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盧文弨全集 浙江文獻集成
定價:1980元
作者:(清)盧文弨編者:陳東輝
齣版社:浙江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30816972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盧文弨(1717—1796)乃清代乾嘉時期的學者,學識博洽,著述宏富。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陳東輝主編的《盧文弨全集》,是作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要組成部分的《浙江文獻集成》之一種,列入“2011—2020年國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並成功入選“2015年度國傢古籍整理齣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已由浙江大學齣版社於2017年刊行。《盧文弨全集》是對現存盧文弨著述所進行的全麵而係統的整理,共計16冊,近412萬字,包括《群書拾補初編》《群書拾補補遺》《儀禮注疏詳校》《經典釋文考證》《廣雅(釋天以下)注》《重校方言》《鍾山劄記》《龍城劄記》《讀史劄記》《抱經堂文集》《抱經堂詩鈔》《常郡八邑藝文誌》等,其中大部分是整理校點。另有校點者通過多方努力,搜集整理而成的近十萬字的《抱經堂集外佚詩文》。同時,校點者還將與盧文弨有關的墓誌、傳記、書信、詩歌、序跋、提要等,以及陳修亮編著的《盧文弨鈔校題跋本目錄》,彭喜雙、陳東輝編著的《盧文弨研究文獻目錄》,柳詒徵編著的《盧抱經先生年譜》,張波、趙玉敏編著的三十多萬字的《清盧抱經文弨先生年譜》,作為《盧文弨全集》之附錄,希望能給相關研究者帶來“一編在手,如指諸掌”之便利。此外,校點者還從全國各地圖書館選取瞭32幅較為珍貴的相關書影,作為《盧文弨全集》捲首之彩色插圖。
內容提要
目錄
冊羣書拾補初編(一)
第二冊羣書拾補初編(二)
第三冊羣書拾補初編(三)
第四冊儀禮注疏詳校
第五冊經典釋文考證
第六冊廣雅《釋天以下》注
第七冊重校方言《附校正補遺》錘山劄記龍城劄記讀史劄記(塒論學割說十則)
第八冊抱經堂文集(一)
第九冊抱經堂文集(二)
第十冊抱經堂詩鈔抱經堂集外佚詩文
第十一冊常郡八邑藝文誌(一)
第十二冊常郡八邑藝文誌(二)
第十三冊常郡八邑藝文誌(三)
第十四冊常郡八邑藝文誌(四)
第十五冊附綠上編
第十六冊附綠下編
作者介紹
《盧文弨全集》主編陳東輝簡介
陳東輝,祖籍浙江紹興,1966年11月生於杭州。1998年6月獲得原杭州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浙江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學專業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古文獻學、清代(兼及民國)學術史、中國語言學史、中日(兼及中韓)文化交流史。在清代學術史領域,以阮元、盧文弨研究為重點。目前為研究生和本科生講授“古典文獻學”“目錄學”“漢語史史料學”“中國編輯齣版史”等課程。已先後齣版《阮元與小學》《古典文獻學論考》《古漢語與古文獻論叢》《中日典籍與文化交流史研究》《漢語史史料學》《清代學術與文化新論》《東亞文獻與語言交流叢考》等專著,整理校點《儀禮注疏詳校(外三種)》等古籍,主編《曆代文獻學要籍研究論著目錄》《古籍保護專傢研究文獻目錄》《清代學者研究論著目錄》初編和續編、《民國學者研究論著目錄》初編和續編等工具書以及《抱經堂叢書(外七種)》《文瀾閣四庫全書提要匯編》等大型古籍影印叢書,參編《晚清四部叢刊》《稀見清代四部輯刊》等特大型叢書,在外發錶論文兩百餘篇。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選用的那種略帶紋理的米白色紙張,觸感溫潤而不失雅緻,與書名“盧文弨全集”所蘊含的曆史厚重感達到瞭完美的平衡。尤其是字體排版上,主標題采用瞭較為古典的宋體,筆畫沉穩有力,而副標題“浙江文獻集成”則巧妙地融入瞭一絲清新的現代氣息,這顯示齣編纂者和齣版社在視覺呈現上的深思熟慮。內頁紙張的厚度和韌性也無可挑剔,即便是長時間翻閱,也絲毫沒有廉價的油墨味或粗糙感,這對於一部需要細細品讀的古籍整理本來說至關重要。閤上書時,那種沉甸甸的分量,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像是一種文化傳承的重量感,讓人對手中的這部作品充滿瞭敬意。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的考究,比如書脊的處理,既能牢固裝訂,又保證瞭翻開時的平整度,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舒適,即便是對照原文進行研究,也不必擔心書頁捲麯或閤攏。整體來看,這不僅僅是一套學術資料的匯編,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體現瞭當代齣版業對經典文獻應有的尊重與匠心。
評分閱讀體驗上,不得不提其版式設計上的現代適應性。盡管內容是清代的文獻,但編者在處理古籍的直排習慣與現代讀者的橫排閱讀習慣之間,找到瞭一種巧妙的平衡。主要文本依然保持瞭尊重原文的排版方式,但關鍵的引文和注釋部分,則采用瞭清晰易讀的字體和適中的行距,這無疑大大降低瞭閱讀的門檻。特彆是那些篇幅較長的駢文或詩歌部分,通過靈活的斷行和分段處理,使得長篇的閱讀節奏感更強,不容易産生疲勞。此外,書中的索引係統做得非常詳盡,我嘗試查找瞭幾個特定的地名和人名,發現檢索效率極高,這對於需要頻繁引用或核對特定信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可以說,這套書在“如何讓古老的文獻變得更容易被現代人閱讀和使用”這個問題上,提供瞭一個非常成功的範例,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肅性,又兼顧瞭普及的便利性。
評分這部“集成”帶給我的最深切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觀察“浙江學派”內部生態的獨特窗口。盧文弨並非孤立的個體,他的學術活動和地方關懷是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緊密聯係的。通過閱讀他批閱或參與整理的地方誌(雖然我們不能直接看到誌書本身,但能從他的批注中推斷齣其關注點),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對地方經濟、水利建設乃至民俗記錄的重視程度,這與當時浙東地區特殊的地理和人文背景是息息相關的。這些文獻的匯編,不僅僅是記錄瞭一個人的思想,更像是一次對特定地域在特定曆史時期精神麵貌和文化取嚮的考古挖掘。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一位遙遠的先賢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地方責任的承擔與實踐。這部書的價值,將遠遠超越其作為盧文弨個人作品集的範疇,成為研究清代中後期區域社會史和思想史的不可或缺的基石文獻。
評分作為一名對明清江南文人群體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研究者,我發現這部《盧文弨全集》在史料的廣度上展現瞭驚人的魄力。它似乎囊括瞭盧文弨一生所接觸、所批注、甚至僅僅是與之相關的所有紙質痕跡。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盧氏與當時其他重要學者的書信往來部分,這些信劄往往是瞭解一位學者真實思想波動和人際網絡的最直接窗口。從這些信件中,我們可以窺見他如何參與到地方文化的構建、如何評價同儕的學說,甚至是如何處理一些日常的文教事務,這些細節極大地豐滿瞭盧文弨作為一個鮮活的“人”的形象,而不僅僅是教科書上的一個名字。這種全景式的展現,使得原本分散在各地檔案和私傢收藏中的珍貴資料得以集中呈現,極大地便利瞭我們這些非專業研究者進行初步的梳理與比較研究。不得不說,浙江大學齣版社在推動地方文獻的搶救與匯編方麵,承擔瞭非常重要的文化使命。
評分初翻閱此書捲首的導讀部分,便能感受到陳東輝先生在整理盧文弨遺稿時所付齣的巨大心血和嚴謹態度。他並未簡單地將所有文獻堆砌,而是建立瞭一套清晰的、富有邏輯性的分類框架,這對於我們理解盧文弨這位清代學者的思想脈絡和學術貢獻至關重要。比如,對於盧文弨在浙學研究中涉及地方誌、碑刻、詩文等不同門類的文獻,編者都做瞭細緻的甄彆和考證,並在腳注中清晰地標注瞭底本的齣處和版本差異,這種“存真求實”的治學精神貫穿全書,極大地提高瞭文獻的可信度。對於那些模糊不清的古籍原文,編者的注釋也保持瞭恰到好處的剋製,沒有過度解讀或妄加揣測,而是提供瞭必要的校勘信息,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原始文本的麵貌。這種尊重史料原貌的做法,是嚴肅學術研究的基石,也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選本範疇,真正成為瞭一個可供深度挖掘的“文獻集成”。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獻整理工作,變得清晰而富有條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