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書林清話(外二種)
定價:68.00元
作者:葉德輝著、漆永祥點校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5961636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古籍版本研究的經典之作】
【繆荃孫、謝國楨、張舜徽、楊樹達、張政烺等推薦】
1.葉德輝是學術大傢,一生緻力於版本目錄之學,在民國時,與傅增湘齊名,有“北傅南葉”之稱。
2.《書林清話》對古籍版本所用術語予以清晰解讀,*次係統地論述瞭雕版書籍的各項專門知識。
3.《書林清話》發先賢之幽德,廣學林之異聞,對於曆代藏書傢、刻書傢的掌故趣聞,多有所記。
4.《書林清話》資料翔實,引文謹慎,眉目清晰,具有經典性和工具性,是學人案頭之書。
5.漆永祥先生曾以筆名“紫石”整理齣版過本書,此次再版,在原稿基礎上修訂,精益求精。
內容提要
《書林清話(外二種)》是清末學者葉德輝在版本、目錄學方麵的代錶之作,包括葉氏所著《書林清話》十捲、《書林餘話》二捲與《藏書十約》一捲。該書以劄記體的形式廣泛論及清代版本學領域的許多問題,既對前代版本學成就進行集大成式的歸納與總結,又鈎瀋發微,新見疊齣,在諸多方麵瞭傳統的書目,為讀者提供瞭關於古代雕闆書籍的各項專門知識。
此次整理以長沙葉氏觀古堂本、上海澹園活字印本為底本進行點校,並錄入前人的校補糾謬之作,以按語的形式進行訂正。
目錄
導讀
書林清話
敘/ 葉德輝
序/繆荃孫
捲一
總論刻書之益
古今藏書傢紀闆本
書之稱冊
書之稱捲
書之稱本
書之稱葉
書之稱部
書之稱函
書有刻闆之始
刻闆盛於五代
唐天祐刻書之僞
刀刻原於金石
闆本之名稱
闆片之名稱
刊刻之名義
捲二
書節鈔本之始
巾箱本之始
書肆之緣起
刻書有圈點之始
刻書分宋元體字之始
翻闆有例禁始於宋人
宋建安餘氏刻書
南宋臨安陳氏刻書之一
南宋臨安陳氏刻書之二
宋陳起父子刻書之不同
捲三
宋司庫州軍郡府縣書院刻書
宋州府縣刻書
宋私宅傢塾刻書
宋坊刻書之盛
捲四
金時平水刻書之盛
元監署各路儒學書院醫院刻書
元私宅傢塾刻書
元時書坊刻書之盛
元建安葉氏刊書
廣勤堂刻《萬寶詩山》
捲五
明時諸藩府刻書之盛
明人刻書之精品
明人私刻坊刻書
捲六
宋監本書許人自印並定價齣售
南宋補修監本書
宋刻經注疏分閤之彆
宋蜀刻《七史》
宋監重刻醫書
宋刻纂圖互注經子
宋刻書之牌記
宋刻本一人手書
宋刻書之寶
宋刻書字句不盡同古本
宋刻書多訛舛
宋刻書行字之疏密
宋刻書紙墨之佳
宋造紙印書之人
宋印書用椒紙
宋人鈔書印書之紙
宋元刻本曆朝之貴賤
捲七
元刻書之勝於宋本
元刻書多用趙鬆雪體字
元刻書多名手寫
元時官刻書由下陳請
元時刻書之工價
明時官刻書隻準翻刻不準另刻
明時書帕本之謬
明人不知刻書
明南監罰款修闆之謬
明人刻書改換名目之謬
明人刻書添改脫誤
明許宗魯刻書用《說文》體字
明刻書用古體字之陋
明時刻書工價之廉
明人刻書載寫書生姓名
明人裝釘書之式
明毛晉汲古閣刻書之一
明毛晉汲古閣刻書之二
明毛晉汲古閣刻書之三
明毛晉汲古閣刻書之四
明毛晉汲古閣刻書之五
明毛晉汲古閣刻書之六
明毛晉汲古閣刻書之七
明毛晉刻《六十傢詞》以後繼刻者
捲八
宋以來活字闆
明锡山華氏活字闆
明華堅之世傢
明安國之世傢
日本朝鮮活字闆
顔色套印書始於明季盛於清道鹹以後
唐宋人類書刻本
繪圖書籍不始於宋人
輯刻古書不始於王應麟
叢書之刻始於宋人
似叢書非叢書似總集非總集之書
宋元明官書許士子藉讀
宋元明印書用公牘紙背及各項舊紙
明以來刻本之希見
捲九
內府刊欽定諸書
四庫發館校書之貼式
武英殿聚珍闆之遺漏
無锡秦刻九經之精善
納蘭成德刻《通誌堂經解》之一
納蘭成德刻《通誌堂經解》之二
納蘭成德刻《通誌堂經解》之三
國朝刻書名手寫錄亦有自書者
國朝不仿宋刻經史之缺典
國朝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之優劣
經解單行本之不易得
洪亮吉論藏書有數等
乾嘉人刻叢書之優劣
刻鄉先哲之書
古今刻書人地之變遷
吳門書坊之盛衰
都門書肆之今昔
捲十
《天祿琳琅》宋元刻本之僞
坊估宋元刻之作僞
宋元刻僞本始於前明
張廷濟蜀銅書範不可據
日本宋刻書不可據
近人藏書侈宋刻之陋
宋元祐禁蘇黃集闆
宋硃子劾唐仲友刻書公案
明王刻《史記》之逸聞
硃竹垞刻書之逸聞
明以來之鈔本
古人鈔書用舊紙
鈔書工價之廉
女子鈔書
藏書傢印記之語
藏書偏好宋元刻之癖
跋
書林餘話
序
捲上
捲下
跋
藏書十約
序
購置一
鑒彆二
裝潢三
陳列四
抄補五
傳錄六
校勘七
題跋八
收藏九
印記十
作者介紹
葉德輝(1864—1927),字煥彬,又字奐份,號直山、直心,亦署郋園,湖南長沙人。傢世儒風,有藏書之嗜。除宋元舊本外,尤重對明清以來的精刻、精校、初印及鈔校之本的收藏,特彆是清人彆集,收藏較全,獨步一時。著有《郋園居文錄》、《郋園北遊文存》、《書林清話》、《觀古堂藏書目》、《郋園讀書誌》等,影響較大。
漆永祥,1965年生,北京大學中文係、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文獻學史、清代學術史、清據學與朝鮮《燕行錄》研究等工作。
文摘
序言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的裝幀和齣版質量,北京聯閤齣版公司這次的錶現值得稱贊。紙張的質感、字體的大小和排版布局,都體現瞭對閱讀體驗的尊重。一本好的古籍整理本,首先在物理形態上就要讓人願意去觸摸和擁有。而內容上,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葉德輝的“清話”部分,但外附的“二種”篇目,也提供瞭互為參照的視角,使得對葉德輝思想的全貌把握更加立體。它們之間形成瞭一種有趣的對話關係,互相印證或補充瞭葉德輝在不同時期的關注點。這本“外二種”的收錄,顯示瞭點校者漆永祥的廣闊視野,不拘泥於單一文本,而是力求呈現一個更完整的文化現場。總的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閱讀經曆,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橋梁,連接瞭我們與一位清末民初極具洞察力的文化批評傢。
評分翻開這本書,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舊世界”的氣息,但這種氣息並非令人窒息,反而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美感。葉德輝的筆力,在我看來,是那種需要慢品細嚼的類型。你不能指望像讀現代快餐讀物那樣快速瀏覽,他的每一個判斷,每一句評論,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纔寫下的。我尤其關注他對於詩歌理論的部分闡述,那裏麵蘊含著他對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理解。很多時候,我們現代人看古人的作品,總會不自覺地用現代的審美框架去套用,難免失之偏頗。但葉德輝作為身處那個時代的親曆者和評論傢,他的視角更為貼近源頭。他對於“意境”的把握,對於“格律”的堅持,都體現瞭一種對傳統的敬畏與創新之間的微妙平衡。漆永祥的點校,使得原本可能晦澀的古籍語言變得更容易理解,這對於非專業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總而言之,這本書像是一座精緻的園林,需要你放下急躁的心,一步步走進去,纔能體會到其中麯徑通幽的韻味。
評分這本《書林清話(外二種)》的作者葉德輝,確實是個值得深入瞭解的文化巨人。我最近對清代文人圈子的研究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在學術和文學生産領域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葉德輝的文字風格,我之前接觸過他的一些雜著,那種融匯瞭考據的嚴謹和文人的灑脫,總能給人一種在舊日書房中與古人對飲的錯覺。這次讀他的評論性文字,更像是在看一位深諳世情、洞察人心的前輩在娓娓道來。他對於當時文壇的褒貶,並非簡單的喜惡,而是建立在他對文學脈絡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比如他對某些流派的評價,往往能一針見血地指齣其精髓與弊端,這種能力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是極其難得的。我特彆欣賞他那種不隨大流的獨立精神,他的文字有一種穿透性,能夠直抵事物本質,不被錶麵的喧囂所迷惑。雖然是點校本,漆永祥先生的梳理工作也功不可沒,確保瞭我們這些後學能夠順暢地領略到葉德輝的真知灼見。對於任何想瞭解近現代中國文人思想轉嚮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它提供的不是冰冷的曆史數據,而是鮮活的、帶有溫度的文化批評。
評分讀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洗滌”。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信息過載,觀點泛濫,很多評判標準都變得模糊不清。而葉德輝的文字,有一種天然的“去僞存真”的力量。他談論的是文學的本質,是士人的風骨,這些議題在任何時代都是永恒的。他沒有過多地捲入具體的政治漩渦,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文化本身,這需要極大的定力和智慧。他的分析方法,比如對某篇作品的結構、用典的精妙之處的拆解,非常有條理,即便是不懂古典文學的門外漢,也能感受到那種邏輯上的嚴密性。這是一種基於深厚學養的自信錶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來堆砌,簡簡單單的敘述反而更有力量。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批評”的意義——批評不應是發泄,而應是梳理、是引導、是文化的守望。
評分說實話,我對文史典籍的興趣,很多時候源於對作者本人命運的好奇。葉德輝的人生軌跡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戲劇性。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純粹的評論集,不如說是他個人精神世界的側影。透過他對於其他文人的評價,我們能窺見他自己的價值取嚮和人生哲學。比如,他對那些熱衷於科舉應試文學的批評,實際上也摺射齣他對僵化文風的反感和對獨立人格的追求。這種將個人生命體驗融入學術評論的做法,使得文本充滿瞭生命力,而不是乾巴巴的理論堆砌。我常常在想,如果他活在今天,他會對網絡文化和碎片化閱讀發錶什麼樣的看法?也許他會用他那犀利的筆觸,對那些浮躁的錶達方式進行一番“清話”。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是閱讀經典作品時最迷人的部分。漆永祥的版本,在注釋和校勘上做得非常紮實,這使得我們即便遇到生僻詞句,也能迅速得到可靠的參考,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流暢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