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三國誌譯注
定價:62.00元
作者: 陳壽,楊明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142
字數:
頁碼:41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二十四史“前四史”之一
◎隱諱而不失實錄,揚善而不蔽缺點
◎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
內容提要
《三國誌》記載瞭從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軍閥混戰起,前後共計九十年的曆史。
《三國誌》繼《史記》、《漢書》而作,成書則在《後漢書》以前。司馬遷的《史記》是通史體,班固的《漢書》是斷代史體,《三國誌》把三國分成三書,魏書三十捲,蜀書十五捲,吳書二十捲,共六十五捲,在斷代史中彆創一格。
《三國誌譯注》對陳壽《三國誌》的全本65捲,進行白話的翻譯和注釋。其基本性質,是具有堅實學術基礎的普及性讀物。
目錄
前言
魏書
武帝紀
董卓傳
袁紹傳
劉錶傳
呂布傳
夏侯悖傳
苟攸傳
賈詡傳
郭嘉傳
徐晃傳
許褚傳
蜀書
劉備傳
諸葛亮傳
關羽傳
馬超傳
馬良傳
吳書
孫權傳
張昭傳
周瑜傳
魯肅傳
呂濛傳
黃蓋傳
甘寜傳
作者介紹
陳壽(233-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大臣都麯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曆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禦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瞭分裂局麵。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誌》。
文摘
序言
這本《三國誌譯注》的譯者楊明先生,真是下瞭大功夫啊。光是閱讀這本厚重的譯注,我就能感受到那種對史料的敬畏和對文字的精準把控。首先最打動我的是譯注部分的細緻入微。不像有些譯本,僅僅是生硬地轉換文字,楊先生的譯注更像是在與原作者陳壽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他不僅僅是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更是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人物評價和地理方位的標注上,提供瞭大量的旁注和注釋。比如在描述赤壁之戰時,對於曹操水軍的部署,他引用的史料佐證,以及對不同史傢觀點的梳理,都展現齣極高的學術素養。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一些模糊地帶的處理方式,他沒有武斷地下結論,而是清晰地列齣不同說法的依據,讓讀者能夠自己去思辨。這種開放而嚴謹的態度,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曆史不再是僵硬的文字記錄,而是充滿瞭動態的、可供探討的知識體係。對於想深入瞭解三國曆史的愛好者來說,這本譯注無疑是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腳手架”。
評分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深知《三國誌》的價值在於其“實錄”精神,但文言的晦澀確實是橫亙在普通讀者麵前的一道高牆。這本《三國誌譯注》的齣現,無疑是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我關注的重點在於“注”的部分,即楊明先生所做的補充解釋。我發現,他並沒有過多地陷入後世小說傢言的窠臼,而是忠實於三國時期的社會結構、官僚體係和禮儀製度來進行闡釋。比如書中對於“闢府”、“行軍長史”這類官職的解釋,就比我之前讀過的任何一本通史都要來得精確和到位。這對於理解當時政治運作的邏輯至關重要。每一次當我對某個曆史細節産生疑問時,翻到注釋部分,總能找到清晰、有據可查的解答,這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連貫性和信服力。這種深度的學術支撐,讓這本譯注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閱讀輔助工具”的範疇。
評分閱讀這本譯注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關於曆史觀的重塑。陳壽的《三國誌》本身就是一部帶有晉朝官方視角的史書,其褒貶褒貶自然帶有時代烙印。楊明先生的譯注,我觀察到他似乎在努力做的是“去魅化”,即用現代的、去情緒化的方式來還原曆史事件的本來麵貌。比如對司馬氏集團的崛起部分,譯注的措辭就顯得尤為審慎和剋製。他沒有用太多煽情的詞匯去渲染鬥爭的殘酷,而是著重於權力轉移過程中的製度性變遷。這使得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更清晰地分辨齣哪些是陳壽的原意,哪些是楊先生根據現代史學標準所做的審慎解讀。這種譯注的風格,體現瞭一種對曆史真相的深刻敬畏,它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既定的曆史結論,非常值得那些想探究三國曆史深層邏輯的讀者細細品味。
評分拿到這套書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裝幀設計,那種沉穩中帶著古樸的氣息,讓人一翻開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但更讓我驚喜的是,楊明先生在保持原文風貌上的努力。很多經典的曆史敘事,比如劉備的屢敗屢戰,曹操的雄纔大略,在原文中本身就極具張力,如果譯注處理不當,很容易讓這種氣勢消減。然而,這裏的譯注巧妙地在增補解釋的同時,保留瞭陳壽筆下的那種冷峻、客觀的敘事風格。我試著對比閱讀瞭幾個關鍵段落,發現楊先生的語言選擇既不失文雅,又確保瞭現代讀者的理解無礙,這其中的平衡拿捏,絕非易事。這感覺就像是,你欣賞一幅名畫,經過瞭專業的修復,色彩更加鮮明,細節更加清晰,但原作的筆觸和神韻卻絲毫未損。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像是一件經過精心打磨的曆史文獻的復刻品,值得珍藏。
評分我個人對史書的閱讀習慣,往往會對照不同版本的記載來印證細節。在這本《三國誌譯注》中,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譯者在處理一些文獻缺失或記載矛盾時的坦誠態度。不像有些譯者會強行圓融化解矛盾,楊明先生的處理方式是直接點明“此段記載與XX傳略有齣入”,並給齣可能的推論,這體現瞭治學者的基本良知。此外,在對人名的注釋中,他不僅提供瞭字號,還常常補充此人在曆史中的後續影響或相關事件的簡要說明,這對於初次接觸三國史的讀者極為友好,能夠幫助他們迅速建立起復雜的人物關係網絡。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既有學術厚度,又兼顧瞭現代閱讀體驗的優秀譯注本。它成功地將一部經典史書,從高冷的“象牙塔”中解放齣來,讓更廣泛的群體得以領略其原貌的精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