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国画基础入门(全彩)
定价:49.80元
作者:漫果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212957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知名国画画家高贯龙手把手带您跨入国画大学堂。一本书领略国画技法精髓。相关系列书籍推荐:
内容提要
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 的表现手法。本书以简洁的文字概括了绘制国画常见种类的基本技法,在各自的具体画法上,从结构到 用笔、用墨、用色等技法问题都结合附图详尽地做了讲解。 本书图例丰富,讲解细致,步骤清晰,对于正准备美术考试的读者和美术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错的临摹范本。
目录
作者介绍
高贯龙,1986年生,籍贯山东。安徽大学硕士,中央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2012年被美术教育研究杂志社聘为“特约美术创作员”,2014年国画作品获《2014中国廉政文化书画展》作品奖,2014年作品《畅.游》入选第四届安徽美术大展中国画美术作品展。2012年作品《双雁》获第三届全国院校美术大展作品奖。
文摘
序言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从笔墨到丘壑的探索》 引言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艺术家心灵的寄托,是天地精神的对话。它以独特的东方视角,将自然山川的壮丽、宁静、灵动,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通过水墨的晕染、线条的勾勒,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宣纸之上。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领略中国山水画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从最基础的笔墨技法,逐步深入到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表达,让初学者能够搭建坚实的艺术基础,也让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能够进一步提升审美与创作能力。 第一章:笔墨之魂——山水画的物质基础 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其独特的物质媒介和表现语言。在中国山水画中,笔、墨、纸、砚构成了其“四宝”,而其中,笔墨的运用更是山水画的灵魂所在。 1. 笔法探微:线条的生命力 执笔与用笔: 讲解正确的执笔姿势(如“五指法”)对笔墨运用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中锋用笔”的核心概念,以及如何通过不同力度、速度、角度的变化,使线条产生“刚柔并济”、“曲直相生”的丰富效果。 点法的奥秘: 点,是构成山石、树木、草叶的基本单元。介绍“侧点”、“卧点”、“竖点”等不同点法的形态及其在描绘不同景物时的应用。强调点法的轻重、疏密、聚散,如何形成节奏感和空间感。 皴法的演变与应用: 皴法是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山石纹理、质感的独特技法。我们将详细介绍“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卷云皴”、“折带皴”等经典皴法,分析其各自的特点、适用对象以及在不同风格山水画中的运用。讲解如何通过皴染结合,增强山石的立体感和厚重感。 2. 墨韵流转:色彩的无色彩之美 墨色的层次: 中国山水画以水墨为主,但“墨分五色”并非简单的黑白,而是指由浓到淡、由焦到枯的水墨变化。我们将深入讲解“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枯墨”的运用技巧,以及如何通过“破墨”、“积墨”、“宿墨”等技法,丰富墨色的表现力,营造出深邃、朦胧、苍润等不同的画面效果。 水与墨的交融: 水是中国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讲解“涨墨”、“渴笔”等技法,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水分的多少,来表现山峦的湿润、雾气的缭绕,或土地的干枯。理解“水痕”也是画面构成的一部分。 色彩的辅助与点缀: 虽然以水墨为主,但适度的色彩运用能极大地增强画面的表现力。介绍传统的“青绿山水”、“浅绛山水”的用色特点。重点讲解如何运用“花青”、“赭石”、“藤黄”、“石青”、“石绿”等传统矿植物颜料,以及如何在水墨的基础上进行“点染”、“渲染”,为画面增添生气和层次。 第二章:丘壑之形——山水画的结构与构成 形,是描绘客观物象的根基。在中国山水画中,对山、水、树、石等基本元素的准确把握和巧妙组合,是构成一幅完整画面的前提。 1. 山峦的塑造:雄浑与灵动 山石的结构: 学习观察和分析真实山石的形态特征,如山脉的走向、山峰的轮廓、山体的起伏。从基本形状入手,如“圆山”、“方山”,逐渐过渡到复杂山体的组合。 山石的布局: 讲解“远近法”和“高低法”在山石描绘中的应用。如何通过山石的层叠、疏密、高低对比,营造出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分析不同构图方式(如“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在表现不同山峦景象时的特点。 山的意象: 探索如何赋予山以性格。雄浑壮阔的山,险峻奇崛的山,温柔秀丽的山,都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和哲学意义。 2. 流水的韵律:动态与静态的和谐 水的形态: 描绘不同形式的水:江河的奔腾、湖泊的静谧、瀑布的飞泻、溪流的潺潺。学习描绘水的动态感,如波纹、浪花、水流的动势。 水的表现技法: 讲解如何运用线条和墨色表现水的流动性。如用流畅的曲线表现水流,用点和圈表现水面的波纹。 水与山的互动: 理解水在山水画中的作用,它不仅是景色的一部分,更是连接山体、烘托气氛的重要元素。瀑布如何从高处倾泻而下,河流如何蜿蜒于山谷之间,都构成了富有生命力的画面。 3. 树石的精微:生命的点缀 树木的描绘: 学习描绘不同种类的树木(如松、柏、柳、竹),以及它们的生长姿态。重点讲解“树的结构”(树干、树枝、树叶)和“点叶法”(如“介字点”、“桂叶点”、“松叶点”)。 岩石的刻画: 学习描绘各种形状的岩石,以及岩石的纹理和质感。岩石的描绘往往与山石的皴法紧密结合。 草木与杂景: 学习描绘坡陀上的草丛、山间的野花,以及远处的茅屋、小桥等,这些景物能极大地丰富画面的细节,增加生活的气息。 第三章:意境的营造——情感与哲思的升华 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意境”。意境,是将笔墨的形迹转化为心灵的感受,是画外之画,是言外之意。 1. 构图的智慧:经营位置与虚实相生 “经营位置”的含义: 学习在创作前,如何构思画面,确立主体,安排景物,使画面“气韵生动”。理解“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构图原则。 留白的作用: 讲解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画面的空白,更是无限想象的空间。留白可以表现天空、云雾、远景,也可以烘托主体,营造空灵、宁静的意境。 画面的节奏与韵律: 通过景物的疏密、大小、虚实对比,以及线条的呼应、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营造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画面富有音乐般的流动性。 2. 气韵的传递:古人的哲学观照 “气韵生动”: 探讨宗炳提出的“澄怀观道”,顾恺之的“迁想妙得”等山水画创作理论。理解山水画并非简单的“形似”,而是要通过形,表达出艺术家对自然、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悟。 “天人合一”的思想: 阐述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如何体现在山水画中。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山水,使山水成为“我”的象征,表达“寄情山水”的心境。 诗情画意的结合: 讲解诗歌与山水画的紧密联系。许多山水画作品都源于诗歌的意境,或通过画面来阐释诗的内涵。学习如何在画面中融入诗歌般的意境,使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 情感的表达:笔墨中的人文关怀 山水的象征意义: 探索不同景物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高山象征坚韧,流水象征变化,松柏象征长青,竹子象征气节。 不同心境的描绘: 如何通过笔墨的变化,表现艺术家不同的心境:忧郁、欣喜、孤寂、闲适。例如,阴雨连绵的山水可能表现沉郁的情绪,而晴朗开阔的山水则可能传达喜悦的心情。 意境的营造: 强调意境的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包括了对自然的观察、对笔墨的驾驭、对构图的把握,以及最终艺术家情感的注入。 结语 学习中国山水画,是一场与自然对话,与古人神游的旅程。本书从基础的笔墨技法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领略丘壑的构成之美,最终抵达意境的无限深远。希望读者在掌握基本功的同时,更能在笔墨挥洒之间,找到属于自己心灵的那片山水,感受那份超然物外、宁静致远的东方智慧。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唯有勤勉练习,不断感悟,方能在这片古老的艺术天地中,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