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笃学至善-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文库(贰零零九)
:80.00元
售价:54.4元,便宜25.6元,折扣68
作者:陈宁,于祖焕,张润杰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8111926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63kg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素质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
首都师范大学一贯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积极为研究生搭建包括学术创新、实践创新在内的创新能力提升平台,以学术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创新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创立于2009年5月,旨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我校研究生学术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在校研究生选择富有创新性、挑战性、前沿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产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著作等科研成果。首届研究生学术创新专项确立了研究生学术创新基金支持项目329项。截止2010年5月,经研究生工作部及各院系严格评审,329项支持项目全部结题,并有60项成果被评为“首届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成果”。实践证明,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的设立,为研究生投身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调动了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积极性,激励了研究生开拓创新的信心,提高了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质量,在校园里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成功申报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已经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志。
本书将首届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成果论文汇集成册,展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阶段性成果,推动学术成果的深入交流。本书编辑时间的仓促、不足和舛误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同仁和读者不吝赐教。
文科
“后革命”视域下的新世纪革命叙事
“美术视野中的鲁迅”研究述评——以鲁迅对中国传统美术的接受为主
李东阳文章观研究
《尔雅》同源词初探——黄侃《尔雅音训》同源词研究
周履靖及其《赋海补遗》研究
美国第三次三K党运动的大众传媒方略
清代京官团拜活动研究
唐代弘文、崇文两馆设置考辨
萨满教的复合形态与萨满式文明——以中国东北部索伦鄂温克族萨满信仰为例
劳动报酬与社会保障的互动机理研究
中国近代报刊舆论主权的重建
从政治系统论角度看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冲突应对机制
贫困中学生人际信任关系不良及辅导策略浅析
内隐工作记忆的ERPs研究
初中生反应性一主动性攻击问卷的修订
中小学教师领导研究
整合资源,开展公益活动——校外教育公益性活动的社会学研究
音色旋律的发展与变异——一“踏板旋律”研究
从朱世瑞两部近作看其管弦乐创作的民族特点
美术批评融入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语言的认知特性在俄语语法中的体现
目的论指导下的文学翻译的可行性研究
回顾与展望——我国英语测试学领域的10年研究
中国大学生英语朗读中功能词的语音实现形式
小学德育实践新探索
……
理科
天呐,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学术研究的一扇新大门!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笃学至善”这套文库里的每一篇论文,但光是翻阅目录和作者背景,就足以让人感受到那股蓬勃的朝气和深厚的底蕴。我尤其关注的是那些跨学科的研究方向,感觉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们正在努力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进行非常有前瞻性的探索。比如,看到几篇涉及到大数据分析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这在当时的学术圈里算是非常新颖的尝试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典雅,很有学术系列的质感,让人一拿到手就觉得它分量十足,是值得珍藏的。我期待着能从中汲取到最前沿的研究思路,对我的毕业论文选题能起到关键性的启发作用,毕竟,能汇集一年优秀成果的文库,其含金量是毋庸置疑的。我打算先从那些我最不熟悉的领域入手,强迫自己跳出舒适区,看看那些“后生可畏”的年轻人是如何看待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几篇论文的集合,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学术快照,记录了特定时期内,一群优秀学子心无旁骛、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厚厚的文集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得花多长时间才能消化完啊?”但随后的阅读体验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并非那种枯燥的说教式文本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研究案例和详实的数据支撑。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研究方法论的探讨,有些作者在方法论部分写得极为细致,简直可以作为我们这些“过来人”复习工具书了。我最近正为自己的研究设计中的样本选择问题焦头烂额,翻阅这本书时,无意中看到了几篇相似主题的文章是如何巧妙规避了那些我在思考中遇到的陷阱,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比任何咖啡因都提神。这种实践智慧的积累,是课堂讲授远远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也很有匠心,虽然是不同作者的作品,但整体读下来,有一种微妙的内在联系和学术梯队感,仿佛能看到一条清晰的、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实践的学术脉络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对首都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说实话,透露着一种低调的专业感,没有太多花哨的设计,一切都以阅读体验为中心。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在学术文字中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更重要的是,它给我带来了一种“同频共振”的感觉。作为一名长期在学术圈外围徘徊的观察者,我能感受到这批学子们在面对科研压力和理想抱负时的挣扎与坚持。这本书汇集的,不仅是最终的成果,更是他们为了达成这些成果所付出的无数个不眠之夜和无数次推倒重来的过程。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参加了一场盛大的“学术聚会”,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各个学科之间互相碰撞、互相影响产生的火花。它是一份沉甸甸的纪念,也是一个崭新学术征程的起点,让我对未来学术研究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因为它正在由这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手中接过火炬。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非常注重“语感”和“表达力”的读者。学术论文常常让人望而却步,因为它往往被厚重的术语和晦涩的句式所包裹。然而,翻开这本文集,我发现很多年轻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们的论述逻辑清晰,行文流畅,即便是涉及高深的理论,也能用相对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阐释。这对我这样的非科班出身的跨界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破译”文字本身,而是能直接进入到核心思想的层面进行思考。特别是那些关于人文社科交叉领域的研究,作者们在行文时那种充满激情和人文关怀的笔触,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术创新,从来都不是冰冷的公式和数据,而是饱含着对世界深入理解和美好期盼的表达。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本优秀的学术写作范本,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如何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评分我通常比较喜欢那种能带来“颠覆性思考”的作品,而这套文集里确实有不少这样的“小惊喜”。我过去总觉得某些研究领域已经探索得差不多了,没什么大的突破空间,但这些研究生们似乎不这么认为。他们敢于质疑既有的主流观点,敢于挑战被认为是“定论”的理论框架,这种勇气本身就非常宝贵。比如,在教育公平性的讨论中,某一篇研究没有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分析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微观的家庭互动模式,提出了一个我们此前从未深入考虑过的变量。这种“向下挖井”的研究精神,给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它提醒我,一个看似研究充分的领域,只要换一个更细微的切入点,就可能发现全新的研究价值。这本集子就像是催化剂,激发了我对现有研究盲区的重新审视,让我意识到,学术的边界永远在向外延伸,我们必须保持警醒和谦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