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曹禺年谱长编 | 作者 | 田本相,阿鹰 |
| 定价 | 350.00元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13160522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田本相、阿鹰编*的《曹禺年谱长编(上下)》 对曹禺一生的生活、创作和工作经历做出全面而详细 的记录,几乎将一切蛛丝马迹的资料都尽收其中,并 重视对曹禺生活转折点的展示,以此探寻曹禺重点剧 作的创作动因、题材来源、写作过程等,揭示他苦闷 心灵的原因和内涵,并从侧面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思 想的历程和悲剧命运。在资料收集方面,曹禺*作、 有关诗文、杂史方志、年谱传记、日记笔录、遗址旧 居、文物档案、期刊杂志等,均在搜索范围,同时注 重口述历史的调查,对曹禺及他的亲朋好友进行了多 次访谈,从中获得了*为珍贵的史料。 |
| 作者简介 | |
| 田本相,1932年5月生于天津,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南开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在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担任教授,1987年到2000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文化部研究系列高评委副主任、委员。曾任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华文戏剧节委员会主席。 主要戏剧学术研究成果: 戏剧专*方面:《曹禺剧作论》、《郭沫若史剧论》、《曹禺传》、《田汉评传》、《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中国当代戏剧论》、《二十世纪中国戏剧论辩》(上下卷)、《中国百年话剧史述》(上下册)、《田本相文集》(十二卷)等。主编的专*有:《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新时期戏剧述论》、《澳门戏剧史稿》、《中国话剧百年图史》(上下卷)、《中国话剧艺术通史》(三卷本)、《香港话剧史稿》、《中国话剧艺术史》(九卷本)、《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书系》(三十八卷)等。 |
| 目录 | |
| 上卷引子 1910年(清宣统二年)一岁 1911年(清宣统三年)二岁 1912年(民国元年)三岁 1913年(民国二年)四岁 1914年(民国三年)五岁 1915年(民国四年)六岁 1916年(民国五年)七岁 1917年(民国六年)八岁 1918年(民国七年)九岁 1919年(民国八年)十岁 1920年(民国九年)十一岁 1921年(民国十年)十二岁 1922年(民国十一年)十三岁 1923年(民国十二年)十四岁 1924年(民国十三年)十五岁 1925年(民国十四年)十六岁 1926年(民国十五年)十七岁 l927年(民国十六年)十八岁 1928年(民国十七年)十九岁 1929年(民国十八年)二十岁 1930年(民国十九年)二十一岁 1931年(民国二十年)二十二岁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二十三岁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二十四岁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二十五岁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二十六岁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二十七岁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二十八岁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二十九岁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三十岁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三十一岁 1941年(民国三十年)三十二岁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三十三岁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三十四岁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三十五岁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三十六岁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三十七岁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三十八岁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三十九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岁 1950年 四十一岁 1951年 四十二岁 1952年 四十三岁 1953年 四十四岁 1954年 四十五岁 1955年 四十六岁 1956年 四十七岁 1957年 四十八岁 1958年 四十九岁 1959年 五十岁 1960年 五十一岁 1961年 五十二岁 1962年 五十三岁 1963年 五十四岁 1964年 五十五岁下卷 1965年 五十六岁 1966年 五十七岁 1967年 五十八岁 1968年 五十九岁 1969年 六十岁 1970年 六十一岁 1971年 六十二岁 1972年 六十三岁 1973年 六十四岁 1974年 六十五岁 1975年 六十六岁 1976年 六十七岁 1977年 六十八岁 1978年 六十九岁 1979年 七十岁 1980年 七十一岁 1981年 七十二岁 1982年 七十三岁 1983年 七十四岁 1984年 七十五岁 1985年 七十六岁 1986年 七十七岁 1987年 七十八岁 1988年 七十九岁 1989年 八十岁 1990年 八十一岁 1991年 八十二岁 1992年 八十三岁 1993年 八十四岁 1994年 八十五岁 1995年 八十六岁 1996年 八十七岁 附录 曹禺同志生平 引用资料 人名索引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索引和参考资料部分,简直是为学术研究者准备的宝藏。我随机抽取了几个年代进行检索,发现凡是提及的关键人物、引用过的文献、甚至是一些不那么显眼的背景事件,都能在书末找到详尽的标注和出处说明。这种对“源头”的尊重和追溯,极大地提升了这部作品的可用性和权威性。对于需要进行二次研究或者撰写相关论文的人来说,这本厚厚的参考系统无疑省去了大量繁琐的查证工作。它不仅仅是提供结论,更是提供了一条清晰可循的研究路径,像是一张详尽的地图,指引着读者通往更深层次的知识殿堂。这种对文献的梳理和整合能力,是衡量一部严肃学术著作价值的重要标尺,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出色。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部作品在处理那些模糊地带或争议性话题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性。历史记录往往受限于当时的视角,很多事情的真相可能永远无法被百分之百还原。但这本书的作者们似乎深谙此道,他们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非”,而是将所有可获取的证据和不同派别的观点都清晰地罗列出来,让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存疑”的态度,恰恰体现了高标准的学术伦理——承认研究的局限性,并邀请读者共同参与到对历史的建构过程中来。我喜欢这种不预设立场的叙述方式,它避免了主观色彩对历史真相的过度扭曲,使得整部作品在宏大的叙事下,依然保持着一种可信赖的客观性和透明度,这对于严肃的阅读者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我花费了不少时间来梳理和消化这本书的某些侧面信息,它似乎极其注重时间线的梳理,那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细致,令人印象深刻。每一次重要事件的记录,都像是被放在显微镜下反复观察,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次要人物的动态都被纳入考量,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且精密的叙事网络。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团队显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核对和交叉验证那些零散的史料,很多我原以为是定论的观点,在这本书里都找到了更细致的佐证或者被提出了新的审视角度。这种严谨的学风,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传记或年谱,更像是一部微观的历史研究报告,它要求读者也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才能跟上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脉络。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特定历史阶段的人来说,这种深度的挖掘是极其宝贵的资源。
评分从阅读的节奏感上来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颇为独特,它不像小说那样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推进,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克制的笔调,记录着历史的演变。然而,正是这种克制,反而让那些关键性的转折点更具冲击力。当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被呈现出来时,那种历史的重量感会自然而然地压过来,让人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在阅读完某一部分后停下来,去思考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涵,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赶进度。这种需要“慢下来”的阅读体验,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提供即时的娱乐,而是要求读者投入时间进行真正的思考和回味,是一种对心智的磨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与字体排版,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一摸就皱的纸张,而是带着微微哑光的质感,拿在手上很有分量,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让人对内文的编纂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更别提它那种严谨的开本,很适合长时间的阅读和翻阅,不会因为篇幅过长而让人感到负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实体书的这种精心制作,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也体现了出版方在选材和制作上的用心良苦。每次从书架上取下它,都能感受到那份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这种外在的呈现,无疑为阅读体验奠定了极佳的基调,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这部作品产生了初步的亲近感和尊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