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平著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簡明教程》是一本 以曆史發展脈絡為綫索,以史料為依據,實錄性地反 映我國音樂曆史發展的音樂通史教材。
本教材由中國的固有音樂積澱時期、多元音樂融 閤時期與民族文化綻放時期三大部分構成,共七章。
筆者試圖通過音樂史實錄的形式,從音樂發展脈絡著 手,貼近曆史事實,真實地再現我國音樂曆史發展的 進程。
**階段 固有音樂積澱時期
第一章 遠古夏商時期的音樂(史前—公元前1046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音樂的起源
第三節 遠古夏商時期的樂舞
第四節 遠古時期的樂器
第五節 宮廷樂師與音樂傢
思考練習題
第二章 周秦時期的音樂(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06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宮廷音樂
第三節 樂器及樂律的發展
第四節 音樂思想及音樂理論
思考練習題
第二階段 多元音樂融閤時期
第三章 兩漢三國時期的音樂(公元前206年—公元265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音樂機構——漢樂府
第三節 音樂的體裁
第四節 樂器與樂律理論
思考練習題
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265年—589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民間音樂
第三節 西域音樂的東流
第四節 古琴音樂
第五節 樂律學的發展
思考練習題
第五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音樂(581年—960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山歌、小麯與詩樂
第三節 宮廷音樂
第四節 音樂機構
第五節 樂麯與樂器
第六節 記譜體係與樂律學的發展
第七節 音樂傢
第八節 外來的音樂傢與對外交流
思考練習題
第三階段 民族文化綻放時期
第六章 宋元時期的音樂(960年—1368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麯子及詞樂的發展
第三節 說唱音樂
第四節 歌舞大麯的演進與戲麯、雜劇音樂的發展
第五節 器樂
第六節 音樂理論的發展
思考練習題
第七章 明清時期的音樂(1368年—1911年)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民間小麯
作為一名業餘的民族樂器愛好者,我對音樂史的關注點通常集中在樂器和演奏技巧的發展綫上。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處理可以說是細緻入微,又巧妙地避免瞭陷入技術細節的泥潭。它清晰地勾勒齣瞭古琴、琵琶乃至篳篥等關鍵樂器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角色轉變和構造演變,讓人對樂器“活的生命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介紹唐代燕樂的閤奏體係時,作者對不同聲部配置的分析,既有理論的嚴謹性,又不失對聽覺感受的描述,這種平衡把握得恰到好處。更難得的是,書中對一些失傳的樂律和記譜法的討論,雖然是基於有限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考據,但其推測過程邏輯嚴密,展示瞭紮實的學術功底,讓人在感到知識的浩瀚之餘,也對古代工匠和樂師的智慧油然而生敬意。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開闊的國際視野,這在傳統的中國音樂史著作中並不多見。作者在論述隋唐時期音樂的兼容並蓄時,並沒有將焦點僅僅停留在本土的發展上,而是非常精妙地穿插瞭中外文化交流的元素。例如,對於西域傳入的麯調、樂器對唐代宮廷音樂的改造,乃至於其對周邊國傢(如日本、朝鮮半島)音樂體係産生的深遠影響,都有著令人信服的論述。這種將中國古代音樂置於更廣闊的東亞文化圈和世界音樂交流史背景下來審視的態度,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中國音樂”這一概念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一個活躍的、不斷與外部世界進行互動和融閤的動態係統。這種宏大的曆史觀,讓閱讀體驗上升到瞭一個更高的層次,使人不僅學習瞭曆史事實,更領悟瞭一種文化交流的普遍規律。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簡明教程”這類定名的書籍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生怕它隻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然而,這本書成功地顛覆瞭我的預期。它在“簡明”與“詳實”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在涉及如隋唐九部樂、宋代大麯等復雜音樂製度時,作者沒有采用堆砌資料的方式,而是提煉齣核心的結構特徵和功能差異,輔以清晰的圖錶(盡管這裏隻是文字描述,但其結構清晰可見),使得復雜的體係能夠被迅速建立起大緻的框架。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古代音樂理論術語,書中總能提供當下易於理解的注腳或類比,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流暢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像是一位高明的嚮導,在你初入這座曆史迷宮時,為你指明瞭最主要的主乾道,讓你能夠高效地建立起知識體係,而非被旁枝末節所睏擾。
評分這本關於中國古代音樂史的入門讀物,確實在很多方麵給瞭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的那種宏大敘事能力,它不像某些教科書那樣枯燥地羅列年代和人名,而是將音樂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緊密地結閤起來。比如,它對先秦時期禮樂製度的論述,就非常生動地展現瞭音樂在維護宗法秩序中的核心地位,讓人能真切地感受到“禮”與“樂”是如何相互滲透、共同構建起早期文明的骨架。書中對不同曆史階段音樂風格的流變,例如從漢代的雅樂到魏晉玄學的清淡空靈,再到唐代燕樂的雍容華貴,那種過渡和因果關係的闡釋,邏輯清晰,論證有力,讀起來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作者似乎深諳如何用最凝練的語言勾勒齣最復雜的圖景,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讓人在享受知識吸收過程的同時,也對中國音樂的深厚底蘊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評分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來尋找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兼顧可讀性的中國古代音樂史資料,直到接觸到這本書,纔算找到瞭理想的伴侶。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是,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樂器形製和記譜法的介紹上,而是大膽地將目光投嚮瞭音樂背後的“人”和“情”。書中對於某些著名樂麯或音樂傢的側麵描寫,雖然篇幅不長,但往往能捕捉到那個時代特有的精神氣質。例如,對宋代文人音樂的探討,不再是簡單的將詞牌與麯調對應,而是深入剖析瞭市民階層興起、理學思潮的影響下,音樂如何從宮廷的莊重走嚮士人的內省與閑適。這種由“物”及“人”,再由“人”及“境”的敘事路徑,使得原本冰冷的曆史材料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曆史的張力。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想象當時的演奏場景,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其他同類書籍難以比擬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