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九辑)
定价:48.00元
作者: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614900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创办的学术文集辑刊,本书为第九辑,由潘殊闲主编。书稿收入论文三十余篇,涉及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岷江流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四川名人资源研究、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全国各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等。
目录
·理论纵横·
蜀商出现时间与蜀商的历史贡献
考古证实颛顼为黄帝族移居西蜀
从考古文化遗存看古蜀文化的西向传播
佛教“八正道”的当代价值探析
民俗学的时代机遇与学术转型
·四川名人研究·
“铁面御史”赵扦的为官智慧及其当代启示
赵扦与北宋的廉政文化探析
从黄、苏关系看黄庭坚对苏轼的敬慕之情——以两人诗歌往来为例
苏氏家庭教育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墨池琐录》朱照廉校订本勘误举证
李调元的学术与文艺思想渊源考论
一代名将岳钟琪的成都归隐生活
宋育仁先生《借筹记》的法文化解读
略论李安宅先生的学风及学术品格一一以氏著《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为例
·地方文化与文化中国·
试析宋人心目中大禹的崇高品德
元明时期“赵氏孤儿”故事戏曲文本创作时间考述
《庭训格言》中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探析
论方绩诗歌对杜诗的受容及其地域文化特征
民国新都县土地契约研究
论金庸小说对历史演义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下的民族文化认同:羌族实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地方立法分析
明清“湖广填四川”与四川德阳方言的形成
和谐:侗族河歌的核心特质
简论于田妇女小帽和弧形布带胸饰女袍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胜利70周年专栏·
论侵华时期日本战争意识的日常化——基于四川省建川博物馆藏侵华日军家书的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内地大城市房地产市场状况探究——以成都为例
建川博物馆藏侵华日军家书(节选)
建川博物馆藏侵华日军明信片(节选)
·综述与序跋·
二十一世纪以来孔子的君子人格研究综述
古本《楚辞》篇次研究述略
老官山M1族属考察与红桥村遗址发掘汇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学术沙龙侧记
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永远的苏东坡——《寻访东坡踪迹》序
·开发与应用·
纳兰文化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产业平台开发探析
四川眉山宋代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路径研究
重建成都锦江书院略论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皇木镇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口述历史·
四川老人口述革命经历(下)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征稿启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套《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真是太令人惊喜了!我最近翻阅了其中收录的若干篇论文,特别是关于川西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与活化的探讨,简直是茅塞顿开。作者深入田野,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老建筑,从木石结构到雕梁画栋,再到空间布局的独特韵味,无一不透露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更难得的是,研究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过往的怀旧,而是积极探索了如何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提出了诸如民宿改造、文创产品开发等切实可行的方案。读罢这些章节,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沉睡的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中得以传承和发扬。这种将学术研究与现实关照紧密结合的态度,是许多同类出版物所缺乏的,也正是这套辑刊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引发了我对家乡文化保护的深刻思考,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这样深入基层、富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
评分我一直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很感兴趣,而《地方文化研究辑刊》恰好有一篇深入探讨了某个特定民族的年度祭祀活动。这篇文章的论述严谨而细致,作者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不仅详细记录了祭祀仪式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歌谣、舞蹈、祭品等,还对其背后蕴含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伦理观念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不同解释角度的呈现,既尊重了当地的传统说法,又引入了学术的分析框架,使得整个研究既有温度又不失深度。文章的引证也十分扎实,参考文献列表详尽,足以证明其学术的可信度。读完这篇文章,我对这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也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我最近被《地方文化研究辑刊》中的一篇文章深深吸引,它聚焦于巴蜀地区一项古老的民间戏曲艺术。这篇文章的作者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去挖掘和梳理这项艺术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色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戏曲细节时所用的生动语言,仿佛能听见铿锵的锣鼓声,看见舞动的水袖,感受到演员们饱含情感的唱腔。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项艺术仅仅视为过去的遗迹,而是着重分析了它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例如传承人断层、观众流失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意的保护与创新思路。这种对濒危文化遗产的深切关怀和理性分析,无疑是本文最大的亮点。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对巴蜀地区的文化图景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也对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有了更强的信心。
评分这次阅读《地方文化文化研究辑刊》的体验,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地方文化研究”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这类书籍会充斥着晦涩的理论和枯燥的文献梳理,但事实恰恰相反。其中一篇关于川南地区传统手工艺的报道,语言平实易懂,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以一位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当地一位老艺人一生与竹编打交道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选材、浸泡,到精细的编织技法,再到最终成型的作品,每一个环节都被描绘得绘声绘色。最打动我的是,文章中传递出一种对技艺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朴实的情感力量,远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更能触动人心。读完后,我立刻上网搜索相关的竹编作品,希望能亲眼一睹其风采。这套辑刊就像一座宝库,里面藏着许多被忽略的、闪耀着人情味和生活智慧的文化瑰宝。
评分不得不说,《地方文化研究辑刊》这次的选题和编排都相当有水准。我近期读到一篇关于川西北地区历史遗迹的考察报告,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考证功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作者针对某一个具体遗址,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地理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交叉印证,力求还原其真实的历史面貌。其中对遗址的年代测定、功能推测以及与周边地区文明的联系分析,都做得十分到位。文章中附带的多张高清图片和手绘示意图,更是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作者一同走进了那个久远的年代,亲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这套辑刊展现出的那种对学术的执着和对历史的尊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