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學 中庸》讀本(大眾儒學經典)
定價:28.00元
作者:韓星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300230580
字數:
頁碼:29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裏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當代很多學者認為實際是秦漢時的儒傢作品,是討論古代漢族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係:一是經硃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為“四書”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大學》、《中庸》均為儒傢經典。漢代把《大學》看作是儒傢思想的概論性作品。宋元以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一起被稱為“四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大學》《中庸》為公版書,翻版重齣或簡單注解後齣版的同類書不少,但學者作注的文本很少,本讀本是學者作注的嘗試,分原文、注釋、譯文、解讀等部分,對兩本書的精華內容做瞭全新解讀。
目錄
大學
中庸
作者介紹
韓星 男,1960年6月齣生,陝西藍田人。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儒學研究,齣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閤:秦漢政治文化論》、《孔學述論》、《中國文化通論》、《儒傢人文精神》、《儒教的現代傳承與復興》、《儒學新詮》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書》等,在産生瞭廣泛影響。近幾年先後赴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韓國等國傢和我國颱灣、香港、澳門等地區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社會:國際儒聯理事及傳播教育普及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孔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儒教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北方道德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孔子2000學術網站顧問,場有哲學研究院(香港)顧問、河北省儒教研究會顧問,國際南冥學研究會(陝西西安)副會長,《原道》學術委員,《原道》文叢編委,西安中和書院院長等。
文摘
明明德、親民、至善,這三點就是《大學》的“綱領”,被稱為“三綱領”。這“三綱領”與下麵的“八條目”閤起來就是“大學之道”的全體大用。所以這裏“道”更重要,是支撐“三綱領”與“八條目”,也就是整個《大學》的本體,下文不就明明白白地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嗎所以“大學之道”的“道”是總的根本。如果套用古代哲學的話說,則“道”是體,“三綱領”與“八條目”是用。體是用的根據,用就是體的發揮,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作用,但有主次的分彆。“明德”是道的發用,是從道體發齣的心性光芒和身體踐行。“親民”是親身走入人群,將個人道德學問的成就投嚮社會,親近民眾,在社會中建功立業,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終的結果,無論是內在修己的明德,還是外用安人的親民,都要達成“至善”的境界,成就聖賢人格!也就是說,由明明德到親民到止於至善,暗含瞭儒傢內修與外化閤一,內聖與外王一體,下學上達,超凡入聖的理想人格境界。因此,明明德為內聖,親民為外王,止於至善就是達到聖人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一節是對前麵兩節的一個小結,說明要追求至善的境界必須依據事物的本末先後次序,抓住根本,循序漸進,善始善終,而不能捨本逐末,半途而廢。硃熹注為:“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後。此結上文兩節之意。”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是始,能得是終。本對應始,為先;末對應終,為後。說明這一節是對上麵兩小節的總結。王陽明同意硃熹之說,但強調不要把本末割裂開來:“明德為本,親民為末,其說亦未嘗不可,但不當分本末為兩物耳。夫木之乾謂之本,木之梢謂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謂之本末。”(《大學問》)他做瞭一個形象比喻,一棵大樹樹乾是本,樹梢是末,但樹乾和樹梢是對同一棵樹而言的。入大學要修養大人之道,當知修己為本,安人、安百姓為末,並且與孔子所說的“政者,正也”(《論語·顔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顔淵》),可以相互發明。
序言
最近看完瞭一本關於近代歐洲思想史的精裝本,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特彆,它沒有采用傳統的“人物-主義”串聯,而是以“一場關鍵的辯論”或“一個裏程碑式的沙龍”作為章節的起點,然後順藤摸瓜地引齣背後湧動的思潮。比如,它從伏爾泰和盧梭在“藝術與科學的進步是否能使人道德提升”這場爭論開始,自然地引入瞭啓濛運動的內在張力與矛盾。這種動態的敘事方式,讓那些原本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戲劇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曆史背景的鋪陳,他清晰地展示瞭每一次思想的爆發都不是真空産生的,而是與當時的政治動蕩、經濟變革、技術進步緊密相關的。讀完後,我不再覺得曆史人物是高高在上的哲人,而是一群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為瞭尋求真理而激烈爭論的“鬥士”。這本書極大地提高瞭我的曆史思維能力,讓我學會從多重因果鏈條中去理解思想的演變。
評分最近迷上瞭一套關於唐詩賞析的文集,這套書的特彆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羅列詩歌和簡單的背景介紹,而是深入到詩人的生存環境、當時的社會思潮,甚至是他們個人的生命體驗中去解讀每一首詩的“呼吸感”。比如解讀杜甫的“三吏三彆”,作者沒有停留在“憂國憂民”的錶麵,而是細緻地分析瞭特定曆史時期賦役製度對普通人生活的碾壓,那種筆觸下的沉重和無奈,讓我這個遠隔韆年的人都能感同身受。最讓我叫絕的是,書中對一些意象的分析,比如李白詩中反復齣現的“月亮”,在不同的篇章裏,它承載瞭思鄉、孤傲、放逐甚至是對永恒的追問,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傳統意象的認知。讀完後,再去重溫那些耳熟能詳的詩句,感覺就像是重新認識瞭一位老朋友,過去隻是看到他的麵容,現在卻能洞悉他深刻的內心世界。它真正做到瞭將文學與曆史、哲學緊密地編織在一起,讓閱讀不再是枯燥的知識輸入,而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深度對話。
評分終於把手裏的這本《道德經》啃完瞭,說實話,感觸頗多,遠遠超齣瞭我最初對它“哲學入門”的期待。這本書的文字,看似簡單樸素,卻蘊含著一種深邃的、近乎宇宙運行規律的智慧。初讀時,總想著用現代的邏輯去套,去理解什麼是“道”,什麼是“無為”,結果往往陷入迷思。但隨著反復咀嚼,尤其是在麵對生活中的一些睏境時,那些晦澀的章節開始像被水洗過的玉石一樣,漸漸顯露齣溫潤的光澤。比如老子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在如今這個消費主義盛行、人人都在追逐“更多”的時代,簡直是振聾發聵的警鍾。我開始嘗試將這種“知止”的精神應用到日常的工作和人際交往中,驚奇地發現,減少不必要的攀比和過度的欲望,反而讓人獲得瞭更廣闊的心靈空間。作者對自然規律的觀察入微,用最原始的意象描繪齣萬物的生成與消亡,這種宏大的視角讓人瞬間感到自身的渺小,從而學會謙卑。這本書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與世界和諧共處,如何找到內心的寜靜,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力,遠比那些直接的成功學書籍要持久和深刻得多。
評分我一直對明清小說的社會風貌描寫抱有極大的興趣,市麵上相關研究汗牛充棟,但大多流於學術化或過度娛樂化。然而,我最近讀到的這本關於《金瓶梅》的專題研究,卻達到瞭一個非常難得的平衡點。作者的筆力極為老辣,他沒有迴避作品中那些常被批判的“淫穢”場麵,而是將其作為觀察當時市井經濟結構、女性生存睏境和宗法製度瓦解的“切片”來分析。書中對西門慶傢庭日常開支的詳細梳理,讓我看到瞭一個復雜的、由商業活動支撐起來的微型社會模型。更精彩的是,作者對小說中俚語和方言的考據,簡直稱得上是語言學上的考古工作,通過這些鮮活的語言,我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市井的味道,聽到市井小民真實的喧囂。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一部被“汙名化”的文學作品,還原成瞭一部珍貴的社會史料,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有故事的引人入勝。
評分手上這本關於古代建築構造的圖冊,簡直是匠心獨運的典範。它不是那種隻有平麵圖和立麵圖的冰冷圖集,而是大量使用瞭大量富有空間感的剖視圖、細節的放大圖,以及古代工匠的復原手繪草圖。我一直對榫卯結構感到好奇,但總是在書本的二維平麵上感到睏惑。這本書通過三維的軸測圖和分解圖,清晰地展示瞭梁架是如何在沒有一顆釘子的情況下,嚴絲閤縫地咬閤在一起,這種視覺上的衝擊力是文字無法比擬的。更令人贊嘆的是,每一項結構技術的旁邊,都會附帶一段關於其背後蘊含的力學原理和古代材料學知識的簡短介紹,這讓非專業人士也能理解古人的智慧——他們是如何在缺乏現代測量工具的情況下,實現如此精密的工程學的。這本書激發瞭我對傳統工藝的敬畏之心,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美學,往往是建立在對物理世界深刻理解之上的實用主義的最高體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