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电视传输技术
: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方烈敏,张晓蓉著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8111831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现代电视的传输归纳起来有四大技术,即有线传输技术、卫星传输技术、地面开路传输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本书围绕着这四大传输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与讨论,重点在于概念的解释、原理的讲解和技术的应用。通过本书的学习,力图使读者易于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电视传输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本书共分11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电视传输技术,包括有线电视传输技术、卫星电视传输技术、地面开路电视传输技术和网络电视传输技术,重点在于概念的解释、原理的讲解和技术的应用。
本书作为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基础教材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学习参考。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无可挑剔的,它所涵盖的从信号源到发射端的各个环节,都经过了细致入微的论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干扰抑制和频谱效率提升方面的论述,那些关于滤波、均衡器设计的数学推导,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对信号处理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像是一个精密的机械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经过了精准的计算。但是,现代电视传输的战场已经从单纯的“如何把信号送达”转移到了“如何以最佳体验送达”上来。现在的核心挑战不再是如何克服电磁干扰,而是如何应对互联网拥塞、如何实现超低延迟直播、如何将杜比视界(Dolby Vision)和沉浸式音频无损地嵌入到传输流中。这本书对这些依赖于复杂内容封装和动态传输层协议的议题,采取了过于谨慎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避而不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掌握了如何完美地建造一条高速公路,却对如何设计行驶在这条公路上的智能网联汽车知之甚少。对于那些希望站在当前技术前沿,解决未来几年内电视传输网络转型升级问题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扎实的“参考工具书”,而非指引方向的“领航灯塔”。
评分初拿到这本《现代电视传输技术》,我就在想,现在的电视信号从地面波到卫星,再到光纤网络,每一步的跨越都是一场技术革命。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古典,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着我们一步步回顾了模拟时代的谢幕与数字化的辉煌开端。它用了大量篇幅去描绘MPEG-2到HEVC的演进历史,对于视频压缩算法的原理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从变换域到量化再到熵编码,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佩服。然而,这种对历史和原理的尊重,似乎也让这本书在描述当下正在发生的技术变革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花了很多时间寻找关于云化制作(Cloud Production)和基于对象(Object-Based)的视频内容分发架构的描述,这些被认为是未来超高清(UHD)和沉浸式体验(如VR/AR)的基石的技术,在书中却只是一笔带过,仿佛只是技术演进图谱中的一个小小的脚注。或许是作者的关注点在于物理层的传输可靠性,使得高层应用和内容制作的趋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希望了解如何将未来的内容格式高效、低成本地送到用户手中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似乎过于侧重于传统的“管道”建设,而非“内容即服务”的未来形态。
评分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像是一部非常详尽的、关于“昨日成就”的编年史。它对DVB标准,无论是地面、有线还是卫星,其制定的初衷、技术细节和参数选择都做了非常系统的梳理。如果你是一名初入广电行业、需要快速了解整个行业技术栈历史沿革的学生,这本书绝对是殿堂级的入门教材。作者对信道衰落模型、多径干扰的抑制方法这些基础性的工程挑战的分析,体现了其深厚的功底。然而,技术的世界从不停止向前奔跑。在我看来,现代电视传输的“现代性”更多地体现在其交互性、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连接性上。这本书对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支持海量用户同时观看个性化直播流,并能实时反馈互动信息的双向传输系统,着墨甚少。它似乎停留在“单向广播”思维的舒适区内,对于那些依赖云计算资源和微服务架构的未来电视平台,缺乏应有的洞察和技术阐述。它提供了坚固的基石,但对于如何在其上搭建起一座面向未来的、灵活且智能的“空中花园”,则显得捉襟见肘,留下了大量的空白期待读者自行去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人的感觉相当严谨,仿佛是一份经过层层审核的官方报告。它在描述数字电视系统架构的稳定性、冗余备份和纠错能力方面,展现了令人信服的深度。特别是关于传输链路的物理层设计,比如信道编码的增益分析、功率谱密度控制这些硬核指标,作者的论述非常到位,让人感觉非常踏实。对于一个致力于维护现有数字电视基础设施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好的参考手册。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现代”二字所代表的颠覆性变革时,这本书的视角就显得有些受限了。我真正想知道的是,随着互联网带宽的极大提升,传统的基于带宽分配的固定传输模式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灵活、更注重用户体验的动态适配传输技术(如ABR)。这本书对于自适应比特率流媒体(HLS/DASH)的底层传输协议优化、内容交付网络的边缘缓存策略,以及如何利用AI算法预测用户网络状况以动态调整码率的细节探讨,几乎没有涉猎。这就好比,我们拿到了一份关于如何建造世界上最坚固的火车轨道的设计图,却鲜少看到关于如何设计一辆可以自动驾驶、甚至能空中悬浮的列车。理论的深度毋庸置疑,但对创新应用层的关注度明显不足。
评分这部关于现代电视传输技术的著作,我可是抱着极大的期待翻开的,毕竟在这个数字洪流席卷一切的时代,电视信号的演变速度快得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对基础理论的宏观梳理,对于那些渴望一探究竟的实战派工程师来说,可能略显“空中楼阁”。书中对编码理论、调制技术这些核心概念的讲解是扎实且详尽的,引经据典,将复杂的数学模型用清晰的图示辅助阐述,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比如,对于DVB-T2标准中信道编码与调制方案的介绍,作者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将不同纠错码的性能差异剖析得淋漓尽致。但是,对于当前业界最热门的IPTV、OTT流媒体传输中的低延迟优化、QoS保障机制,以及基于SDN/NFV的灵活网络部署这些前沿实践,书中的着墨就显得有些保守和概括了。我期待的是能看到更多关于实际部署中遇到的难题如何攻克,比如在复杂的城市场景下如何优化信号覆盖,或者在新一代5G/6G网络环境下,广播电视信号如何与其他数据流高效融合的案例分析。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极佳的平台,但距离“现代”二字所暗示的紧跟时代脉搏的尖端技术,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追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