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考译(全四册)

群书治要考译(全四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征 著
图书标签:
  • 群书治要
  • 治要
  • 经史子集
  • 古籍
  • 文献
  • 史学
  • 文化
  • 中华文化
  • 版本学
  • 考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04278
商品编码:29737085698
包装:盒装
出版时间:2011-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群书治要考译(全四册)

:298.00元

售价:217.5元,便宜80.5元,折扣72

作者:魏征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126042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3.2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
  如此珍贵的一部典籍,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此书经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从此被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为圭臬,成为学习研讨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
  20世纪90年代,我国原驻日本大使符浩先生通过日本皇室成员获得一套天明时期出版的《群书治要》,交给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该会邀请十几位专家学者,对《群书治要》选用的65部典籍进行考证、点评,分篇今译,并进行了标点断句和勘误,集结成书,名为《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考译》一书于1996年开始策划,编译工作启动于1998年,《群书治要考译》的工作历经数年,终于圆满完成。2011年6月,该书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
  《群书治要》虽然诞生于一千三百多年以前,但是,书中的治国思想实为中国古圣先王治国教民之集大成,其治国平天下之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几千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作为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卷,唐太宗以《群书治要》为鉴,以“圣贤”为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用于为君、择人、施政、教化,其脉络是显而易见的。故《群书治要》理所当然地成为唐太宗之后,历代君王乃至辅臣和各级官吏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当今许多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也认为,该书可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集成,世代治国安民的经验汇编,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大纲,大唐‘贞观之治’的施政指南,当今领导干部的从政参考,构建和谐社会的读本”。


目录



卷 一 周易治要
卷 二 尚书治要
卷 三 毛诗治要
卷 四 春秋左氏传治要(上)
卷 五 春秋左氏传治要(中)
卷 六 春秋左氏传治要(下)
卷 七 礼记治要
卷 八 周礼治要
周书治要
国语治要
韩诗外传治要
卷 九 孝经治要
论语治要
卷 十 孔子家语治要
卷十 一 史记治要(上)
卷十 二 史记治要(下)


第二册

卷十 二 吴越春秋治要
卷十 三 汉书治要(一)
卷十 四 汉书治要(二)
卷十 五 汉书治要(三)
卷十 六 汉书治要(四)
卷十 七 汉书治要(五)
卷十 八 汉书治要(六)
卷十 九 汉书治要(七)
卷二 十 汉书治要(八)(缺)
卷二十一 后汉书治要(一)
卷二十二 后汉书治要(二)
卷二十三 后汉书治要(三)
卷二十四 后汉书治要(四)
卷二十五 魏志治要(上)
卷二十六 魏志治要(下)
卷二十七 蜀志治要

第三册

卷二十七 吴志治要(上)
卷二十八 吴志治要(下)
卷二十九 晋书治要(上)
卷三 十 晋书治要(下)
卷三十一 六韬治要
阴谋治要
鬻子治要
卷三十二 管子治要
卷三十三 晏子治要
司马法治要
孙子兵法治要
卷三十四 治要
鹖冠子治要
列子治要
墨子治要
卷三十五 文子治要
曾子治要
卷三十六 吴子治要
商君子治要
尸子治要
申子治要
卷三十七 孟子治要
慎子治要
尹文子治要
庄子治要
尉缭子治要
卷三十八 孙卿子治要

第四册

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治要
卷四 十 韩子治要
三略治要
新语治要
贾子治要
卷四十一 淮南子治要
卷四十二 盐铁论治要
新序治要
卷四十三 说苑治要
卷四十四 桓子新论治要
潜夫论治要
卷四十五 崔寔政论治要
昌言治要
卷四十六 申鉴治要
中论治要
典论治要
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治要
蒋子万机论治要
政要论治要
卷四十八 体论治要
典语治要
卷四十九 傅子治要
卷五 十 袁子正书治要
抱朴子治要

后 记 中华文化何以能传承不断
编者后记


作者介绍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河北巨鹿人。贞观元年(627年),升任尚书左丞。贞观二年(628年),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在此期间,受命编撰《群书治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贞观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为侍中。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编写《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贞观十二年(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贞观十六年(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余姚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文摘


序言



《群书治要考译(全四册)》是一部融汇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治国理政智慧的宏大著作。它并非一本单纯的史书,也不是一本孤立的政治学理论专著,而是以一种独辟蹊径的方式,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出与国家治理、君王之道、臣子之德、百姓安乐等核心议题相关的篇章,并对其进行考证与阐释,旨在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可操作的治国方略。 此书的编纂者,其核心思想在于“鉴前朝之兴衰,察当下之得失”,通过梳理历史经验教训,提炼出历久弥新的治国原则。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古人的语录,而是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考证,并对其进行白话文的翻译,力求让现代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并吸收其中蕴含的智慧。 全书分为四册,每一册都承载着不同的侧重点,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治国思想体系。 第一册:治本之要——君王之德与立政之基 此册重点在于奠定国家治理的根基,着眼于作为国家最高领导者的君王应当具备的品质、素养以及如何确立国家运行的基本原则。它深入探讨了“君者,国之本也”的深刻含义,从品德修养、个人操守、智慧谋略等多个维度,勾勒出理想君王的画像。 书中可能包含以下内容: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君王若能克己复礼,以身作则,方能赢得臣民的拥戴,从而实现国家的安定。这部分会引用大量古圣先贤关于修身养性的论述,如《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理念。 明辨忠奸,远佞近贤: 阐述君王如何识别人才,辨别忠奸,吸纳贤臣,远离奸佞的重要性。这部分会涉及如何通过观察言行、考察政绩来判断臣子是否真心辅佐,以及如何营造一个鼓励直言进谏、反对阿谀奉承的政治生态。 审时度势,以民为本: 强调君王必须深刻理解民情,将百姓的福祉置于首位。书中会论述如何通过了解民生疾苦,体察民情,从而制定出顺应民意的政策,避免因脱离群众而引发的社会动荡。 制定国策,确立章法: 探讨君王如何制定清晰的国家政策,确立国家运行的基本规则和法律体系。这部分可能涉及对国家制度、法律条文、行政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初步思考,为国家的有序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册:治世之方——臣子之责与政务之理 在确立了君王的基本准则后,此册将视角转向了辅助君王的臣子群体,以及具体政务的处理原则。它深入阐述了臣子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及在不同政务领域需要遵循的规律和方法。 书中可能包含以下内容: 忠诚奉公,恪尽职守: 强调臣子对君王的忠诚,以及在各自岗位上尽心尽力、恪尽职守的重要性。这部分会分析“忠”的内涵,以及如何在执行君王命令时,既要绝对服从,又要有所规谏。 进谏直言,敢于负责: 论述臣子在发现君王过失或国家弊端时,应当勇于进谏,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书中会探讨如何以恰当的方式进谏,避免触怒君王,同时又要保证意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探讨国家各项政务如何进行有效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各级官员应当如何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协同工作,提高行政效率。这部分会涉及对不同官职职能的界定,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 经济民生,安抚百姓: 详细阐述在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管理原则,以及如何通过发展生产、减轻赋税、保障供应等方式来安抚百姓,维持社会稳定。书中可能会引用关于农桑、水利、赋税、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古代经验。 第三册:致用之学——法制建设与人才培养 此册将治国理政的目光投向更具体的实践层面,重点关注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选拔和培养国家栋梁。它认为,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体系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书中可能包含以下内容: 法不阿贵,赏罚分明: 深入探讨法律的制定、执行以及其公正性。书中会强调“法”的至高无上,无论贵贱,都应受到法律的约束,并且赏罚必须明确、公正、及时,以起到警示作用。 因材施教,各尽所能: 论述如何根据个体的才能和特长,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培养,使其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这部分会涉及对教育理念、学习方法、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探讨。 选贤任能,知人善用: 强调君王和官员在选拔人才时,应当注重实际能力和品德,而非门第或虚名,并且要善于发掘和使用人才,将他们置于最合适的岗位上。 规章制度,约束与激励: 探讨如何通过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官员的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也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册:应变之策——危机处理与长治久安 最后一册,则将焦点放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危机,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它承认国家治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进行调整和革新。 书中可能包含以下内容: 防微杜渐,化解风险: 强调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应该有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危机。 因势利导,灵活应变: 论述在面对突发事件或不可预测的挑战时,君王和官员应当如何保持冷静,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化被动为主动。 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强调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君王、臣子、百姓应当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共同克服困难。 居安思危,永固基业: 即使在国家安定繁荣之时,也应当时刻保持警惕,不忘曾经的教训,不断反思和总结,持续改进治理策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群书治要考译(全四册)》通过对这些治国理念的梳理、考证和阐释,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宏大而精深的治国智慧宝库。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历史管理经验的宝贵资料,更是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阅读此书,如同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从中汲取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安顿人心的力量。它的价值在于其穿越时空的普适性,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共同问题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装帧典雅,纸张质感极佳,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精品。我一直很喜欢这种传统文化类的书籍,尤其是那些经过精心整理和考证的古籍,读起来总有一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奇妙感觉。这套书的排版设计也很讲究,疏密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从整体来看,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喜爱传统文化,又注重书籍品相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选择。它的存在本身,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阅读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品读这些沉淀下来的思想精华,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我特别欣赏它在内容组织上的条理性,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层层递进地把握住核心思想。读完其中某一部分后,我经常会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进行反思。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思维中的盲点和局限。这份深刻的反思价值,远超于单纯的知识获取,它触及了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修身齐家的根本问题。

评分

我通常阅读古籍会比较挑剔,因为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是翻译腔太重,要么是过度解读,失去了原汁原味。但这一套书的处理方式让人感到非常舒心。它在保持文献的严肃性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人的理解视角,做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典故,作者都做了详尽的梳理和说明,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对于想要系统了解某一历史阶段或某一群思想家的人来说,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可靠的切入点。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旧书”,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充满了新鲜感和启发性。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冲着“考译”二字来的,想看看它对经典文本的梳理和阐释能达到何种深度。翻阅其中几页后,我发现作者的功力确实深厚,对原文的理解精准到位,注释和译文的结合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原著的韵味,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能够深入浅出地理解那些古奥的篇章,实属不易。这种严谨又不失亲和力的学术态度,让人非常信服。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而是真正致力于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传统智慧的光芒。每次合上书卷,总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畅快感。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也相当可观。它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参考资料,更是个人修养提升的宝典。书中的许多论述,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将书中的某些原则应用到日常决策中,效果出奇地好。这种古为今用的能力,正是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魅力所在。而且,它的注释详尽而精准,即使遇到不熟悉的词汇或典故,翻查起来也极其方便,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厚重之作,投资它绝对是物超所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