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佩成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定价:70.00元
作者:杜仲棋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109235151
字数:
页码:3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佩成长期从事农业水土工程、地下水渗流、国土整治、水资源与环境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至今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11项,著书15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培养博、硕士生近百人。
《李佩成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为其传记。
目录
总序
序言
章 童年,良好的教育
接受耕读家教的童年
无价的赠品
“水神”之梦
考入乾县中学,担任校团分总支副书记,为上大学学水利做准备
周陵中学高中毕业
第二章 青春,在大学中度过
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生活
喜遇名师,坚定了“水神”梦想
大学毕业四喜临门
第三章 留苏预备,深造锤炼基本功
1956年选拔留苏,但因血压偏高而落榜
再次赴苏受阻
第四章 莫斯科,梦想起飞的地方
既当学生又当友好使者
提出“割离井法”理论
博览群书,巧学技术
第五章 幸福婚姻,终身伴侣
恋爱结婚
两地分居,共渡难关
第六章 留学归来,“洋博士”走进黄土地
留苏归来,“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时刻不忘“水神”梦,思考治水之道
提出水资源的确切概念,充实治水方略
推动我国防旱抗旱及旱区研究
完装中国台大型水力积分仪
在家乡圆“水神”梦,研发黄土辐射井
第七章 在科学的春天里
发明轻型井
黄土台塬治理开发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组织编写我国本高等学校《地下水利用》统编教材
第八章 任职大学副校长六年,励志忠诚祖国教育事业.
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的创新与突破
自己要变为教育家
办出西北农大特色
第九章 赴日、美、苏三国考察访问萌生建立水文生态学思想理论
赴日考察,提出在中国建立节水型社会
赴美考察
赴苏高级访问,研究咸海萎缩问题
第十章 调入西安地质学院。创建跨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新模式
为圆“水神”梦,请辞行政任职
调离母校,难忘的8月29日
特殊担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主任
创办新的研究机构
跨学科培养人才模式得到重视
第十一章 心系西安水事,破解西安水荒,推动重现八水绕长安盛景工程
破解西安水荒,当选西安市劳模
首推陕西省内“南水北调”——“引乾济石”
潜心研究“重现‘八水绕长安’盛景工程”
第十二章 主持中国西北再造山川秀美巨系统科研项目
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勇挑重担
撰写项目建议书
深入西北广大地区考察,足迹遍及百万平方千米
主编出版《中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再造山川秀美》和画册《再造山川秀美新西北》
力推建设生态农业,创立“三态平衡”理念
关于制约再造山川秀美大西北的瓶颈——水资源问题的思考
“地要山清水秀,人要和谐富裕”文化理念的提出
中国西北山川秀美科技项目接受国家验收
美好的回忆,深刻的启示
第十三章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实现“113553”计划拼搏奋进
喜讯传来,大任披肩
解读“113553”十年规划
第十四章 值得称道的教风与文采
在科学实践中培养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学风
为建设祖国而培养自己
观烧假有感
第十五章 李佩成院士的哲学情结
从陕西省《决策咨询动态》第23期说起
辩证法——科学家的基本思维方法
科学家的基本功:辩证唯物思维
让哲学成为人的精神素养
科学家的思想要传授后人并非易事
第十六章 亲友、学生心中的李佩成
外甥心中的李佩成
女儿心中的李佩成
学生心中的李佩成
附录
附录1 李佩成院士年表
附录2 李佩成院士专著及论文目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李佩成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农历1934年腊月二十六日(公历1935年1月30日),李佩成出生在陕西省乾县一个以耕读为训的家庭。
说起乾县可能有人不知,提起乾县境内的乾陵则无人不晓,乾陵是中国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合葬墓,以梁山主峰为陵,颇为壮观。尤其是主峰两侧的,酷似母亲的乳房,引起人们的畅想,有人便把乾陵称为山,当地人们十分喜爱和尊敬武则天,而将乾陵爱称为“姑(gua瓜)婆陵”。民间传说挺拔清秀的乾陵显露,肯定是晴好天气,下田出门平安无事。“乾陵戴帽,长工睡觉”是说云雾像帽子一样,遮盖了乾陵,天将下雨,不能下田,做长工的可以休息了。
李佩成的家在县城内的北部太平巷,正对着乾陵,加之那时县城北部仍为田野无甚遮挡,朝北望去,远山近野,古往今来。李佩成的童年就是在这种挖乾陵前的野菜,躲乾陵山涧的野狼,观乾陵的山色,判断天气阴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环境中度过的,这也是他日后喜爱和研究大自然的原因所在。
李佩成受“耕读”家教熏陶,所以小时候他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他常常提上粪筐捡拾马车路上的粪便,拾回家或晒干当燃料,或堆积作肥料,他还叫卖过桃杏。据父辈说这可以锻炼孩子不怕脏累,热爱劳动的习惯。
读书学习更是家教的组成部分,有时还被大人反锁了门关起来背书,渐渐地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后来发展到了对学习如饥似渴的程度。
李佩成不满六岁便上小学,三年级还越级一年。
九十二岁的姐姐在回忆弟弟佩成当年上学的情景时,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候佩成念书,早晨天不亮就去上学。一手提个玻璃菜油灯,一手提只小木凳,一边走一边背书。常常走到学校校门还未开,他就靠着校门背课文。从学校回来作业不写完不吃饭,晚上作业不做完不睡觉,他说睡早了学不到知识。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他从不缺课……”
李佩成的二哥李修成上大学前便在西安参加了地下党,后就读于抗日战争期间的兰州大学,继续从事地下党的工作。李佩成的嫂子也是地下党员,兄嫂们的这些经历对于李佩成院士后来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无价的赠品
1946年7月,越级一年,只读了五年小学的李佩成毕业了。
五年小学求学过程中,他年年都赢得了“学生”的美誉,每一学期考试,总排在年级的前三名。
五年小学生活,不仅使他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使他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忠诚、宽厚、勤学、爱祖国、爱科学……他的班主任张文选老师、范绍曾老师都很喜欢他。小学毕业前夕的两件事,让李佩成终生难忘。
一件事是班主任范绍曾老师给全班毕业生每人赠送了一支毛笔,笔杆上刻着“誓不当贪官污吏”七个字。这七个字让李佩成铭记在心,成为他一生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座右铭。
另一件事就是语文老师侯从远对他进行的爱国主义教导和民族气节的培养。
李佩成在敬业小学上学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抗战的英雄事迹,时时激励着神州大地上的每个公民,特别是血气方刚、富有民族气节的青年,他们高唱着“抗战”的歌曲,呼喊着“打倒日本侵略者,誓死捍卫中华民族”的口号,许多青年投笔从戎,惜别课堂,扛起钢枪上前线,为保卫祖国献出鲜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而李佩成和他的同学们虽然年龄尚小,但也经历了无数次防空袭、躲防空洞的警险与突袭侵扰,时时提心吊胆地生活着,受尽煎熬……
侯从远老师始终和同学们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时时关爱他的学生们。无论在痛斥日本侵略者的讲堂,还是在防空袭、躲防空洞的艰险困境中,学生的安全时刻牵挂在侯老师的心上。后来,侯老师把一个封存的木箱交给了李佩成要他保管,并对他说:“老师要去需要我战斗的地方了,我虽然离开了讲堂,但我的心和同学们永远会在一起,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共同战斗!”李佩成把这只木箱一直保管着,他虽然不知箱子里装的什么,但老师对他的信任使他十分感动。他将小木箱一直珍藏着,此后一直没有侯老师的任何消息。到了“”期间,箱子被打开,里边只是几件旧衣服和几本宣传抗日的书籍。李佩成终于明白,侯老师当年临别留言的真正含义:我去抗日前线打鬼子了,也许永远再也见不到你了,这只箱子就作为纪念留给你吧!
侯老师的拳拳爱国之心,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也激励了李佩成热爱祖国、为中华民族奋斗终生的意志。
……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堪称典范,它没有采用完全线性的时间叙事,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行业发展脉络,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李院士的每一项成就,是如何顺应并推动了中国农业科技的进步。作者在引用一手资料和访谈内容时,处理得非常得当,既保证了史实的准确性,又避免了材料的堆砌感,所有引用都自然地融入到行文之中,成为了支撑观点的有力基石。尤其在探讨他主持国家重点项目,与不同代际的学者和管理者进行合作与思想碰撞的那些章节,展现了卓越的团队领导力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读到此处,我甚至产生了一种想要投身于类似事业的冲动,因为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关于中国现代农业工程领域发展史的教科书,只不过是用最生动、最人性化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朝圣之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完美地契合了李院士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变化。当描绘到他为攻克某项关键技术难题,夜以继日、殚精竭虑的场景时,那种文字的张力几乎要将人拉扯进去,让人深刻体会到“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研精神并非一句空话。而当转入对他个人生活和家庭关系的描绘时,笔触又变得异常温和而富有同情心,展现了他作为普通人在光环之下的柔软和坚韧。这种公私兼备的立体塑造,使得李佩成院士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院士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奋斗者。这种写实与抒情相结合的叙事手法,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不仅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人在钦佩其成就的同时,也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传记的文字是极具张力的,它成功地将一个严谨的科学家的生平,转化为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其应有的庄重感的同时,又充满了现代的表达活力,没有老一辈传记中常见的刻板说教腔调。例如,在描述李院士面对质疑和非议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沉稳和智慧,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对比手法,将人物的内心挣扎与外在的坚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读来酣畅淋漓,极具感染力。它让我意识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形成,绝非天赋异禀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次艰难的自我超越和对真理不懈的追求所共同铸就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献给农业科技界人士的,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一个心怀理想的人,应当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与时代的召唤。
评分这部传记的文字功底实在是令人赞叹,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仿佛能让人透过纸面感受到李佩成院士的人生轨迹与精神世界。开篇便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探索与奉献的时代背景中。尤其在描述他早年在科研道路上面临的种种挑战与抉择时,那种细腻的情感描写,让人感同身受,仿佛我们也在那个历史的洪流中,见证了一位青年学者如何一步步坚定信念,走向成熟。书中的每一个转折,每一次突破,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时代意义和个人情怀,绝非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对一个杰出灵魂的深度剖析。特别是对他在农业工程领域所做出的那些奠基性工作的阐述,作者巧妙地避开了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将其融入到他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切关怀之中,读来引人入胜,让人在了解专业成就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这份事业背后所承载的重量与温度。
评分我对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感到由衷的敬佩。有些段落,仅仅是描述了李院士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或者某次会议上的一个眼神、一次不经意的交谈,但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注脚”,却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无比真实可感的知识分子群像。这种对“细微之处见精神”的执着,让整本书的质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绝非那种敷衍了事的官方赞颂文稿所能比拟。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口述历史”,充满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挖掘。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感悟,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背景下,重温老一辈科学家们那种沉下心来做学问、耐得住寂寞搞研究的定力,更显其价值非凡,让人深思何为真正的“匠人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