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进、许江宁、覃方君编著的《无陀螺惯性导 航技术》旨在介绍实现无陀螺惯性导航必须解决的一 些关键技术。其中:第1章介绍无陀螺惯性导航技术 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第2章介绍无陀螺惯性导航系统 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加速度计通过“杆臂效应” 测量刚体角运动参数的原理和方法、典型的加速度计 配置方案,也介绍了课题组研制的无陀螺惯性测量试 验装置;第3章介绍无陀螺惯性导航系统进行自主初 始对准和借助外部信息辅助初始对准的技术方法;第 4章介绍无陀螺惯性导航系统的姿态解算技术,主要 介绍基于四元数法设计姿态解算算法的流程和注意事 项;第5章对无陀螺惯性导航系统的主要惯性元件加 速度计的噪声特性分析和降噪技术进行比较研究,推 导了非标准观测噪声条件下的卡尔曼滤波基本方程; 第6章分析了加速度计安装误差对导航参数解算的影 响,提出了一种简化快捷的加速度计安装误差校准方 法;第7章介绍无陀螺惯导与GPS进行组合导航的方法 ,包括EKF、UKF和PF等非线性滤波方法。
第1章 概述
1.1 惯性导航
1.2 无陀螺惯性导航
1.3 本书内容简介
第2章 无陀螺惯性导航原理
2.1 加速度计工作原理
2.2 刚体运动模型
2.3 载体角速度解算
2.3.1 角加速度的解算
2.3.2 角速度平方的解算
2.3.3 角速度交叉乘积项的解算
2.3.4 其他组合方式的角速度解算
2.4 加速度计配置方案
2.4.1 经典6加速度计配置方案
2.4.2 典型的9加速度计配置方案
2.4.3 一种12加速度计的配置方案
2.5 GFIMU试验装置
第3章 无陀螺惯导初始对准
3.1 自主式初始对准
3.1.1 捷联惯导对准原理应用于无陀螺惯导的可行性分析
3.1.2 单轴旋转的自主式对准方法
3.1.3 初始对准精度分析
3.1.4 仿真
3.2 外部信息辅助无陀螺惯导初始对准
3.2.1 外部信息辅助初始对准模型
3.2.2 仿真
第4章 无陀螺惯导姿态解算
4.1 方向余弦法
4.2 欧拉角法
4.3 四元数法
4.3.1 旋转矢量与四元数
4.3.2 四元数与方向余弦矩阵
4.4 基于四元数的姿态解算算法
4.4.1 姿态解算算法设计
4.4.2 旋转矢量求解
4.4.3 *新四元数单位化
4.4.4 姿态角解算
4.4.5 划桨效应补偿
4.5 姿态解算精度分析
4.5.1 圆锥效应
4.5.2 四元数解算误差
4.6 试验
第5章 加速度计噪声特性分析与降噪方法
5.1 加速度计噪声特性分析及处理
5.1.1 加速度计噪声的直观分析
5.1.2 基于Allan方差的加速度计噪声分析
5.2 改进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降噪
5.2.1 基于新息的噪声自适应估计
5.2.2 滑动估计窗口宽度的优化
5.3 基于小波卡尔曼滤波降噪
说实话,我接触过不少关于导航和定位的书籍,但大多都停留在对基本原理的介绍上,要么过于侧重数学推导而缺乏工程指导,要么就是泛泛而谈,无法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把作者多年积累的“踩坑经验”都倾囊相授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困扰我很久的技术瓶颈,在这本书的某个章节中找到了突破口。例如,书中详细阐述了高动态环境下系统对对准精度的要求和实现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往往一带而过,但在本书中却被提升到了战略高度进行分析。作者对不同惯性测量单元(IMU)的性能指标和适用场景的对比分析也极具参考价值,帮助读者在项目启动之初就能做出更优的技术选型决策。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沉稳扎实,没有过多的花哨辞藻,每一个论点都有数据和实验结果作为支撑,读起来踏实可靠,让人信心倍增。
评分作为一名偏向控制理论背景的研究生,我最初是抱着学习新领域的目的来翻阅这本精装本的。我发现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完整和有层次感。它从最基础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描述开始,逐步引入到惯性测量单元的误差源分析,再过渡到卡尔曼滤波及其变种在导航状态估计中的应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非常注重系统级的设计思想。它不仅仅是介绍算法,更是教导读者如何将分散的模块——从硬件接口到软件架构——整合为一个稳定、可靠的导航解决方案。书中关于时钟同步和数据融合的章节,清晰地揭示了不同子系统间信息流动的关键环节和潜在的耦合问题。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是许多零散的资料和论文所无法提供的。它强迫读者跳出单一算法的舒适区,去思考整个导航平台的整体性能优化,对于提升系统设计能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精美,纸质厚实,确实配得上“精装”二字,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内容方面,它更像是一本“如何构建一个可靠的无陀螺惯导系统”的操作手册,而非单纯的理论探讨集。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误差源建模和补偿策略的那几章。作者对于非保守力矩、地球参考系转换等细节的处理,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我发现书中所采用的许多处理方法,都比我过去使用的标准流程更为精细和鲁棒。书中对算法复杂度和计算资源消耗的权衡分析也相当到位,这对于资源受限的嵌入式平台开发至关重要。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惯性导航系统的内在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输入输出”关系上,而是能洞察到系统中各个误差链条是如何相互影响并最终决定系统精度的。这本书无疑是该领域内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厚重的精装书,书名《无陀螺惯性导航技术(精)》看起来就透着一股硬核气息。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理论教材,充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数学推导。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才发现这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工程实践指南,把看似高不可攀的惯性导航原理,通过严谨的逻辑和大量的实例,拆解成了可以理解和操作的步骤。比如,书中对传感器噪声模型和误差补偿策略的论述,就非常到位。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误差,更重要的是给出了“怎么办”的解决方案,这一点对于从事实际系统开发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是关于非线性滤波算法在导航系统中的应用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细腻,既保留了理论的严谨性,又兼顾了工程实现的效率和鲁棒性。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也值得称赞,复杂系统的框图清晰明了,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路时,很少会感到迷失方向。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集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于一身的佳作,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和掌握现代导航技术的人来说,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我是一个更偏向于应用和现场调试的工程师,对理论的钻研深度可能不如纯粹的理论研究者。然而,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能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工程实用性”的强调。例如,在讨论陀螺仪的温漂和标度因子误差修正时,书中给出的实际校准流程和参数辨识方法,可以直接在实验室环境中复现和验证。这比那些只给出理想化模型而不考虑实际环境影响的教材要实用得多。此外,书中对不同导航模式(如平台式、捷联式)的切换策略和瞬态响应的分析,也为我们在复杂机动场景下的系统重构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本书的深度足够让专家感到充实,它的清晰度也足够让初学者找到方向,这种平衡做得极为出色,很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