景。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和作家,更能揭示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社会现实、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心路历程。比如,那些在报刊上发表的激进言论,那些在咖啡馆里激辩的文人,那些在困苦中坚持创作的灵魂,他们的故事是否都能在这份档案中找到踪迹?我希望它能展现出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活力与多样性,包括左翼文学的萌芽,现代诗歌的探索,以及小说、戏剧等体裁的创新。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听到那个时代的声音,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学是如何在变革中寻求新生,并最终塑造出今日的辉煌?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解析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思潮如何影响文学创作的著作,而《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这个书名,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阅读期待。那个五年,正值中国经历着巨大的社会转型,新旧思想激烈碰撞,文学作为思想的载体,必然承载了无数的实验与探索。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从历史文献、报刊杂志、个人书信等多个维度,梳理那个时期文学流派的演变、代表人物的创作轨迹、以及他们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我尤其好奇,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女性作家是如何打破陈规,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新文学思潮又是如何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并催生出新的文学形式的?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填补我在这一时期文学史研究上的认知空白?我期待它能是一份详尽的研究报告,亦或是一场生动的口述历史,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更细致的层面,去理解那个五年里中国文学的脉络与力量。
评分初翻开《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油然而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而充满变革的年代,耳边回响着北洋政府的低语,眼前的却是新文化运动的蓬勃生机。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挖掘出那些沉睡在字里行间的珍贵史料,想要倾听那个时代文人的心声,感受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呐喊、创作,为中国文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书名来看,这本档案似乎是一个精心整理的宝库,收录了那个五年间文学发展的关键线索和重要碎片。我期待能从中窥见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文学事件,了解当时涌现出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更能深入理解他们创作的背景、思想的渊源,以及这些作品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学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观察和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文化肌理与精神风貌。我热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索,揭示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细节,重现那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文学现场。
评分《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深入肌理的考察,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梳理与呈现。那个五年,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充满剧烈动荡与深刻变革的时期,社会思潮的涌动,政治格局的变幻,都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我热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期中国文学的全貌。它是否能够系统地梳理出当时主要的文学流派,如创造社、文学研究会等,并深入剖析它们的思想主张和艺术特色?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崭露头角的作家,比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等,他们的创作轨迹在这五年间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书中是否能够收录一些当时未能被广泛关注,但却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或评论文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对那个时期文学史的一些模糊印象,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河中,1921年至1925年这段时期究竟扮演着怎样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我一看到《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这个名字,就觉得它必定是那种能让我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的著作。那个五年,正是中国文学经历着剧烈变革的时代,新思潮的涌入,旧传统的挑战,都促使着文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生长。我设想,这本书就像一个细致的策展人,将那个时期最宝贵的文学“展品”一一呈现。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当时有哪些重要文学期刊诞生,它们又承载了怎样的思想火花?那些在新文化运动中活跃的作家们,他们的文学创作在这个五年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当时备受争议的作品,或是那些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作品陈列,而是能够深入探讨那个时期文学思潮的形成、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我想知道,在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中国文学是如何挣扎求索,最终迈向现代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