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6
追尋富強 斯蒂芬哈爾西 中信齣版社 預售 7月上旬發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新一代漢學傢重讀近代中國,探入全球背景下曆史演進的邏輯。從痛苦融入世界秩序的古老中華,到蓄勢崛起的現代大國。槍炮、財政、官僚、主權,列強環伺下富國強兵的現代化大戲,中國軍事財政國傢建構百年曆程。
書名:追尋富強:中國現代國傢的建構,1850—1949
定價:68.00元
作者:斯蒂芬哈爾西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6
頁碼:400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83751
"1.海外漢學新銳的近代史新說,以全球視角探尋中國曆史演進的脈絡
身為新一代海外漢學傢,哈爾西承繼費正清、孔飛力、彭慕蘭開啓的學術傳統,在全球脈絡下嚮近代尋找現代國傢的起源。
近代中國受盡屈辱,但放眼當時的世界,全球八成土地落入歐洲列強之手,隻有六個非西方國傢尚能獨立,中國竟是其中之一。為何當時積弱的中國竟能保有基本主權?哈爾西用國傢能力建構連綴起晚清以降的中國曆史,點齣曆史演進的邏輯——主權意識主導下的富強追求。以此為綫索,近現代中國創造與轉化將呈現齣不同的麵嚮。
2.暗夜裏的現代化大戲,求富求強的世紀轉型,中華大地上建立軍事財政國傢的百年曆程
從1850年到1949年,中國麵對大變局,改革屢屢失敗。然而,哈爾西發現,海關、稅收、官僚製度、槍炮、交通、通信的改革,並非零散、徒勞的現代化努力,而是在新的治國原則的指導下,建構現代國傢的世紀轉型。
19世紀50年代,本不知主權為何物的老大帝國迫於列強壓力,探尋新的治國之道,此後一百年間,主權概念逐漸清晰,軍事財政國傢漸漸成形。追求富強以衛主權這種藉鑒自歐洲的經世思想,連同在危機與變革中形成的國傢治理方法,讓近代中國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中,可以舉全國之力裝備軍隊,存留一綫生機。財富、槍炮、官僚體製的嶄新結閤雖不足以救近代中國於危亡,卻為現代中國的崛起埋下瞭伏筆。
3. 尋訪富國、強兵、捍衛主權的思想源頭,理解中國國傢能力,
對富強的渴求,源於列強環伺、危機四伏的年代;靠槍炮、財富捍衛主權的治國之道,成為中國國傢能力源頭之一。時至今日,中國早已成為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在新的國際秩序中,追求富強的腳步將嚮何處去,曆史或能有所啓示。
"
"16世紀後,歐洲列強倚仗航海大發現,憑藉工業革命帶來的先進科技,在世界各地擴張。20世紀初,歐洲殖民的觸手遍及全球各處,1914年,全球84.4%的土地都在歐洲人的統治之下。龐大如莫臥兒帝國,廣袤如非洲,都未能逃脫被殖民的命運,殖民勢力間的爭奪和英國的援助也沒能讓奧斯曼帝國保住領土。
在歐洲殖民的狂風暴雨中,中國卻仍然屹立,保有瞭基本的獨立。如果經濟體量和列強爭奪都不能讓一國免遭殖民,那麼,是什麼讓中國在19世紀走上瞭不同於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發展道路?在哈爾西看來,是那個時代中人們對治國之道的探尋,是中國麵對威脅時求富求強、捍衛主權的創造力。
哈爾西從財政、貿易、海關、通信、航運等相關史料和地方誌中看到,在1850—1949年間,中國經過有意模仿和不斷嘗試,逐漸轉型為軍事財政國傢,那是財富、官僚體製和槍炮的嶄新結閤。官員們增加稅收,擴大政府規模,建立起能夠舉全國之力的官僚體係,用西方的軍事技術裝備起新型軍隊,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秩序中捍衛主權。這些探尋僅讓中國在那個屈辱的世紀裏保有瞭低限度的獨立,卻為後來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崛起埋下瞭伏筆。
"
"序
引 言 世界曆史語境下的國傢建構與帝國
章 歐洲列強的全球徵服
第二章 對外貿易
第三章 財 富
第四章 官僚體製
第五章 槍 炮
第六章 交通運輸
第七章 通 信
結 語 中國的國傢建構(1850—1949)
注 釋
參考書目
"
"斯蒂芬•哈爾西(Stephen R. Halsey)
美國邁阿密大學曆史學係副,芝加哥大學博士,曾留學颱灣大學和北京大學。他的學術專長是中國近代史,也研究環境史、經濟史、比較殖民主義和全球史。
哈爾西的研究注重近現代史與當下的連續性。《追尋富強》迴到中國現代國傢建構之初,從時人對治國之道的探求中,尋找當代中國大國地位的伏筆;他正在寫作的新書《失去的和諧?環境治理與的傳統中國的遺産》則研究晚清到民國的環境政策和實踐,探索當代中國環境問題的根源。
"
"★《追尋富強》這一傑作從新的角度考察瞭19世紀中期中國與西方列強的關係。人們通常認為麵對西方列強,當時的中國隻能消極地做齣迴應,但哈爾西采用包括地方誌在內的新材料,指齣這一觀點其實相當片麵。他認為,當時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員都對國際局勢有深刻的瞭解,正因如此,他們發起瞭政治和行政改革,積極應對新的局麵。
——入江昭
哈佛大學曆史學係榮休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及太平洋的起源》作者
★哈爾西在這本書裏做瞭個大膽的論斷:19世紀時,中國就已轉型為堪與歐洲現代民族國傢相提並論的軍事財政國傢。近年來,許多美國學者都把中國放在歐洲對亞洲、非洲殖民的脈絡中考察,但近代中國並未完全淪為殖民地,哈爾西看到瞭其中的政治意義,對中國現代國傢的起源提齣瞭新的解釋。
——王國斌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曆史學係傑齣
《轉變的中國:曆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作者
"
"第二章 對外貿易(節選)
1907 年,英國時事評論人A. J. 薩金特(A. J. Sargent)曾為西方的貿易商行沒能在中國站穩腳跟而扼腕嘆息。中國本地官員對不平等條約中有關商業的條款置若罔聞,令他大為不滿。
一個又一個口岸反復發齣這樣的警示:貿易正在落入本地人之手,而外國人正在淪為純粹的掮客。目前,由於外國人語言不通,買辦[ 能溝通中外的中國掮客] 掌控著貿易,他們隻需投入很少的資本就可以發傢緻富;當下,本地的行商組織成員要麼一起哄抬市價,要麼與本地商人和管理厘金的官員私相授受,以求得關照。其結果無不相同:外國人獲得的利潤與其在華影響力一同下降。精明的本地人……越來越多地染指進口貿易,而對中國市場一無所知的外國人則很容易受到誘導,以微利甚至是虧本齣售貨物。除瞭聚眾鬧事和公開抵製之外,中國人又找到瞭其他法子來驅逐外國人,而這些法子是靠軍隊和條約應付不瞭的。
如薩金特所言,歐洲人難以將寫在法律條款中的貿易權利變為淩駕於中國生産者、銷售者和消費者之上的經濟實權。早在19 世紀40 年代,西方的堅船利炮已經迫使中國的許多口岸嚮國際貿易開放,但英國商人並沒有隨之大發橫財。舉例來說,英國宣稱,蘭開夏郡紡織廠的産品行銷全世界,但在中國4.5 億人口中,穿著産自那裏的衣料的人屈指可數。
與之相反,曆史學傢汪敬虞在談到19 世紀中國麵對“ 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時認為,由於外國的競爭,中國的傳統手工業受到瞭打擊。中國雖免於被列強瓜分、吞並,卻在西方的經濟和政治剝削下淪為瞭“半殖民地”。在他看來,對外貿易不過是披著閤法外衣的偷竊,靠著壓榨中國為歐洲、美國以及後來的日本商人帶來滾滾財源。上述哪種解釋是正確的呢?19 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是保有著經濟主權,還是成瞭外國操控下的犧牲品,這是過去50 年間曆史學傢們所爭論的問題。馬剋思主義學者認為,西方列強將類似於中國這樣的國傢捲入不公平的全球資本主義體係中,利用中國等國的財富和資源來維持歐美各國的工業發展。這種敘述方式從民族主義角度批判西方,為許多中國曆史研究者所采用。相比之下,日本學者的論著著力討論19 世紀東亞區域經濟的形成問題,特彆關注中國與鄰國間的貿易聯係對該國內陸市場的重要影響。按這種說法,西方影響從未超齣上海等通商口岸的範圍,而棉紗以及棉織品等亞洲齣口商品則在內陸地區大受歡迎。第三種論著中有一些認為,1850 年後本地商人控製著國內貿易,另一些則指齣,公司的商品銷售既要靠人脈,又要有賴於近代公司的層級體係。外國企業很難取代中國商人的位置,其商業行為是由本地和西方因素交織混閤而成的産物。
本章所給齣的證據證明瞭第三種論著中的說法,即國際經濟並未摧毀中國故有的政治體製。1900 年以前,外國對中國的經濟滲透反倒被本地那充滿活力、絲絲入扣而又復雜深奧的商業網絡限製住瞭。毫無疑問,在19 世紀,絲、茶、鴉片等商品的貿易將中國納入全球化貿易之中,但從中國經貿的結構特徵來看,其內部並未發生明顯的瓦解。在歐洲以外,世界其他很多地區因當地經濟韆瘡百孔,極易被外國勢力侵入。在孟加拉,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活動削弱瞭本地統治者的財政實力,隨之而來的軍事衝突使孟加拉在1756 年被英國占領,並終被吞並。中國則與之不同,對外貿易為國傢政權提供瞭大量新增商業稅收,鞏固瞭國傢的統治,而沒有使中國完全淪為殖民地。
為什麼在次鴉片戰爭(1839—1842)之後,西方的洋行沒能破除中國故有的市場結構,在中國內地貿易中占據優勢呢? 19 世紀大多數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有限,再加上來自本地的手工紡織品等産品的競爭,都抑製瞭歐洲商品的銷路。隻有中國的富裕階層纔買得起高級外國棉布,且相比之下,土布比相對低端的蘭開夏布料更耐用。産自雲南和四川兩省的本地鴉片(土煙)也比印度進口的鴉片更便宜。到19 世紀80 年代,這些本地商品甚至開始占領中國各海港周邊的市場。
消費模式的改變麵臨著來自文化的阻力,這是洋貨在中國的銷路不盡如人意的又一原因。糖、茶、可可、咖啡以及巧剋力等殖民時代的商品改變瞭歐洲人的工作習慣、社交禮儀和生活方式,但很少有西方商品能讓中國人也如此。鴉片是一個重要的例外。然而,19 世紀70 年代,中國人已經開始自己製造這種毒品,比之洋煙高昂的價格,土煙很快展現齣其強大的競爭力。多數西方商人還對中國人的流行喜好或口味一無所知,中國人不喜歡染成“ 不祥”顔色的布料,西方商人卻熟視無睹,繼續輸入這類商品。哪怕中國消費者將給布料上蠟或上漿視為摻假,西方商人還是企圖推銷經過這種處理的重漿(heavily sized)布匹。直到20 世紀前幾十年,在廣告宣傳攻勢下,大眾消費主義在城市地區抬頭,洋行纔開始在刺激中國人對煤油、香煙等新産品的需求上有所作為。
此外,每當洋行試圖進行商業運作時,總要麵對由中國商人構成的絲絲入扣的網絡。洋行很快就發現,同業公會等商業機構對洋行打入中國內陸地區構成瞭組織上的嚴重障礙。這些自發形成的聯閤體常常從各省當局那裏購得包稅權,可以在當地範圍內淘汰掉競爭者,並控製茶、絲等商品的供應。中國各通商口岸的行商們從內地的中間代理人那裏獲得貨物,然後轉賣給歐洲商人以此獲利。這些人實際依附於像怡和洋行這樣的英國公司,他們並未構築起一套新的商業聯係,而隻是作為舊有的中國商人供應鏈的末端而存在。舉例來說,絲、茶等産品在到達上海、廣州或天津的洋商手裏之前,就已經過瞭五次甚至更多次轉手。後,歐洲的洋行雇用買辦來安排管理同本地商人的交易。即使是外國人也已經精通中文,他們仍要依仗於買辦的個人關係網。一言以蔽之,歐洲商人在中國所麵對的是一種“ 中介經濟”,他們幾乎無法直接接觸到內陸地區的基層消費者和生産者。洋商力求在內地開闢茶和絲的銷路,而他們發現這些努力受到來自中國官方的乾擾。例如,西方人的運照在內陸可作為免繳厘金的準證,而課稅官僚及下級吏役常對此拒不承認。經過西方人幾十年的抗爭,江南各省當局終於應允履行19 世紀90 年代訂立的條約中規定的義務,但他們又在很多地方用落地捐取代瞭厘金。簡言之,截至1900 年,在地方上,齣於政府的乾擾阻撓,歐洲人無法將在法律、政治、外交上取得的貿易特權轉變為商業上的優勢。中國當局對蘊含於這種行為中的政治意涵瞭然於心,他們看到瞭對外貿易對國傢主權的乾擾。19 世紀晚期,曾對經濟事務發錶過重要評論的鄭觀應寫道:
前與外國所立不公之約未能改換耳。查我國有自主之權,凡外人托庇宇下,自應歸我管轄,稅務亦應在我權衡……殊失國威。
清政府的官員們在設法處理對外貿易問題的同時,也開始運用新概念去清晰地錶達他們的訴求以及政策選擇。在帝國晚期的中國,諸如“自主”“獨立”“公法”等術語的含義雖然還未固定,但已進入日常官方辭令中。久而久之,為給新的治國之道打下廣泛的知識基礎,在此過程中,官員們將這些理念運用到瞭一係列商業和外交實務中。
盡管國際貿易在晚清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中所占比重僅在5% 到10% 之間,但19 世紀50 年代,新組建的大清帝國海關保證將關稅稅收源源不斷地投入國傢建設之中。這個新的政府財政官僚機構隸屬於總理衙門,同時雇用中西方雇員,、高效,凝聚力強。盡管該機構是在19 世紀50 年代的叛亂中臨時創立的,但在中華帝國晚期,它迅速成為構建起這個軍事—財政國傢的一大要素。中外貿易提供瞭新的稅收來源,從而鞏固瞭政府的地位,而銳意改革的官員們則將這些資金投入捍衛國傢主權的工程之中。
本章將依次審視這四個因素,繼而探討海關在19 世紀後半葉的發展情況。本章將通過分析19 世紀晚期中國進齣口貿易中的主要商品來闡明上述各點,也會適時論及一些重要性略為遜色的商品。縱觀全章,讀者還能聯想到對外貿易在孟加拉、馬來亞和爪哇的影響——改變瞭南亞等地區在近代的曆史軌跡。與之相反,處在帝國晚期的中國,擁有不容易被滲透的經濟體製,中國的對外貿易以大清帝國海關為依托,支撐起這個軍事—財政國傢。
棉紡織品與鴉片
19 世紀下半葉,歐洲人在中國的銷售額較之該國龐大的經濟體量顯得微不足道。中國人的可支配收入遠不及歐美消費者,特彆是19 世紀早期以後,在工業革命轟轟烈烈的發展勢頭之下,情況更是如此。此外,棉布等一些洋貨麵臨來自本地商品的激烈競爭,土貨一般比同類的洋貨更便宜,而且質量更好。一篇在1922—1931 年的中國海關所做的十年報告迴憶道:中國本地手工製品無論品質還是價格都更符閤本地需求,因此更受本國人的喜愛。中國成為英國紡織品消費國的大障礙在於,中國可以生産更為耐用的商品,更能迎閤人們的需求,而這些商品的價格卻與同類洋貨持平,甚至更為低廉。土布很粗糙,紋理不均,凹凸不平,且未經處理,但土布製成的衣服卻比用一般的曼徹斯特産的布料製成的衣服耐穿兩三倍。英國的工廠主們感到左右為難:如果增加棉綫用量以使布料結實耐用,其價格就會飆升;如果想走廉價路綫,勢必無法兼顧布料的品質和耐用度。1900 年,一位英國觀察傢佐證瞭這點,他注意到“[ 西方紡織品] 的品質……往往不閤時宜——一位四川婦女曾嚮她認識的一個英國人抱怨洋布的質量粗糙,‘隻配給蠻夷穿’,給洋布上重漿隻是為瞭掩飾它的劣質罷瞭。該省的苦力則認為土布比英國産的洋布更耐穿”。兩種看法都錶明,土貨的、耐用及低廉的價格,阻礙瞭西方同類産品在中國的銷路。
盡管棉紡織品可以滿足人們對奢侈品的需求,手工織造的土布還是在本地市場中占據優勢地位,甚至經由上海、天津和牛莊,輸入到朝鮮。上海社會科學院的一項研究稱:“西方資本主義國傢要推銷的棉紡織品等,不容易擴大銷路。”其原因在於“ 中國耕織結閤、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産結構的抵製”。華北和華中地區的婦女或自己紡紗,或用日本和印度進口的棉紗織布,把自産的多餘紗綫和布料賣掉來換錢,好在鼕季農閑時節補貼傢用。這種“粗糙但結實耐用”的布料易於上色,且價格和舶來品相同。靛青一直是常見的顔色,織工們把這些“相當厚重”的原料織成等同於或幾倍於中國人衣服尺寸長度的布匹。甚至在機器紡織大行其道後,次世界大戰期間,江南的市場上仍然可以看到這些傢庭手工紡織品。
絕大多數中國消費者有限的收入讓西方布料商人在長三角地區進一步受挫。“實際情況是,”一位1896 年來華的英國商團成員抱怨說,“我們並沒能讓數百萬中國人
追尋富強 斯蒂芬哈爾西 中信齣版社 預售 7月上旬發貨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追尋富強 斯蒂芬哈爾西 中信齣版社 預售 7月上旬發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