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明堂製度:源流考
定價:20.00元
作者:張一兵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01006052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明堂製度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為重要的製度之一。作者著眼於中國的“明堂製度”,在吸取學界有關研究成果和整閤自己多年研究收獲的基礎上,通過充分掌握手文獻資料,將曆史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資料相結閤,從前明堂形態、周代明堂製度、秦漢明堂製度、魏晉南北朝明堂製度、隋唐五代明堂製度、宋代與明代明堂製度六大階段,分彆對我國曆代明堂製度的産生、發展、興盛、衰亡的全過程進行考察、梳理與分析,特彆是圍繞明堂禮的施行與明堂形製的變化這兩條在明堂製度史上的主要綫索來展現其流變,既解答瞭諸如明堂製度的來源、明堂製度史各階段的劃分、明堂製度史各階段的特徵等關鍵問題,又提齣瞭“前禮製形態”、“前明堂形態”以及“準明堂形態”等重要的新命題,從而勾勒和厘清瞭我國古代明堂製度流變的發展脈絡。
目錄
序
導論
節 禮義之邦與禮製的起源
第二節 前人對明堂製度史的研究
第三節 方法與材料
章 前明堂形態
節 釋“明堂”
第二節 明堂形態的來源(醞釀期)
一、觀念的來源
二、形製的來源——祭神之壇(土單)
第三節 神農、黃帝、堯舜“明堂”形態
一、神農“明堂”形態
二、黃帝“明堂”形態
三、堯舜“明堂”形態
第四節 夏、商“明堂”形態
一、夏後世室說
二、商人“重屋”說
第二章 周代明堂製度
節 西周初創期
一、先周明堂
……
第二節 春鞦蕭條期
第三節 戰國失落期
第三章 秦漢明堂製度
節 春代重整期
第二節 西漢復興期
第三節 東漢繁榮期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明堂製度(維持期)
節 曹魏明堂——理論與實踐
第二節 兩晉明堂
第三節 南朝明堂
第四節 北朝明堂
第五章 隋唐五代明堂製度
節 隋代關於明堂製度的討論及明堂禮
第二節 唐太宗時有關明堂製度的討論
第三節 高宗、武後時對明堂製度的討論
第四節 玄宗以後明堂製度的衰落
第六章 宋代、明代明堂製度(調整與衰敗期)
節 宋代明堂製度
第二節 明代明堂製度
結語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張一兵,1953年生於哈爾濱。先後獲得黑龍江大學文學學士、吉林大學文學碩士、吉林大學曆史學博士等學位。現為深圳市博物館館員,主要從事地方曆史文化研究、文物保護以及古建築研究和保護。1982-1984年,為黑龍江革命博物館館員;1987-1992年,在北京中華書局從事編輯工作。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當我第一次翻開它的封麵時,就感受到瞭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它並非那種輕描淡寫、走馬觀花的通俗讀物,而是真正沉下去,鑽進曆史肌理裏的深度研究。作者的考證功夫令人嘆服,每一個論斷似乎都建立在堅實的新舊史料對比之上,文獻的梳理細緻入微,仿佛親手觸摸到瞭那些塵封的檔案。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關於製度演變的關鍵節點和復雜邏輯。對於研究古代政治製度或者想深入瞭解中國古代宮廷運作的學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庫。它沒有過多地渲染故事性,而是專注於揭示“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內在驅動力,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在當前的齣版市場中已屬難得。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模糊不清的曆史記載時所展現齣的審慎和剋製,不輕易下定論,而是呈現齣多種可能性及其論據,留給讀者足夠的思考空間,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交流方式。整本書的行文脈絡清晰,盡管主題深奧,但組織得當,保證瞭即使是初次接觸該領域的讀者,也能大緻跟上作者的思路,隻是需要付齣更多的耐心和專注力。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們這些長期關注古代禮製和空間結構的人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建立起瞭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用以解讀那些看似固化不變的古代空間布局背後蘊含的政治哲學和社會心理。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總能從一些細微之處切入,引申齣宏大的製度變革。例如,書中對特定建築群落的朝嚮、尺度以及功能劃分的探討,細緻到令人拍案叫絕,這些細節無聲地訴說著古代統治者對天、對地、對臣民的看法。我特彆喜歡它探討的“象徵性”意義,即製度不僅僅是規範行為的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符號的載體。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腦海中勾勒齣古代的場景,仿佛能看到不同階層的人們在特定的儀式空間中,是如何被製度所規訓和定位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解讀曆史的“語法”,讓那些陳舊的史料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評分讀完這本厚厚的論著,我的感受是復雜且深刻的,它更像是一部田野調查式的學術報告,而非大眾普及讀物。這本書的筆調非常冷靜、客觀,幾乎不帶任何主觀色彩或情感色彩的渲染,完全聚焦於對特定曆史現象的剖析和梳理。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消化完其中關於權力製衡與儀式化運作的部分,那裏的論證邏輯鏈條極長,涉及多個朝代的橫嚮比較和縱嚮發展軌跡。作者似乎有一種近乎癡迷的勁頭,去追溯一個概念或一個製度在曆史長河中如何被賦予新的內涵,又如何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而逐漸凋零或蛻變。這種深入骨髓的“考古式”研究,讓讀者仿佛站在一個高倍顯微鏡下,觀察著古代社會運行的每一個精細齒輪是如何咬閤的。雖然閱讀體驗不算輕鬆愉悅,時常需要對照著附錄中的圖錶和注釋來輔助理解,但其帶來的知識密度和思維拓展是無可替代的。這本書更像是放在書房裏,供人在需要時隨時取用和查閱的工具書,而非床頭消遣的讀物。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學術門檻設置得相當高,初次接觸這個研究領域的讀者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作者的行文風格非常“古典”,大量使用精確的術語和嚴密的邏輯推導,缺乏時下流行讀物中常見的生動比喻和口語化的解釋。這無疑保證瞭其學術的純粹性和嚴謹性,但也意味著閱讀過程需要高度的專注力和持續的智力投入。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對史料的“重訪”與“重構”,它不是簡單地復述前人的結論,而是對既有觀念提齣瞭係統性的挑戰和修正。每一次閱讀似乎都是一次思維的“硬仗”,你需要時刻準備好質疑、驗證和吸收。它成功地將原本零散、分散在不同典籍中的信息點,編織成瞭一張密不透通風的知識網絡。對於渴望深入理解曆史肌理,不滿足於錶麵現象的嚴肅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常讀常新的經典之作。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恰恰在於它那種近乎“冷酷”的理性分析能力。作者似乎完全屏蔽瞭後世的價值判斷,而是力圖還原曆史現場的決策邏輯和環境約束。它沒有試圖將古代的製度“現代化”或“道德化”,而是將其置於特定的時空背景下進行剖析,探討其內在的閤理性與局限性。我特彆關注到其中關於製度變遷速度與阻力的論述,作者通過對比不同曆史時期的改革案例,展示瞭結構性力量在推動或阻礙變革中的作用,這種宏觀的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全書的論述充滿瞭辯證思維,對任何單一因果關係的解釋都持保留態度,傾嚮於多因素的交叉影響。這本書不是用來快速吸收信息的,而是用來培養批判性思維和係統性分析能力的“訓練手冊”。它迫使我跳齣自己原有的思維定勢,以一種更加寬廣、更加復雜的曆史視角去看待人世間的組織形態與權力運作。閤上書本時,感覺思維的格局又被拓寬瞭不止一個維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