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二版/中职检验)
定价:24.00元
作者:沈岳奋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1170964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教材是以2007年卫生部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原则和整体规划的要求编写而成,供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之用。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在编写本书过程中,考虑到本专业和本课程的继承和发展,酌情参考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001版),紧扣培养目标,注意与本专业高职高专教材在深度、广度上的层次区别和技术应用上的教学要求区别,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相结合,强调适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技术联系应用、职业技能训练联系职业素养培养。
在综合全国各地六年来使用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反馈信息的基础上,本着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变化情况,贯彻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适度、够用”的原则,本教材对上版教材进行了如下调整:删除了部分过时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如血清麝香草酚浊度试验等),增设了部分新发展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如心脏生化标志物检验等),调整了应属于高职高专层次的教学内容(如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中的室间质量控制等)及其部分章节的教学内容(如合并光谱分析技术、电泳技术和电化学分析技术为常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等)。本教材在选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具体项目和方法时,按照教学要求紧贴行业标准的编写思路,参考卫生部医政司颁发的第3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006年)的实验项目,并结合全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而确定。
全书按126教学时数编写,其中理论教学占62学时,实验、实训教学占64学时,各地区、各学校在使用时可按教学大纲的机动学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加以适当调整。本书共分三篇15章,包括三部分内容:篇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总论,概要介绍生物化学检验的各类技术方法等;第二篇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各论,主要介绍糖类、酶类、脂类、蛋白质类和电解质类等生化物质测定方法和常见*功能试验,如肝功能试验、肾功能试验和呼吸功能试验(血液气体和酸碱分析)等;第三篇主要介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目录
篇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总论
章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概念和任务
一、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概念和任务
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学习方法的优化
第二章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
节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的一般规则
一、实验室规则
二、实验室安全及意外事故处理
第二节 常用玻璃仪器的使用
一、常用玻璃量器的规格及使用
二、常用玻璃仪器的清洗
第三节 试剂的配制与使用
一、化学试剂的等级标准
二、生物试剂的种类和应用
三、化学试剂的保管
四、实验试剂的配制和使用
五、试剂盒的选择和评价
第四节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常规仪器的使用
一、离心机
二、电热恒温水浴箱
三、电热恒温干燥箱
四、电热搅拌仪
第五节 生物化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一、血液标本
二、尿液标本
三、脑脊液标本
四、标本采集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第三章 常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节 光谱分析技术
一、分光光度技术的基本原理
二、吸光系数
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
四、分光光度技术的定量测定方法
五、火焰光度分析法
六、比浊分析法
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八、荧光光度分析法
第二节 电化学分析技术
一、电位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二、离子选择电极的分类和保养
三、离子选择电极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 电泳技术
一、电泳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电泳速度与分辨率的因素
三、电泳技术的分类
四、醋酸纤维素薄膜电冰技术
五、聚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六、其他电泳技术
第四章 酶学分析技术
节 酶活性测定的基本知识
一、酶活性的概念
二、酶活性单位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二节 酶学分析的类型
一、工具酶
二、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三、酶活性单位的计算
第三节 影响酶活性测定的因素
一、标本
二、测定条件
第五章 自动生化分析技术
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
一、自动化程度
二、反应装置的结构
三、复杂程度和分析功能
……
第二篇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各论
第六章 体液葡萄糖检验
第七章 体液蛋白质检验
第八章 血清酶活性测定
第九章 血脂及血浆脂蛋白检验
第十章 体液电解质检验
第十一章 肝功能试验
第十二章 肾功能试验
第十三章 心脏生化标志物检验
第十四章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
第三篇 质量控制
第十五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附录一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总论实践指导
附录二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大纲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作为一本工具书,绝对是值得称赞的。现在很多教材为了控制成本,封面和内页的处理都显得很廉价,拿在手里分量感不足,用久了书页很容易卷边或脱胶。但这一本拿在手上,首先就能感受到那种厚实和耐用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反光严重的铜版纸,而是带有轻微哑光效果的纸张,这极大地缓解了在强光下阅读时眼睛的不适感。更重要的是,它在插图和表格的处理上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很多生化检验过程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路径和蛋白结构变化,如果图示不够清晰,光靠文字描述根本无法理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插图线条流畅,色彩运用得当,关键信息点突出,即便是复杂的酶促反应图,也能一眼看出底物的转化和产物的生成,这种视觉上的友好度,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比对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大的帮助。书本的开本也比较适中,方便携带,无论是放在实验台上还是书包里,都不会显得过于笨重,非常符合中职学生需要经常在教室和实验室之间往返的场景需求。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那可能是“与时俱进”。我听说这本书是第二版,这本身就说明了它在不断适应领域的新发展。在生物化学检验这个快速迭代的领域,旧的试剂和方法很快就会被新的、更快速、更灵敏的技术所取代。这本书明显吸收了近些年来的行业新动向。例如,在介绍某些特定标志物的检测时,它不仅仅停留在经典的免疫比浊法或酶法上,还简要介绍了基于荧光或化学发光的新型检测原理及其优势。虽然是中职教材,但这种前瞻性的视野非常重要,它能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会因为知识的滞后而被市场淘汰。此外,在信息技术与检验的结合方面,这本书也做了合理的引入,比如对LIS(实验室信息系统)基本概念的介绍,这在现代化实验室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对新技术和新流程的及时纳入,确保了我们所学的知识体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充满活力的,真正能够支撑起未来数年的职业发展需求。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可以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形容,但它的“小”更体现在篇幅的精炼上,而非内容的缺失。相反,我感觉它以一种非常紧凑和高效的方式,囊括了中职检验技术所需要的核心知识体系。我之前参考过几本更偏向理论研究的参考书,那些书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但真正需要用到的时候,却找不到那根主心骨。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非常精准地对准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剔除了那些对于一线操作人员来说过于超前或是不常用的深层理论,转而把笔墨放在了那些日常工作中会频繁接触到的检测项目和质量控制上。比如,它对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对比分析得极其透彻,这在实际工作中选择最佳检测方案时至关重要。作者似乎非常了解一线检验人员的痛点,在细节处理上考虑得非常周到,即便是看似不起眼的试剂准备和标本处理环节,也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教科书上常被一带而过,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能决定结果准确性的关键要素。这种脚踏实地的编写风格,让我感觉手中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冰冷的教材,不如说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
评分这本教材的编排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这个领域时,满脑子都是各种复杂的反应式和陌生的专业术语,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一步都异常艰难。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那种压迫感一下子就消散了。它的逻辑性非常强,仿佛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旁边,循循善诱地引导着你。从基础的概念建立,到复杂仪器的操作原理,每一步的过渡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特别是对那些关键步骤的图解,清晰到仿佛能直接上手操作一样,完全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只是简单地堆砌文字和晦涩难懂的流程图。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平衡把握,没有为了追求深奥而牺牲实用性,也没有为了追求简便而丢掉科学的严谨性。这种恰到好处的尺度感,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既能理解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又能清晰地知道在实际检验中应该如何执行,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人性化,重点突出,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使是长时间学习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需要大量阅读专业书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错误排查与质量保证”部分所体现出的专业深度。在检验技术领域,我们都知道,拿到一个“异常结果”只是工作的一半,更难的是如何确定这个异常是真实的生理变化,还是由前处理不当、试剂失效或仪器漂移引起的“假阳性”或“假阴性”。很多初级的教材往往只是简单地罗列了“结果偏高偏低怎么办”,但这本书却构建了一个非常系统的思维框架。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几个补救措施,而是深入分析了导致误差的各个环节——从标本的溶血、凝固,到加样体积的微小偏差,再到波长选择的错误,作者都一一进行了归类和剖析。尤其是它针对特定检测项目的“离体稳定性”分析,非常详尽,这对于需要进行样本转运或延时检测的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的“排雷”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不再是盲目地重复实验,而是能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寻找问题的根源,这才是真正体现了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这种注重过程控制和结果验证的编写思路,使得这本书的指导性远超一般的理论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