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天道若龙:“异”解《道德经》 | 作者 | 夏仲霖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46813233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书稿以自诩为“异人”的真意为矢,挽满一发。通“异”径,步步出新;开“异”锁,章章见奇。全书采取以写“以道释道”为主渠道,以其他“异”字与道的某个侧面之关系为桥梁,为读者展开了一片“异”解经书的蓝海。 |
| 作者简介 | |
| 夏仲霖,哈尔滨人,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作品多篇。 |
| 目录 | |
| 走近(代序)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完这本书的中间部分,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尤其是在谈及“不争”的智慧时。我工作这些年,深知职场上的内卷和竞争有多么消耗心力。以前我对老子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理解,停留在一种消极避世的层面,觉得这是一种示弱的表现。但这位作者的解读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他将“不争”描绘成一种更高维度的战略部署,一种对时机的精准把握,一种“以柔克刚”的强大力量。这种理解非常贴合当下社会的复杂性。他没有停留在哲学思辨上,而是将这些思想和实际生活中的权衡利弊、人际关系处理结合起来,分析得丝丝入扣。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对比自己过去的一些处理方式,发现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心有不甘、过于计较眼前的得失,反而错失了长远的机会。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而是一套可以用来审视和调整自己行为模式的“底层逻辑框架”。读完这一部分,感觉心境豁然开朗,看问题也更透彻了,不再被琐碎的利益纠葛所困扰。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天道若龙》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心力,甚至需要反复咀嚼。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能完全掌握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面映照心灵的镜子,每次重读,都会根据你当前的人生阶段和心境,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和领悟。我不是一个轻易推荐书籍的人,尤其对于这种带有深刻思辨性的作品。但如果有人像我一样,对传统哲学感到好奇,又厌倦了那些肤浅的概括,渴望在浩瀚的思辨中找到一丝真切的启发,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试。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的智慧与现代人的困惑,让古老的经典焕发出新的、充满生命力的光彩。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多了解了一个版本的《道德经》,更像是完成了一次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深度探访。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以说独树一帜,甚至可以说是带着一种冷峻的美感。我必须承认,某些章节的语句组织方式,初读起来有些挑战性,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畅销书那样,力求用最直白的语言将复杂概念简化,反而保持了一种与原文相呼应的凝练和跳跃性。这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或许会是个门槛。但恰恰是这种风格,让我感觉作者是在尊重读者的智识能力,他相信读者愿意为理解深层含义而付出努力。我特别欣赏他对于“龙”这一意象的运用,它不再是简单的神话生物,而是被赋予了一种自然界中那种强大、变幻莫测却又遵循自身规律的“天道”象征。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原本就抽象的“道”具象化了,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在字里行间流动。这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在我接触的哲学解读类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性的感染力。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有古典韵味,但书名——“天道若龙”这个说法,一开始让我觉得可能有点玄乎,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道德经》本身就够让人琢磨了。我个人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对那种故作高深的解读总有点敬而远之。不过,既然买了,就得翻翻看。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泡了一壶茶,耐着性子读了起来。一开始的几章,确实需要集中注意力,作者似乎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像一位老者,慢慢地引导你进入他的思维世界。他不像我过去读过的那些版本,一上来就用现代的语言硬套老庄的思想,而是保留了那种古朴的韵味,同时又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看似不相关,但细想之下又暗合的例子。比如,他对“道”的阐释,并不是简单地定义,而是通过一种流动的、动态的视角去描摹,仿佛你真的能看到那个“无形而有常”的本源在宇宙中运行。这种铺陈,初看可能有点慢热,但一旦跟上作者的节奏,就会发现里面的逻辑链条其实非常扎实,引人入胜,让我对原本感觉很遥远的哲学概念有了一种更具体、更生动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变化”与“永恒”关系的视角。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一切都在快速迭代,人们对“变化”的恐惧和追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者在书中对“动与静”、“有与无”的辩证分析,提供了一种稳定的锚点。他论证了真正的强大,恰恰在于对变化的接受和顺应,而不是试图去抗拒或强行控制。我记得有一段关于“水”的描述,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上善若水”的动态哲学。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日常所追求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是否真的是“道”的体现。这本书引导我从“我要做什么”的功利视角,转向“我应该如何存在”的本真视角。这是一种从“术”的层面回归到“道”的层面的升华,对于一个在现代社会中努力寻找意义的人来说,这份指引是极其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