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杨澄甫武学辑注(全二册)
定价:176.00元
作者:杨澄甫著,邵奇青校注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304839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太极拳经典必读,杨禄禅之孙杨澄甫传世之作
内容提要
杨澄甫传世之作,民国出版《太极拳使用法》与《太极拳体用全书》影印点校套装,两者参照,可看出太极拳技击练用法与养生用法的侧重之不同。
目录
《太极拳使用法》传人谱杨儒禅先师轶事凡例十三势歌太极大小解凡例论太极郑序例言推手大捋四隅推手解明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歌打手歌
作者介绍
杨兆清,字澄甫(1883—1936年),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代表人物。自幼随父亲杨健侯研习家传太极拳。先后在武汉、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教拳。1928年,他应张之江邀请到南京中央国术馆任职,后在浙江、上海、广州均教过拳。杨澄甫为适应社会发展,将原杨式太极拳的十五个套路简化定型为五个套路。一生以授拳为业,可谓桃李满天下。现在社会上演练杨式太极拳的大多都是他一脉相传。国家体委武术科于1957年组织专家编排的“八十八式太极拳”,基本上就是杨澄甫先生所简化定型的八十五式太极拳的虚腿拳架。邵奇青,江苏无锡人,音乐评论家、摄影家、太极拳爱好者。曾随多位太极拳明师习练杨式传统太极拳、剑、刀及散手,喜好拳学理论和各派拳术学研,收藏各时期太极拳及其他武学专著四百余册。习拳套路无定式,依据各阶段所感悟,集杨门各派拳架于一体。练拳理念:纵向沿袭继承,横向博采众长。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仿佛穿越了时光,将我带回到了那个武术大家辈出的年代。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书的装帧工艺也看得出是精雕细琢,每一页都仿佛是匠人用心打磨的艺术品。印刷清晰,排版合理,即便是阅读长篇的文字,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作者在这本书的呈现上,无疑是花费了极大的心血,从内到外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这本身就足以吸引那些对手工艺品和传统文化有着高度追求的读者。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之处的设计,比如那些复刻的古籍插图,每一张都栩栩如生,充满了武术的神韵。
评分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学术严谨性。作者在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显然经过了大量的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那些看似简单直白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作者对传统武术精髓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他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招式讲解,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动作的内在原理,每一个劲力的运用,甚至到练功者心境的变化。这种全方位的解读,对于真正想要理解武术精髓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裨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关键概念时所使用的比喻和类比,它们非常形象生动,能够帮助我们这些初学者迅速把握到问题的核心。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痴迷于中国传统武术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市面上关于武术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够深入到精髓,并且能够让普通人读懂的却寥寥无几。这本书就填补了这一空白。我之前一直苦于找不到系统性的指导,常常是看了这个学一点,看了那个又学一点,却始终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而这本书,通过对杨澄甫先生武学思想的辑注和阐释,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和理论基础。我感觉自己仿佛找到了一位良师益友,在书本中与大师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精神。在当今这个快节奏、追求效率的时代,能够有一本这样的书,引导人们放慢脚步,去体悟那些需要时间沉淀和刻意练习的技艺,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启示。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技艺,需要的是耐心、毅力和对传统的尊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具体的武术理论,更重要的是,我被其中蕴含的那种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感染。这种精神,不仅仅适用于武术,同样可以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类似的“古籍整理”类书籍,很多都只是流于表面,甚至有添油加醋之嫌。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所震撼。作者对原文的考订和注解,不仅详尽,而且旁征博引,论证严密。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原文呈现出来,而是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变得通俗易懂。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理论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