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绿色碳汇传播理论与实践 | 作者 | 苏宗海、李怒云 |
| 定价 | 60.00元 | 出版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503885082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苏宗海、李怒云主编的《绿色碳汇传播理论与实践/碳汇中国系列丛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的制度和政策背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和谈判进程,林业纳入外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规则和要求,林业碳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内容。这是一套关于林业碳汇理论、实践、技术、标准及其管理规则的书,对于开展碳汇研究、指导实践等具有较高的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总序 上篇 章 绿色碳汇传播的总体概述 一、绿色碳汇的基本概念 二、绿色碳汇的兴起和发展 三、绿色碳汇传播的意义 四、绿色碳汇传播与绿色碳汇事业 五、绿色碳汇传播取得的初步成果 六、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绿色碳汇传播的时代背景 一、气候变化问题产生的背景 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 三、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 四、我国绿色碳汇事业发展的背景 五、绿色碳汇事业呼唤绿色碳汇传播 六、绿色碳汇事业对绿色碳汇传播的要求 第三章 绿色碳汇传播的基本特点 一、绿色碳汇传播的内涵和外延 二、绿色碳汇传播的功能与作用 三、绿色碳汇传播的性质与特点 第四章 绿色碳汇传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公众绿色碳汇意识的形成 二、有利于公众绿色碳汇态度的转变 三、有利于公众绿色碳汇行为的养成 四、有利于推动绿色碳汇事业的发展 五、有利于弘扬绿色碳汇文化 六、有利于全社会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 七、有利于深入强化绿色发展的理念 八、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形成 第五章 绿色碳汇传播的现状综述 一、绿色碳汇传播取得的成绩 二、绿色碳汇传播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绿色碳汇传播的重点内容 一、绿色碳汇理念 二、绿色碳汇知识 三、绿色碳汇政策 四、绿色碳汇活动 五、绿色碳汇经济 六、绿色碳汇教育 七、绿色碳汇科技 八、绿色碳汇文化 第七章 绿色碳汇传播的基本原则 一、部门遵循的原则 二、科技工作者遵循的原则 三、企业遵循的原则 四、媒体工作者遵循的原则 五、志愿者遵循的原则 六、公众遵循的原则 第八章 绿色碳汇传播的主要群体 一、决策者 二、新闻工作者 三、意见 四、教育工作者 五、科技工作者 六、志愿者 七、公众 第九章 绿色碳汇传播的重要媒介 一、印刷媒介 二、电子媒介 三、网络媒介 四、新媒体 五、其他媒介 第十章 绿色碳汇传播的媒体分析 一、绿色碳汇传播中的媒体功能 二、绿色碳汇传播中的媒体责任 三、绿色碳汇传播中的媒体状况 四、绿色碳汇传播的途径选择 第十一章 绿色碳汇传播的若干误区 一、概念混淆 二、虚构名词 三、夸大事实 四、虚假报道 五、引用有误 六、常识误差 七、科学性差 八、缺乏趣味性 第十二章 绿色碳汇传播的参考借鉴 一、“议程设置”的内涵及应用 二、“意见”的内涵及应用 三、“培养”理论的内涵及应用 四、“使用与满足”论的内涵及应用 五、媒介理论内涵及应用 六、“把关人”理论的内涵及应用 七、“沉默的螺旋”理论内涵及应用 八、“创新一扩散”理论的内涵及应用 九、“知沟”理论的内涵及应用 十、“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内涵及应用 第十三章 绿色碳汇传播的发展展望 一、明确传播责任 二、拓宽传播视野 三、正确引导舆论 四、提高传播质量 五、支持引导 六、企业积极践行 七、公众广泛参与 八、媒体引导与链接 九、传播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 十、建立绿色碳汇传播联盟 下篇 第十四章 媒体传播案例分析 一、《中国绿色时报》 二、李怒云林业碳汇书籍 三、《绿色碳汇(2013)》和《绿色碳汇(2014)》 四、《林业碳汇与气候变化》 五、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官网(网址:.thjj.org) 六、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官方微博 七、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微信公众平台 八、绿色碳汇主题微视频 九、《碳汇周刊》 十、全国绿色碳汇好新闻评选 十一、中国绿色碳汇十大事件评选 十二、应对气候变化媒体课堂 第十五章 组织传播案例分析 一、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志愿者工作站 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绿色传播中心 三、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LOGO 四、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碳补偿标识” 五、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志愿者联盟 六、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碳汇经济促进中心 七、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碳汇研究院 八、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书画艺术研究院 九、零碳创意馆 十、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 第十六章 活动传播案例分析 一、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林业边会 二、“国际碳金奖”评选 三、中国绿色碳汇节 四、“绿化祖国·低碳行动”植树节 五、“碳汇中国·绿色传播计划” 六、“兰考种泡桐,增汇又富农”公益活动 七、“我为家乡种棵许愿树”活动 八、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森林碳汇论坛 九、普洱森林文化推广交流活动 十、碳汇公益系列礼品卡推广活动 十一、“倾听心声,绿动中国”公益活动 十二、专家揭开“速生碳汇草”真相 第十七章 项目传播案例分析 一、“竹子碳汇造林方法学国外试点”项目 二、新一代人工林项目考察活动 三、中缅森林保护乡村示范项目 四、碳中和项目 后记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绿色碳汇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出现,无疑为当前炙手可热的碳中和议题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都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关注着如何将科学理论有效地转化为大众认知和实际行动。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不仅仅聚焦于“碳汇”这一专业术语,更强调了“传播”的维度,这让我联想到,再先进的科学理念,如果不能深入人心,便难以产生真正的社会变革。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揭示一种全新的视角,理解碳汇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从学术报告走向社会讨论,最终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践行的生态智慧。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有效、广泛的绿色碳汇传播网络,将科学知识、技术手段以及政策引导有机结合,以期最大化碳汇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也正是这本书所承诺的要探索的方向。我相信,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的梳理,更在于其“实践”二字所蕴含的实际操作性和指导意义,能够为政策制定者、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乃至普通公众提供宝贵的借鉴。
评分初次翻阅《绿色碳汇传播理论与实践》,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所构建的宏大叙事。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洪流中,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常常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而这本书似乎试图为“绿色碳汇”这一概念找到一条清晰、高效的传播路径。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传播理论”的部分,它是否能够借鉴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碳汇知识是如何被接受、理解、内化,并最终影响人们行为的?例如,是否会探讨信息的可信度、传播渠道的选择、目标受众的特征以及情感共鸣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如果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理论层面的内容,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阐释,那将极大地提升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碳汇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有效沟通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南”。毕竟,再好的技术和理论,也需要有效的传播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个关键环节,让我对它充满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如何更智慧、更有效地传播绿色理念的启示。
评分读到《绿色碳汇传播理论与实践》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环保知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说服”和“带动”的书。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当下,科学界对碳汇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如何将这些前沿的理论转化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和积极的行动,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特别好奇书中对于“传播理论”部分的阐述,它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信息传播中的哪些因素是决定性成功的关键?比如,如何才能让一个曾经对环保漠不关心的群体,开始关注并理解碳汇的价值?是否会探讨一些创新性的传播媒介和形式,例如通过艺术展览、纪录片、甚至游戏化互动来增强传播效果?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借鉴的“实践”案例,展示那些成功的碳汇传播项目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其目标的。一本能够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传播策略相结合的书,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它有望成为我们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让“绿色碳汇”这样一个相对专业的概念,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并且激发大家参与的意愿。《绿色碳汇传播理论与实践》的书名,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我尤其关注的是其“传播”的维度,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理念的渗透和行为的引导。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哪些传播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哪些叙事方式能够让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哪些互动机制能够让参与碳汇实践变得更具吸引力。例如,是否会分析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人群在接受碳汇信息时的差异,并据此提出差异化的传播策略?是否会探讨如何将碳汇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从而形成更具说服力的传播角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可操作的传播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绿色碳汇,从而为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贡献力量。
评分拿到《绿色碳汇传播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与“碳汇”相关的场景:郁郁葱葱的森林、广袤无垠的草原、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参与的植树造林活动。然而,仅仅知道这些是碳汇的载体远远不够,如何将这些科学的、具象的概念,转化为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可操作的社会共识,才是这本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创新的传播策略,例如利用新媒体平台、设计引人入胜的科普内容、或者通过社区参与项目来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实践”部分,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它们是如何克服传播中的障碍,将碳汇的价值和意义最大化地传递给不同群体的。我想了解,是怎样的信息设计,能够让一个普通的城市居民理解并愿意参与到碳汇相关的环保行动中来?是怎样的沟通方式,能够让企业主动承担起增加碳汇的责任?本书的厚重感,预示着它不会停留在浅层的介绍,而是会深入到传播机制的剖析和实践路径的探索,这一点让我十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