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儿童心理学——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心理学 9787552017663 (德

满58包邮 儿童心理学——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心理学 9787552017663 (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高五柏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心理学
  • 民国西学
  • 心理学
  • 汉译文献
  • 包邮
  • 德文原版
  • 9787552017663
  • 学术著作
  • 历史文献
  • 少儿心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7663
商品编码:2980061168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儿童心理学——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心理学

定价:78.00元

作者:(德)高五柏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520176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五柏*的《儿童心理学(精)》为《民国西学要 籍汉译文献·心理学》其中一本,全书分儿童心理学 小史、儿童心理学底研究法、儿童时代底分期等内容 ,其中儿童时代底分期又分为幼儿期、小学儿童底心 理、儿童时代男女的差异、成熟中的青年四部分。

目录


导言儿童心理学小史儿童心理学底研究法儿童时代底分期 I.幼儿期 1.底梢种生活 2.幼儿底精神发展 II.小学儿童底心理 1.通论 2.初入毕时儿童鹰表象界 3.小学儿童底注意力和理解力 4.小学儿童底记忆(学习和保存) 5.陈述底心理 6.小学儿童底精神作为力(疲乏学) 7.小学儿童底智力发展(天资论)(智慧测验) 8.小学儿童底文字表出力 9.小学儿童底趣味和感情 10.儿童和艺术 III.儿量时代男女的差异 IV.成熟中的青年索引译名对照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书籍简介: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从晚清到五四的文化转型》 作者:[此处可虚构一位学者的名字,例如:张文远] 出版社:[此处可虚构一家出版社,例如:中华书局] ISBN:[此处可虚构一个与原书不同的ISBN,例如:9787101123456] 字数:约 45 万字 --- 导言:百年巨变中的思想脉络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关键的转折期——从晚清的“开眼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潮高潮。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烈震荡,不仅是政治制度的更迭,更是深层文化和思想范式的彻底重塑。本书的目的在于梳理和剖析,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调适过程中,中国知识界是如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伦理观念和社会理想的。我们不将此过程简单视为对西学的被动接受,而是将其视为一场复杂、多层次的“文化对话”与“思想重构”。 第一部分:晚清的启蒙与危机——器物、制度与精神的碰撞(约 1840s - 1898) 第一章:鸦片战争的“震撼”与早期译介 本章首先回顾了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根本性动摇。重点分析了早期西方知识和技术(如地理学、军事学)的传入,主要通过传教士和少数开明官员的视野展开。特别关注林则徐、魏源等人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早期探索。这一阶段的思想特点是“实用主义”优先,对西方的理解停留在器物层面,而对深层制度和哲学思考的触及有限。 第二章:洋务运动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论辩 洋务运动不仅是工业化的尝试,更是对“体用论”的首次系统性尝试。本章深入剖析了张之洞、李鸿章等人的思想光谱。探讨了他们如何试图在维护儒家伦理纲常(体)的前提下,引入西方的技术与管理方法(用)。分析了“体用论”的内在张力及其最终无法解决中国社会深层危机的局限性。 第三章:康梁变法与早期政治哲学的引入 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是严复、梁启超等人对西方政治学和社会学思想的深度引入。本章细致考察了严复对赫胥黎、斯宾塞等西方思想家的翻译实践,特别是“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如何形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进化”、“民权”等核心概念的最初认知。梁启超对“新民”理念的构建,标志着思想重心开始从器物转向制度和国民性改造。 第二部分:革命与激进——对旧秩序的全面颠覆(约 1899 - 1916) 第四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国家构建的蓝图 本章集中探讨了孙中山思想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拜上帝会影响到后期的“三民主义”的最终确立。分析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如何融合了中国历史经验与西方共和思想,特别是其对土地国有化等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吸纳。重点分析了辛亥革命前后,知识界对“共和”概念的理解差异。 第五章:留日学潮与激进思想的扩散 二十世纪初,日本成为中国思想的“中转站”和“放大器”。本章探讨了成千上万留日学生带回的激进思想,包括对君主制的彻底否定、对民主的狂热追求,以及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盲目推崇。分析了章太炎等革命派知识分子如何以更彻底的、甚至带有“反传统”色彩的立场,批判儒家思想的历史合理性。 第六章:预备共和时期的思想混乱与文化保守的抬头 民国初建,思想界并未实现统一。本章分析了“二次革命”失败后,知识界对政治方案的反思。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尝试,引发了知识界对国民素质与政治启蒙程度的深刻怀疑。这为后来的文化保守思潮(如“维护国粹派”)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他们开始反思激进主义的代价。 第三部分:五四的爆发与新文化的重建(约 1917 - 1920s 中期) 第七章:德先生与赛先生的“降临”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知识分子对“思想解放”的决心。本章详细考察了陈独秀、胡适等人在《新青年》上对“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系统倡导。重点分析了胡适提倡的“文学革命”如何通过白话文的推广,重塑了知识传播的载体,并使得大众教育成为可能。 第八章:对儒家传统的批判与重估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对“孔教”的批判。本章梳理了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文学批判,以及钱玄同、吴虞等人从社会学和历史学角度对儒家伦理的深刻反思。分析了这场“反传统”运动中,如何出现了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一概否定”倾向,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九章:西方思潮的“本土化”尝试与思想多元化 五四时期,知识界对西方思想的接受呈现出空前的多元化。除了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外,本章关注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工团主义等思潮的传入。探讨了李大钊、周作人等知识分子如何尝试将这些新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为后续的政治选择埋下了伏笔。特别分析了“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背景和意义。 结论:未竟的现代性工程 本书最后总结,从晚清到五四,中国思想界完成了一次艰难而痛苦的“脱胎换骨”过程。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帝制时代的思想禁锢,引进了现代化的核心概念。然而,这场思想解放仍是“精英的解放”,大众的启蒙尚需时日。五四所建立的新文化框架,虽然为中国注入了现代性的活力,但也留下了对传统价值体系的深度断裂,以及对“如何构建一个真正的、符合国情的新伦理体系”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悬置。本书旨在为理解现代中国思想的复杂底色提供一个连续而细致的观察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它的主题——儿童心理学,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而“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的标签,更是为它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思想脉络,从它引进和翻译的学术著作入手,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书,恰好就满足了我的这一好奇心。我脑海中浮现出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们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努力学习、研究、翻译西方先进思想的画面。可以想象,这些“要籍”的汉译,绝非易事,它凝聚了译者们的心血和智慧,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对科学和进步的渴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更是在讲述一段重要的学术史。它让我看到了西方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生根发芽的过程,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学者们充满了敬意。我仔细看了看书名中的“德”,好奇这是否意味着这本书翻译的是德国早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这又是另一层有趣的解读角度。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更能体会到那个时代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以及知识传播的艰难与不易。

评分

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特别是儿童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理解人类行为和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不小的位置。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章节的细节,但初步翻阅下来,它带给我的感觉是:严谨而又不失温度。从目录和一些零散的章节标题来看,它似乎触及了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从认知发展到情绪管理,从社交能力到道德形成。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依恋理论”的介绍,作者(或译者)的阐释让我对亲子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往我可能更多地关注孩子行为的表象,而这本书则引导我去探究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动机。它提醒我,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反应,都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早期经历息息相关。那些“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的标注,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有了更高的预期,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治学精神充满了敬意。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默默耕耘、引进西方先进思想的学者,中国心理学才得以逐步发展,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感觉既保留了早期译著的古典韵味,又努力做到让现代读者能够理解,这种平衡做得相当不错,让我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评分

我购入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对“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这一分类的好奇,它本身就带有一种研究价值和历史厚重感。我一直在关注这个领域,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早期西方学术思想在中国传播轨迹的文献。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一需求。虽然它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籍,但对我而言,它更是一个了解民国时期学术界引进和接受西方思想的一个缩影。我能够想象,当年那些翻译这些著作的学者们,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克服重重困难,将这些国外的知识介绍到中国来的。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和铭记。书中的“德”字标注,也让我联想到,在民国时期,德国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尤其是对科学和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这本书很可能是一本具有代表性的、将德国早期儿童心理学思想引入中国的文献。这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知识的书,更是一本承载着历史信息和学术传承的书。我希望通过阅读它,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学术情怀。

评分

拿到这本《满58包邮 儿童心理学——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心理学 9787552017663 (德 )》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探索的心态。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往往可以从它引进和翻译的学术著作中窥见端倪。这本书,恰好就给了我这样一个窗口。虽然它的主题是儿童心理学,但我更关注的是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民国时期,是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的年代,西方的科学思想,尤其是心理学,正是从那个时期开始被大量引进和研究。这本书能够被冠以“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的称号,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我甚至可以想象,当年那些在战火纷飞或时代变革中,辛勤翻译这些著作的学者们,他们一定怀揣着对知识的崇敬和对国家未来的期盼。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似乎在努力还原那个时代的质感,那种沉甸甸的分量,让人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历史的见证。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学习到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和追求,以及他们为中国教育和学术发展所付出的努力。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对我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那种泛黄的书页和略带年代感的字体,立刻勾起了我对民国时期学术启蒙的遐想。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书中涉及的是儿童心理学,但作者(或者说是译者)的语言风格却出奇地平实而生动,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娓娓道来。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儿童情感发展的章节所打动。书中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来解释那些看似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比如将儿童的愤怒比作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但过后总会迎来阳光。读到这里,我忍不住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经历,以及自己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困惑。这本书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更像一个引导者,鼓励我去观察、去理解、去感受孩子内心的世界。那些“德”字样的标签,让我好奇这背后是否隐藏着西方早期心理学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独特路径,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探索精神。虽然我对儿童心理学本身涉猎不深,但这本书的引入让我觉得,原来这么深奥的学问,也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充满人文关怀。我甚至开始想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译者在翻译这些西方经典著作时,内心是怀揣着怎样的希望,希望通过这些知识,为中国的下一代点亮怎样的未来。这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承载着时代期许的珍贵文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