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吉《德道经》释译9787511727855郭树芹,王胜

正版吉《德道经》释译9787511727855郭树芹,王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树芹,王胜 著
图书标签:
  • 道家
  • 老子
  • 道德经
  • 郭树芹
  • 王胜
  • 哲学
  • 文化
  • 经典
  • 译注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温文尔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7855
商品编码:297384633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德道经》释译

定价:43.0元

作者:郭树芹,王胜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1727855

字数:20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德道经》是教人求真的元典,是圣人风范的写照;是人生智慧的源泉,是长生久视的宝匙,是归根复命的导航。五千言阐述的全是道德化生长养万物、如何修养德道、圣人治己的理论和方法。其中,穷究天地人之理、在心胸中做真学问、和谐自然万物的生存理念与无为自正、见素抱朴、上善治水、执一守中的修身思想,以及尊道贵德、至诚无息、自知自胜、慎终若始的核心精神,不断积淀、凝聚,成为滋养后世的丰富宝藏和传统美德。书中的道心德品、光音慧流,成就了古今无数的高真大德,塑造了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树立了道德修身的光辉旗帜,抒写了太平盛世的历史佳话。本书对《德道经》的字词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作了深入解读。


内容提要


《德道经》是教人求真的元典,是圣人风范的写照;是人生智慧的源泉,是长生久视的宝匙,是归根复命的导航。五千言阐述的全是道德化生长养万物、如何修养德道、圣人治己的理论和方法。本书对《德道经》的字词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作了深入解读。

目录


作者介绍


郭树芹,女,文学博士。兰州大学文学院任教,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素养教育研究。在《北方论丛》、《中国医学伦理学》、《中医药文化》、《中国医学创新》、《光明中医》、《人力资源管理》、《今日中国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德慧智教育与人文素养提升探讨》获“2014年度中华经典教育论坛理论类佳论文奖”。出版专著1部。

王胜,男,主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临床治疗与研究,曾参加甘肃省中医学院“中医学经典”培训班,对中医典籍与古代文化经典有深入研究,在《甘肃科技纵横》、《中国社区医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文摘


序言


前言

一.其人

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位哲人,也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人們尊稱其為,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位有重要影響的巨人,是繼伏羲、黃帝之後又一位修身大成就者。司馬遷《史記·韓非列傳》記載,“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蓋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脩道而養壽也”,並且記載了“孔子適周,將問禮於”的事蹟。

二.其書

留世的五千言,後人名為《》,又叫《德道經》或《道德經》,既是先秦諸子散文中格言體散文的代表作,也在中華文化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五千言全是格言式的韻文,縱覽陰陽,橫貫古今,號稱“萬經”,是一部“殊勝的哲學詩”,是先秦時期為數不多的由作者親自執筆撰寫的一本正經。關於五千言的不同名稱,涉及到《》一書的版本流傳。五千言從創作至今,存在著兩種版本系統:一是以帛簡本為主的《德道經》系統,這是考古發現的重要成果;一是以通行本為主的《道德經》系統,這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典籍文本。根據學界考證,帛簡本的流傳時間早於通行本。兩個系統的不同主要是由於德篇與道篇的先後次序及其中個別字句的差異而引起的。命名為《德道經》或《道德經》,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內容包括德篇與道篇兩部分,二是五千言的總旨就是“道德”二字。闡述的主要是聖人如何治理自己的理論與方法,書中多處出現“聖人之治也”的字樣。

三.五千言的核心思想

說到五千言的核心思想,還得從為什麼著《德道經》談起。《史記·韓非列傳》記載:“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這是史料中的一段記載,除此之外,縱覽中華文化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傳承和總結文化。

《尚書·序》曰:“古者伏犧氏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藉生焉。伏羲、黃帝、炎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從《尚書》“言大道也”和“言常道也”的綱領性概括中,可以看出,大道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祖根,是文化的源頭活水。

熊春錦先生曾提出,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肇始於伏羲的“易道文化”,成形於黃帝的“法道文化”,成熟於的“德道文化”。從時間來看,三皇五帝是中國早的古史系統。近年來,隨著歷史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的發展,據考古發現和其他史料,有些學者對以華夏為核心的古史體系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觀察,結果表明:三皇五帝並非神話。古史傳說中的文化圖景日漸清晰。伏羲為三皇之首,其易道文化成為三皇時期的文化核心和代表;黃帝為五帝之首,其法道文化成為五帝時期的文化核心和代表。這兩個時期都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時代,正如《禮記·禮運》中所言,是孔子心目中的“大同世界”,而三王時期,則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小康世界”。雖然如此,從三皇五帝到三王時期,與後來的兩千多年相比,還是中華民族的道德鼎盛春秋,抒寫了中華人文史上的光輝篇章,創造了華夏文明的神州時代。

到了春秋戰國,周朝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逐鹿中原,各霸一方,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粉墨登場,弱肉強食,進入了中華歷史上次大分裂、大混戰時期,使神州開始蛻變為人州。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和縱連橫、黃石韜略,儒墨道法、王霸兼雜,著書立說、學派林立,各抒己見、各顯神通,一方面是“言治亂之事,以幹世主”(《漢書·藝文志》),另一方面也是積極整理、繼承文化。在當時並沒有參與到“取合諸侯”的行列,而在整個世界文化轉型的“軸心時代”,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轉折的關鍵時期,對春秋之前兩千五百年人類的道德文化進行系統總結,著述五千言,提出德道文化,與伏羲易道文化、黃帝法道文化一脈相承。他所闡述的“修之身,其德乃真”,即通過修身明德,進而知道,實現天人合一的德道修養學說,與伏羲、黃帝修身治世的內求法思想高度吻合,所謂天下至道無二理,只是表述各不同,是對中華道德根文化的全面繼承與發展,使文化得以薪盡火傳,為後人指明了方向。

《德道經》五千言,意境深遠,內容博大精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其總旨就是“德”、“道”二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德既有品格性內涵,又有能量性內涵;既是古代哲學中的重要範疇,又是精神修養中的人倫品格。“德”本指大道直行,人用正直的心觀察天道,胸懷坦蕩,不含私心貪欲為人處事;代表順應自然律的法則,是道家方法論的核心。“道”本指人通過天門與自然相感格,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後為不明方向的人引路;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觀的核心。德的仁、義、禮、智、信五種品格就是道的五種能量元素。五千言以“德”、“道”二字為核心,就揭示出“道”是大宇宙的本源,是天地人萬物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是宇宙萬物可分可合的結構模式和運行規律。“德”是道的外顯和人格化體現,是道的載體和表現形態。道德能量充滿宇宙太空和萬物內外,無所不在,養育生息著天地人萬物。一切物質和生命的生存與發展,都是道德能量物質的巨大作用力。德能蓄聚的厚薄濃淡,決定著萬物品質層次的高低,規範著物性的特徵和物體的輕重大小,及其運化過程的長短久漸。“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內涵,而且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的本意是想告訴後來的每一個人,當人類德行不足、不能直接問鼎大道時,就需要先培養自己的德性品格,來獲得五德能量,保持心靈的純一,從而明德知道,回歸道境。

四.及其著作的文化影響

被譽為“東方巨人”,中國和世界的“哲人”。莊子稱其為“博大真人”,《莊子·天下》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穀’。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巋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雖未至於極,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五千言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在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等方面都曾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正越來越受到舉世矚目。迄今為止,《》的各種語言版本已達二百六十多種。書中所提出的“聖人之治”理法論(即中華聖學),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絕學之一。五千言被當成經典廣泛流傳海內外,正是偉大、《》深奧之處。生活的時代,思想界很活躍,出現了儒、墨、道、法,及陰陽家、名家、縱橫家等許多學派,的思想在當時自成一派,佔據席位,被譽為“百家之祖”。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而與黃帝的學說獨盛,成為顯學中的顯學。與思想比較接近的,如關尹子、文子、田駢、列子、莊子等,都被稱為道家。

歷來對《》的研究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注重對《》的版本校讎與文字訓詁,一種是注重《》的思想義理。並且,人們常把研究思想的課題稱為“老學”或“道學”。稱“老學”是按對的稱謂和《》的書名而取,稱“道學”是因其關於道德的真實學問。又因其與黃帝尊道貴德、修身治國的思想內在相通,故將二者學說並稱為“黃老學”。

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兩千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哲學中的有些真理,關於宇宙自然與萬物運行發展的基本規律,經受了兩千五百多年的檢驗,至今仍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輝,沾溉後世,福澤蒼生。因此,可以說,《》精深,老學長遠。

五.思想的應用

在中國歷史上,我們的祖先不僅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經典著述,而且還留下了寶貴的鍛煉身體的方法,比如中華武術、五禽戲等。的思想很樸素,也很實在。沒有任何個性的飛揚,有的只是聖哲遠見卓識和德心慧語的自然流露。從微觀言之,有利於眾生萬物的成長發展與生態平衡;從中觀層面而言,有利於個體的德才兼備、生命健康、人生順遂,有利於社會的長治久安、和諧有序,有利於民族的繁榮昌盛、興旺發達;從宏觀角度而言,有利於維護整個宇宙的運化規律與祥和共存。

他所講的“道”,不僅是哲學觀上宇宙運行的普遍規律,也是現實生活中人們處世的普遍原則,可用於行為的各個方面。他的德道思想、修身思想、治國思想、民生思想、法治思想,以及軍事思想等等,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對不同時期的人們發揮著經久不衰的指導作用。因此,在現實中有非常廣泛的應用,與人們生命關係密切的,如修身養生,《德道經·善觀》章說:“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天下觀天下”,提出修之身、修之家、修之鄉、修之邦、修之天下的修養模式,與《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致的。五千言既是精闢的東方哲學宣言,又將至簡至易的修身方法隱藏於其中,歷代以來一直有傳承。在健身運動中的應用,如中華武術中的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扇等。還有大家比較熟悉的健身操——太極修身,主要運用太極球來鍛煉身體,經許多鍛煉者的切身實踐,發現簡便易學,效果顯著。歷史上,漢代“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是直接應用思想產生的歷史佳話。今天,如果能夠繼承的德道思想修養身心,汲取精神營養,運用其中的理法提升國民人文素養與人類生命品質,開啟智慧思維,維護生態平衡,再創盛世太平,展現神州風采,讓思想在新世紀重放光明,照耀全球。

六.關於本書

中華民族的經典著述,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修身的總結。修身是中華文化的靈魂,從文明肇始之初,這個基調就已經奠定了。從《易經》到《黃帝四經》、《黃帝內經》,再到《尚書》、《禮記》、《詩經》、《》、《論語》、《莊子》、《孟子》、《荀子》,等等,修身的主線一直貫穿其中。尤其《易經》、《黃帝四經》、《黃帝內經》、《》、《莊子》,思想一脈相承,理論方法兼備。

熊春錦先生認為,中華道德修身文化的基因有三大系統,即性慧基因、文理基因和漢字基因。從這些民族文化經典中,也可看出中華文明的發展演變線索,以及先哲認識世界、觀察萬物的思維方式和他們的人生智慧。《易經》稱為後世科學之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仲介紹《易經》時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八卦易道揭開了人類文明的頁,肇啟了中華文明的道德人文史,留給後人象、數、理、氣四把認識自然萬物的金鑰匙;《易經》又是世界上完整的符號經,既有文字又有圖像,圖文兼備,象意參照,其所代表的文明也反映了人類認識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圖像思維階段。

《黃帝四經》直言“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穆穆天刑,非德必傾”,提出刑德相輔、民主與法制並存的治國思想,是世界古老的精神文明治世專著,其形名學說與道法思想、民本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黃帝內經》揭示了生命的完整健康應是“天德養神,地穀養形”,提出“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未病先防、治未病的積極預防思想,開篇記載了上古時期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修養境界。

《德道經》是智慧的源泉,五千言闡述的是道德化生長養萬物,以及如何修養德道、聖人治己的理論和方法。《莊子》繼承思想,主要闡述的是以道為本、安命無為、逍遙而遊、萬物為一、體道求真的理論,也提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些大德高真、聖哲賢達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人格,他們讓後人看到了精神的高度和民族的脊樑,樹立了一面道德修身的光輝旗幟,成為後世學習效法的楷模。他們從整體觀上研究天地人的關係、在心胸中做真學問、和諧自然萬物的生存理念與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無為自正、見素抱樸、上善治水、執一守中的思想智慧,以及大公無私、尊道貴德、至誠無息、克己複禮、中和慎獨、明辨篤行、慎終若始的核心精神,不斷地積澱、凝聚,就成為滋養後世的豐富寶藏和傳統美德。文化的傳承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一種人生責任。既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民生的深刻內涵。就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體現,就在人們舉手投足的言談交往中表達,就在多彩多姿的民風習俗中活態呈現,就在不言之教的心靈相印中融會貫通。在民族經典著述的文字篇章中承載,在音樂繪畫器物等工藝品中自然攜帶,也在國民人文素養的精神風貌中展示。在繼承與創新中發展演進,在傳統與現代中互動交融。

這些經典其實都非常平易,並不是特別深奧難懂,當我們在大德們的引領下,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和理論,透過文字的表像走進去了,用心讀進去了,與作者進行交流,有了一點兩點深刻感悟,會發現經典所說的都是聖哲們的修身境界和道德人生,是他們通過修身明德領悟宇宙真理之後,服務於國家社會、引導眾生返樸歸真的經驗總結和文字記錄,是對人們的智慧思維、人文素養、生命品質切實用的諄諄教導。今人學習他們的著作,可以嘗試用經典原創時的思維方法去解讀經典,如果只關注文字義理,並不能獲得全面認識,還需要用心去體悟、去實踐他們的思想言行,才會終身受益,永遠銘記!

《德道經》也同樣如此,書中的道理不是只供人們閱讀,更注重身體力行,用書中的方法去實踐理論,首先使讀者自己切身受益,才是學習的初衷。只有自己真正讀懂了,才會正確引導別人,也才能發揮道光德能的強大作用力,產生聖人行“不言之教”、德化眾生的真實效應。

宋·張伯端《悟真篇》雲:“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古今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對於的思想、對五千言的真意,直到今天,依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許多修身的前輩們都諄諄告誡自己的弟子:“未修身時莫解老”。可見,修身是解讀《德道經》本意的一把金鑰匙。

歷代以來,各種研老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對帛書《》釋譯、對修身思想進行闡發的著作,還不是很多。本書不揣冒昧,在諸多研老解老的基礎上,主要以帛簡本《德道經》為主,受熊春錦先生學術思想的啟發,根據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流和民族經典的特點,以修身明德、知道成真思想為主線,從修身角度解讀。以熊先生提出的中華道德根文化學術體系為綱,以德慧智教育理念、唯德辯證法、一元四素全息論、三元論、龍文化的文明與教育、龍文化修身理法、道醫學思想為指導,以《易經》、《黃帝四經》、《黃帝內經》、《清靜經》、《莊子》、《周易參同契》、《大學》、《中庸》、《論語》、《心經》、《金剛經》、《壇經》等儒釋道醫、諸子典籍為參證,縱橫互補,以期探得五千言圭旨。對五千言所闡述的如何修養德道以提升人文素養、實踐聖人治己的思想進行解讀。

書中對《德道經》八十一章進行白話釋譯,體例包括原文、注釋(關鍵字詞)、直譯(句意)、引申(與內容有關的其他經典相參照),以及所配插圖(每章後均配有與本章內容相關的圖畫,便於理解文字內容所表述的意境)五個部分。《德道經》譯解原文,以熊春錦先生校注的《·德道經》為底本,對一些有重要意義的字、詞、句,也參考其他注本。對於其他研老著作中已經解決或涉及較多的文字與思想層面,書中均較少觸及,以求實存真、保持經文本意原貌為原則,不作繁瑣考證。主要側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道內涵與天人合一理念,解讀《德道經》中所闡發的修身明德理論與方法及培賢育聖思想,以對今人如何通過誦讀學習《德道經》、提高生存品質有所啟發。書中的字、詞注釋,凡出自《漢語大字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基本辭書的,均直接寫出選用義項,不再注明字典名稱;除此之外,凡引用其他典籍注疏及工具書的,都注明出處,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簡潔、明快、可靠、通俗易懂的版本。

但是,正如《莊子·養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任何時候,知識學養有積累的厚薄與多寡,修身也有層次的深淺與境界的高低,未達到“與聖人居,與聖人謀”,不能與聖人同頻共振,也許對聖人著作的解讀不會完全盡意。書中譯解不當之處在所難免,也將作為今後努力和修改的方向,隨學識的豐富與自身修養的不斷精進,繼續完善。敬請諸方家及讀者提出寶貴意見,共同進步。



参见熊春锦.道德复兴论修身.北京:团结出版社,4.

参见韩建业.杨新改.五帝时代——以华夏为核心的古史体系的考古学观察.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参见熊春锦校注.·德道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77.

参见熊春锦校注.·德道经·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

参见熊春锦校注.·德


《心境之境:智慧的沉思与生命的回响》 这是一本关于内心探索与生命智慧的深邃之作,它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引导读者踏上一段回归自我、探寻生命真谛的旅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迷失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遗忘了内心的声音,忽略了生命本该有的宁静与丰盈。本书正是为了唤醒这份沉睡的内在力量,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稳之所。 本书的创作初衷,源于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刻洞察。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唾手可得,但真正的智慧却愈发稀缺。物质的富足并未带来心灵的充实,反而滋生了更多的焦虑与不安。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穿透表象、直抵生命本质的力量。作者以其数十年的哲学思考与人生阅历,精心编织了这部作品,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真实,又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 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种亲切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它从人类普遍存在的困惑出发,探讨了诸如“我是谁?”、“生命的意义何在?”、“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等永恒的哲学命题。作者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深刻的剖析,引导读者独立思考,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是一次新的发现,一次对自我认知的升华。 在内容上,本书将智慧的光芒投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真诚、理解与宽容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它触及了情感的起伏,引导读者如何平静地面对喜悦与悲伤,如何在爱与失落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它审视了对物质的追求,提醒我们区分“需要”与“想要”,避免被物质的奴役,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它也关注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回归本真,感受生命的脉动,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 本书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哲学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美感。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叙事,将抽象的哲理具象化,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智慧的启迪。文字的背后,是作者对人生百态的深刻体悟,是对生命真谛的孜孜以求。每一句话都饱含深情,每一段落都凝聚着思考的结晶。 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为用心。它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如同编织一张精美的网,将不同的思想片段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任意章节阅读,每一次翻阅,都能获得新的启发。同时,各章节之间又相互呼应,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思想体系。 阅读本书,需要放慢脚步,沉下心来。它不适合匆忙浏览,而需要静心体会,用心感悟。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内在自我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或许在某个瞬间,某个词句会如电光石火般击中你,让你豁然开朗;或许在某个平静的午后,某个段落会如春风细雨般滋润你的心灵,让你获得平静与力量。 本书的目标,是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智慧的生命观。它倡导的是一种“向内看”的生活态度,相信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外部的获得,而是源于内心的丰盈。它鼓励读者去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去活出真实的自我,去体验生命本该有的喜悦与宁静。 这本书适合所有渴望提升生命品质、寻求内心平静、探寻生命意义的人。无论是对哲学感兴趣的学子,还是在人生道路上感到迷茫的探索者;无论是希望改善人际关系的实践者,还是追求精神自由的灵魂,都将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它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是一本工具书,它是一本心灵的伴侣,一本思想的启迪者。在人生的旅途中,当你感到疲惫、迷茫,或者只是想找一个安静的角落,与智慧对话时,翻开这本书,你可能会发现,那个一直渴望的力量,一直存在的答案,就在你的内心深处。 《心境之境:智慧的沉思与生命的回响》,愿它成为你内心探索的指南,成为你生命旅程的同行者,帮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与光明。它是一次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提问,也是一次关于内心成长的温柔邀请。让我们一起,在文字的海洋中,潜入智慧的深处,聆听生命的低语,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名为“自在”的境地。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体成长的强大赋能。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也不贩卖空洞的口号,而是以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引导读者去认识真实的自我,去理解生命的规律,去培养应对挑战的能力。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递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一种能够帮助我们在任何时代、任何境遇下,都能活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人生的力量。 它是一次关于“知”与“行”的统一。作者不仅阐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思想融入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反思。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获得思想上的启迪,更能学习到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智慧。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书中会提供如何以更加平和、理解的态度去沟通的建议;在面对困境时,书中会引导读者如何从中汲取力量,而非被其压垮。这种知行合一的特点,使得本书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的篇章设计,也力求将抽象的智慧与具体的现实相联系。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爱”的定义上,而是会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爱,如何去表达爱,如何去修复破碎的关系。同样,对于“自由”,书中不会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解析物质的束缚、思想的桎梏,并提供摆脱这些束缚的路径。这种细致入微的切入点,使得读者能够将书中内容与自身经历产生深刻的共鸣。 作者在本书中,也毫不避讳地讨论了人生的痛苦与艰难。他认为,逃避痛苦并非解决之道,而是应该学会如何与痛苦共处,如何在痛苦中寻找成长的契机。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以及对生命复杂性的坦然承认,使得本书更加真实可信,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他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展现了人类在追求智慧和幸福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蜕变。 《心境之境:智慧的沉思与生命的回响》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精神的升华。它鼓励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倾听生命的声音,从而活出更加真实、更加丰盛的人生。它是一份来自作者的诚挚馈赠,也是一份献给所有渴望生命之光的人们的珍贵礼物。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最伟大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而最深刻的平静,则源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理解与接纳。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下了苦功的作品。它在阐述核心思想的同时,还巧妙地融入了许多跨学科的观察和见解,使得整个理论体系显得无比坚实和丰富。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和反复推敲上的巨大投入,每一个论据的引用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掂量。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和严谨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证都显得无可指摘,充满了说服力。对于一个追求知识深度和思想厚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想盛宴是极其丰盛和令人满足的,它远超出了我原本的期待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那种用心。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字体排版也相当考究,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布局,留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觉拥挤,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这本书的装订工艺看起来非常结实耐用,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页会松散开来,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大工夫的。从外在的品质就能看出,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籍,即便是作为礼物送给朋友,也会显得非常有品味。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自然流畅,仿佛一条精心编织的丝带,引导着读者的思绪不断深入。每一个关键概念的引入都安排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或迷失方向。作者在处理复杂主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条理性和清晰的思路,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内容变得条分缕析,易于掌握。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论点之间的过渡处理,那种转承自然,毫不费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一个宏大体系的认知构建。这种精妙的架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高超的组织能力。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感。作者似乎能精准地捕捉到人类在面对世界时那些微妙的困惑和挣扎,并给出既富有人文关怀又不失理性深度的回应。它不仅仅是在阐述理论,更像是在陪伴读者进行一场内在的探索之旅。有些段落读完后,我甚至会恍然大悟,感觉自己过去对某些问题的理解都被彻底颠覆了,或者说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这种能触动灵魂深处的文字力量,是任何干巴巴的知识堆砌都无法比拟的。它真的能让人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就被作者那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不像许多传统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洞察力。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深奥的哲理用极其生活化、贴近人心的语言娓娓道来,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和一位智者促膝长谈。那些看似简单的比喻和阐释,背后蕴含的哲理却是如此的深邃和耐人寻味。读完一个小节,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回味其中的精妙之处,思考它与自己日常生活的关联。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到滋养心灵的养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