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弨全集 浙江文献集成 (清)卢文弨编者:陈东辉 浙江大学出版社

卢文弨全集 浙江文献集成 (清)卢文弨编者:陈东辉 浙江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东辉 著
图书标签:
  • 卢文弨
  • 清代文献
  • 浙江文献
  • 地方文献
  • 文化史
  • 文学
  • 历史
  • 陈东辉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古籍整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河北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9721
商品编码:2973890034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卢文弨全集 浙江文献集成

定价:1980元

作者:(清)卢文弨编者:陈东辉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3081697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卢文弨(1717—1796)乃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学识博洽,著述宏富。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陈东辉主编的《卢文弨全集》,是作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浙江文献集成》之一种,列入“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并成功入选“2015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刊行。《卢文弨全集》是对现存卢文弨著述所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共计16册,近412万字,包括《群书拾补初编》《群书拾补补遗》《仪礼注疏详校》《经典释文考证》《广雅(释天以下)注》《重校方言》《钟山札记》《龙城札记》《读史札记》《抱经堂文集》《抱经堂诗钞》《常郡八邑艺文志》等,其中大部分是整理校点。另有校点者通过多方努力,搜集整理而成的近十万字的《抱经堂集外佚诗文》。同时,校点者还将与卢文弨有关的墓志、传记、书信、诗歌、序跋、提要等,以及陈修亮编著的《卢文弨钞校题跋本目录》,彭喜双、陈东辉编著的《卢文弨研究文献目录》,柳诒征编著的《卢抱经先生年谱》,张波、赵玉敏编著的三十多万字的《清卢抱经文弨先生年谱》,作为《卢文弨全集》之附录,希望能给相关研究者带来“一编在手,如指诸掌”之便利。此外,校点者还从全国各地图书馆选取了32幅较为珍贵的相关书影,作为《卢文弨全集》卷首之彩色插图。

内容提要


目录


册羣書拾補初编(一)
第二册羣書拾補初编(二)
第三册羣書拾補初编(三)
第四册儀禮注疏詳校
第五册經典釋文考證
第六册廣雅《釋天以下》注
第七册重校方言《附校正補遗》錘山札記龍城札記讀史札記(埘論學割說十则)
第八册抱經堂文集(一)
第九册抱經堂文集(二)
第十册抱經堂詩鈔抱經堂集外佚詩文
第十一册常郡八邑藝文志(一)
第十二册常郡八邑藝文志(二)
第十三册常郡八邑藝文志(三)
第十四册常郡八邑藝文志(四)
第十五册附绿上编
第十六册附绿下编

作者介绍


《卢文弨全集》主编陈东辉简介

陈东辉,祖籍浙江绍兴,1966年11月生于杭州。1998年6月获得原杭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古文献学、清代(兼及民国)学术史、中国语言学史、中日(兼及中韩)文化交流史。在清代学术史领域,以阮元、卢文弨研究为重点。目前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古典文献学”“目录学”“汉语史史料学”“中国编辑出版史”等课程。已先后出版《阮元与小学》《古典文献学论考》《古汉语与古文献论丛》《中日典籍与文化交流史研究》《汉语史史料学》《清代学术与文化新论》《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丛考》等专著,整理校点《仪礼注疏详校(外三种)》等古籍,主编《历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目录》《古籍保护专家研究文献目录》《清代学者研究论著目录》初编和续编、《民国学者研究论著目录》初编和续编等工具书以及《抱经堂丛书(外七种)》《文澜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等大型古籍影印丛书,参编《晚清四部丛刊》《稀见清代四部辑刊》等特大型丛书,在外发表论文两百余篇。

文摘


序言



《中国古代官制史》 一、 序言 中国悠久的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其复杂而精密的官僚体系上。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到秦汉大一统的帝国,再到宋元明清的中央集权,历代王朝无不通过设立官职、构建制度来维系统治、管理社会。官制,不仅是政治权力的分配与运行机制,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社会秩序的基石。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并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脉络,深入剖析历代官制的特点、功过,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我们试图超越对官职名称的罗列,更注重官僚体系的内在逻辑,探究其形成、发展、变迁的原因,以及不同制度设计下官员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效应。通过对这一宏大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全新视角,也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历史的借鉴与反思。 二、 官制的基础:权力分配与层级构建 中国古代官制的根基在于对国家权力的分配与层级构建。自古以来,国家治理的核心便是如何有效地将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传达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将社会的信息汇集到最高统治者手中。这一过程依赖于一套清晰的官僚体系,每个层级、每个官职都有其特定的职责与权限。 中央与地方的划分: 官制最基本的分层便是中央与地方。中央官制负责制定政策、统领全国、管理监察,而地方官制则负责执行中央政令、管理区域事务、征收赋税。中央官制的精简与否、权力是否集中,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效率;地方官制的设置是否合理、权力是否得当,则关乎地方的稳定与发展。从秦汉的郡县制,到唐宋的分级监察,再到明清的高度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是官制史上一条重要的主线。 官职的品级与权力: 为了区分官僚的地位与职责,历代官制都建立了严格的品级制度。品级的高低不仅决定了官员的俸禄、待遇,更重要的是其所能拥有的权力和影响力。从三公九卿到六部尚书,再到层层分化的郎官、主事,每一个品级都代表着不同的责任范围和政治地位。这种品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官僚体系的稳定性和秩序性,但也可能滋生论资排辈、权力固化的弊病。 职、事、官、位的交织: 在具体运作中,古代官制常常是“职”、“事”、“官”、“位”四者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职”是指官职的名称,如尚书、御史;“事”是指具体的职责,如户部掌管财政,吏部掌管人事。“官”是指担任某职的人,“位”是指其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历代官制在“职”与“事”的对应关系上,在“官”与“位”的界定上,都存在着不断地调整与演变,以适应统治的需要。 三、 制度的演变:从分封到集权,从科举到恩荫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是一部不断追求效率与稳定的历史。不同的朝代,面对不同的社会挑战,都会对官制进行改革与调整。 早期官制的萌芽与发展(夏商周): 早期王朝的官制尚处于萌芽阶段,以分封制为主要特征,官员的任免与权力分配与血缘、宗法关系紧密相连。虽然存在一些早期官职的雏形,如“三公”、“卿士”,但尚未形成完备的体系。 中央集权官制的奠基(秦汉): 秦朝的统一,带来了中国官制史上的里程碑。郡县制的建立,废除了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构建了集权化的中央官制。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官僚体系,如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并开始通过察举制选拔官员,标志着由血缘向才能过渡的开端。 官僚体系的成熟与创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门阀士族对官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官制创新的探索,为隋唐的官制改革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又一重大进步。它将中央权力分散于多个部门,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打破了门阀垄断,为更多有才能的人提供了入仕的途径,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 文官政治的强化与制度的固化(宋元明清): 宋朝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文官政治,设立了枢密院、参知政事等,加强了对军事将领的制约。同时,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空前发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元朝的官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其官僚体系仍沿袭了中华传统。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达到了新的高度,废除了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进一步集中了权力。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也逐渐走向僵化,八股取士的弊端日益显现。恩荫制度在部分朝代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官员的选拔与升迁。 四、 官制的功能与影响:国家治理的血脉 官制不仅仅是一套僵化的规则,更是维系国家运转的血脉。它的功能涵盖了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维系统治与权力运作: 官制最核心的功能是维护统治者的权力,并将这种权力有效地运作到社会各个层面。通过设立各级官职,国家机器得以运转,政令得以颁布、执行。 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护: 官制通过法律、制度、监察等手段,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官僚体系的存在,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行为框架和晋升通道。 经济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官制在经济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税收征收、度量衡统一、水利建设、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都离不开官僚体系的组织与管理。 文化与思想的传播与塑造: 官制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与思想功能。官员的选拔、教育、考核,往往带有特定的价值导向,影响着社会的主流思想。科举制度本身,也是对儒家思想在教育和政治领域的一次重大实践。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官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官僚阶层成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利益群体,其地位、权力、财富的分配,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五、 官制的反思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 纵观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其辉煌的成就,也必须看到其固有的局限与弊病。 权力的集中与滥用: 历代官制在追求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常常伴随着权力过度集中、滥用与腐败的问题。皇权至上、君主专制,使得官僚体系容易沦为统治者个人意志的工具。 效率低下与僵化: 过于庞大的官僚体系、繁琐的程序,常常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僵化的制度设计,如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阻碍了人才的流动与创新。 人治与法治的张力: 中国古代官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治”的产物,官员的个人品德、能力对制度的运行影响巨大。在缺乏健全法治的情况下,人治的弊端便容易显现。 选拔机制的局限: 尽管科举制度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其考试内容、形式的单一,也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恩荫制度的存在,则加剧了社会的不公。 与时俱进的挑战: 官制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旦固步自封,便会逐渐脱离现实,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 六、 结语 中国古代官制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在政治文明探索中的智慧与曲折。理解官制的演变,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启示。我们应该从这段悠久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审视当代国家治理的不足,借鉴历史的合理之处,努力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公平、有活力的政治文明。 (本书的探讨并非止步于此,对各朝代官制的具体职能、官员的升迁、考核、俸禄等细节,以及官制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还将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论述。)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明清江南文人群体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发现这部《卢文弨全集》在史料的广度上展现了惊人的魄力。它似乎囊括了卢文弨一生所接触、所批注、甚至仅仅是与之相关的所有纸质痕迹。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卢氏与当时其他重要学者的书信往来部分,这些信札往往是了解一位学者真实思想波动和人际网络的最直接窗口。从这些信件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如何参与到地方文化的构建、如何评价同侪的学说,甚至是如何处理一些日常的文教事务,这些细节极大地丰满了卢文弨作为一个鲜活的“人”的形象,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名字。这种全景式的展现,使得原本分散在各地档案和私家收藏中的珍贵资料得以集中呈现,极大地便利了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比较研究。不得不说,浙江大学出版社在推动地方文献的抢救与汇编方面,承担了非常重要的文化使命。

评分

这部“集成”带给我的最深切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浙江学派”内部生态的独特窗口。卢文弨并非孤立的个体,他的学术活动和地方关怀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通过阅读他批阅或参与整理的地方志(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志书本身,但能从他的批注中推断出其关注点),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对地方经济、水利建设乃至民俗记录的重视程度,这与当时浙东地区特殊的地理和人文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这些文献的汇编,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人的思想,更像是一次对特定地域在特定历史时期精神面貌和文化取向的考古挖掘。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遥远的先贤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地方责任的承担与实践。这部书的价值,将远远超越其作为卢文弨个人作品集的范畴,成为研究清代中后期区域社会史和思想史的不可或缺的基石文献。

评分

初翻阅此书卷首的导读部分,便能感受到陈东辉先生在整理卢文弨遗稿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严谨态度。他并未简单地将所有文献堆砌,而是建立了一套清晰的、富有逻辑性的分类框架,这对于我们理解卢文弨这位清代学者的思想脉络和学术贡献至关重要。比如,对于卢文弨在浙学研究中涉及地方志、碑刻、诗文等不同门类的文献,编者都做了细致的甄别和考证,并在脚注中清晰地标注了底本的出处和版本差异,这种“存真求实”的治学精神贯穿全书,极大地提高了文献的可信度。对于那些模糊不清的古籍原文,编者的注释也保持了恰到好处的克制,没有过度解读或妄加揣测,而是提供了必要的校勘信息,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原始文本的面貌。这种尊重史料原貌的做法,是严肃学术研究的基石,也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选本范畴,真正成为了一个可供深度挖掘的“文献集成”。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献整理工作,变得清晰而富有条理。

评分

阅读体验上,不得不提其版式设计上的现代适应性。尽管内容是清代的文献,但编者在处理古籍的直排习惯与现代读者的横排阅读习惯之间,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主要文本依然保持了尊重原文的排版方式,但关键的引文和注释部分,则采用了清晰易读的字体和适中的行距,这无疑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特别是那些篇幅较长的骈文或诗歌部分,通过灵活的断行和分段处理,使得长篇的阅读节奏感更强,不容易产生疲劳。此外,书中的索引系统做得非常详尽,我尝试查找了几个特定的地名和人名,发现检索效率极高,这对于需要频繁引用或核对特定信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可以说,这套书在“如何让古老的文献变得更容易被现代人阅读和使用”这个问题上,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肃性,又兼顾了普及的便利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纹理的米白色纸张,触感温润而不失雅致,与书名“卢文弨全集”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尤其是字体排版上,主标题采用了较为古典的宋体,笔画沉稳有力,而副标题“浙江文献集成”则巧妙地融入了一丝清新的现代气息,这显示出编纂者和出版社在视觉呈现上的深思熟虑。内页纸张的厚度和韧性也无可挑剔,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丝毫没有廉价的油墨味或粗糙感,这对于一部需要细细品读的古籍整理本来说至关重要。合上书时,那种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像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量感,让人对手中的这部作品充满了敬意。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书脊的处理,既能牢固装订,又保证了翻开时的平整度,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对照原文进行研究,也不必担心书页卷曲或合拢。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套学术资料的汇编,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当代出版业对经典文献应有的尊重与匠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