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戴震文集(中國曆史文集叢刊)
定價:45.00元
作者:(清)戴震,趙玉新 點校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0100758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戴震(1724-1777)字東原,安徽休寜人,是清代*名的漢學傢和唯物主義哲學傢。戴震*趙玉新點校的《戴震文集/中國曆史文集叢刊》是他的文集《經韻樓集》的整理本,主要輯集他的散篇論*,論學書信,還有他所*各書的序跋等,比較全麵的反映瞭他的治學方法和一生治學的梗概。
目錄
點校說明
戴東原集序
捲一
河間獻王傳經考
周易補注目錄後語
尚書今文古文考
書顧命後
書鄖風後
書小雅十月之交篇後
書小雅後
詩標有梅解
詩生民解
周禮太史正崴年解一
周禮太史正歲年解一
大戴禮記目錄後語一
大戴禮記目鰷後語二
春鞦改元郎位考上
春鞦改元郎位考中
春鞦改元帥位考下
周之先世不宙巳上闕代係考
捲二
明堂考
三朝三門考
匠人溝洫之法考
樂器考
記冕服
記皮弁服
記爵弁服
記朝服000
記玄端
記溧衣
記中衣裼衣襦褶之屬
記冕弁冠
記冠哀
記括發兗墅
記絰帶
記繅藉
記扞決極
捲三
爾雅文字考序
爾雅注疏箋補序
與王內翰鳳喈書
論韻書中字義答秦尚書蕙田
辨【正】詩禮注軌軌積軔四字
辨尚書考工記鍰鉻二字
與盧侍講召弓書
再輿盧侍講書
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
書小爾雅後
六書論序
捲四
答段若膺論韻
捲五
捲六
捲七
捲八
捲九
捲十
捲十一
捲十二
補錄
附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最近有幸拜讀瞭《中國曆史文集叢刊》中的幾本著作,雖然手頭的這幾本並非我最初想找的《戴震文集》,但它們依舊為我帶來瞭不少啓發,讓我對中國古代思想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例如,我近期翻閱的一本關於宋明理學大傢的作品,其對程硃理學“天理”概念的細緻剖析,以及如何將儒傢倫理與宇宙本體論相結閤的闡釋,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理論,而是通過梳理不同學派在“天理”解釋上的細微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到後世的政治實踐和道德修養,呈現瞭一幅動態的思想演變圖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陸九淵“心即理”思想的解讀,它如何突破瞭程硃學派對“理”的客觀化傾嚮,強調瞭個體心性的重要性,以及這種強調在實踐中可能帶來的解放與挑戰。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思想激蕩的時代,與先賢們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著他們對人生終極意義的追問和對理想人格的塑造。雖然不是我最初預期的那本書,但這份意外的收獲同樣讓我感到滿足。
評分近來購入的這套《中國曆史文集叢刊》中的一本,雖然不是我最初尋找的《戴震文集》,但它的內容同樣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特彆是關於清代乾嘉學派的研究。作者對當時學術界的方方麵麵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從考據學的興盛,到對經典文本的嚴謹辨析,再到學術研究的社會背景和政治影響,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乾嘉學派“實事求是”治學精神的贊揚,以及對他們如何在紛亂的時代,通過迴歸文獻、整理學問,為中國學術史奠定堅實基礎的肯定。書中對文字學、音韻學、版本學等具體學術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進行瞭詳細介紹,讓我得以窺見當時學者們嚴謹治學的風貌。雖然我對這些具體的學術領域並非全然精通,但作者的敘述清晰易懂,能夠引導讀者理解其重要性。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在思想革新之外,嚴謹的學術積纍同樣是中國文化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石,而乾嘉學派正是這一時期的代錶。
評分手頭這本《中國曆史文集叢刊》中的著作,雖然與我最初期望的《戴震文集》內容不同,但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讓我得以審視中國古代的文學與思想的交融。本書聚焦於唐宋時期的散文大傢,深入剖析瞭他們在創作中如何將儒傢、道傢、佛傢的思想融入文學作品,從而賦予文章更深邃的意蘊。作者在評價柳宗元山水遊記時,細緻地分析瞭其中蘊含的道傢“順應自然”的思想,以及他對官場腐敗和個人遭遇的隱喻。對於歐陽修的文章,則著重探討瞭他如何在“古文運動”中,既繼承瞭先秦兩漢的道統,又注入瞭宋代士大夫的現實關懷。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韓愈“文以載道”理論的辨析,作者並沒有將其簡單化,而是通過對其不同時期文章的解讀,展現瞭韓愈在堅持儒傢道統的同時,如何探索和實踐“載道”的新方式。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古代的文學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它與思想、哲學、社會現實緊密相連,是時代精神的絕佳載體。
評分最近在書架上翻到一本《中國曆史文集叢刊》中的著作,雖非我原意尋覓的《戴震文集》,但其內容依然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主要探討的是魏晉玄學的發展脈絡及其對後世的影響。作者並非將玄學簡單地視為一種哲學思潮,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下,分析其産生的必然性,以及它如何迴應瞭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書中對竹林七賢的論述尤為精彩,作者不僅僅停留在描述他們的文學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思想中蘊含的自由精神和對傳統禮教的挑戰,以及這種挑戰在當時所引發的爭議。我尤其被書中對“名教”與“自然”辯證關係的闡釋所吸引,這種對個體價值與社會規範之間張力的思考,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閱讀過程,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士人們的低語,感受到他們對人生睏境的掙紮與對精神自由的嚮往。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思想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我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明代心學大師的傳記,雖然並非我原本想找的那本《戴震文集》,但這本書同樣讓我沉浸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魅力之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這位心學大傢波瀾壯闊的一生,他如何從一個普通士子成長為一代宗師,其間經曆的學術爭鳴、仕途坎坷,都寫得繪聲繪色。書中最吸引我的部分,在於作者對心學核心思想的深入解讀。它不僅僅是對“緻良知”、“知行閤一”等概念的闡釋,更在於作者如何將這些抽象的哲學理念,與人物的實際生活、政治抱負以及個人情感融為一體。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心學如何影響社會風氣和個人品德的論述,它打破瞭以往許多對心學“空疏”的批評,展現瞭心學作為一種積極的實踐哲學,如何在社會轉型時期發揮作用。閱讀過程中,我不僅瞭解瞭一位偉大的思想傢,更深入地理解瞭心學在中國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和深遠影響。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中國古代思想世界的一扇窗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