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摄影技术教程(第二版)
定价:35.00元
售价:22.8元,便宜12.2元,折扣65
作者:徐国兴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2-01
ISBN:97873000170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开篇介绍摄影的基本理论,其后的章节则偏向于解决技术问题,从原理的讲解分析到实际运用及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都十分的详细。分别对光学常识,透镜,镜头,照相机,感光片,曝光控制,滤光镜,电子闪光灯,黑白胶片的冲洗处理,彩色胶片的冲洗处理,彩色照片的制作等方面作了具体详实地介绍。整体看来理论与技术的**结合,让读者对于摄影的技术有一个立体深入的了解。
本书是受国家教委委托,根据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而撰写的专业教材,由从事摄影专业研究和教学数十年的学者编写,在学界和教育界得到高度评价,被许多院校新闻系和社会上各种摄影班采用为教材。自1993年**次出版以来,年年重印,至今已累计印刷近10万册。此教材讲述了摄影技术的基本知识,如光学常识、透镜、照相机、感光片、暴光控制、胶片冲洗制作等,并根据摄影形象直观性的特点,插入了大量图例。第二版增加了有关数码相机、摄影及暗房技术**发展等的内容,力求使读者了解和掌握业界*前沿的技术。
内容提要
本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另外,在加强摄影形象直观性的特点方面,也作了努力,增添了图例,例如彩色图例几乎比原有多了一倍。
《摄影技术教程》是受国家教委委托,并根据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而撰写的一本专业教材。
《摄影技术》是摄影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本书是在我执教数十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充实和反复修改之后才定稿付梓的。
全书共分十二章,比较系统、详细地阐述了现代摄影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原理。为了适合各类院校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对象的教学需要,并对在职的摄影人员自学进修也能有所裨益,这本教材在内容上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文字上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同时考虑到摄影形象直观性的特点,在形式上尽量使它图文并茂。
目录
章 光学常识
节 光的本性
第二节 光的传播
一、光的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三节 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一、发光强度
二、光通量
三、照度
四、照度定律
五、亮度
第四节 光的干涉和衍射
一、光的干涉
二、光的衍射
第五节 光的偏振
第六节 光的色散
第七节 光电效应
第二章 透镜
节 透镜的种类
一、凸透镜
二、凹透镜
第二节 透镜的性能
一、光心
二、主光轴
三、共轭关系
四、焦点和焦平面
五、主点和主面
六、焦距、物距和像距
第三节 透镜成像规律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凹透镜成像规律
三、透镜成像作图法
四、透镜成像公式
五、透镜成像的放大率
第三章镜头
节镜头的质量要求
一、像差的种类与校正
二、镜头的镀膜
第二节 镜头的光学结构类型
一、非对称式镜头
二、对称式镜头
三、摄远镜头
四、折反射型镜头
五、反摄远镜头
六、广角镜头
七、鱼眼镜头
八、可变焦距式镜头
第三节 镜头的性能
一、镜头的焦距
二、镜头的视角
三、有效口径和相对口径
四、镜头的分辨率
第四节 景深和超焦距
一、分散圈
二、影响景深的因素
三、超焦距
四、景深表
五、景深的实用价值
第五节 镜头的种类和特点
一、鱼眼镜头
二、短焦距镜头
三、标准镜头
四、长焦距镜头
五、变焦距镜头
第四章 照相机
节 照相机的类型
一、按胶片型号分类
二、按用途分类
三、按取景方式分类
四、按自动化程度分类
五、按镜头活动方式分类
第二节 快门
一、快门的性能
二、快门的分类
第三节 调焦机构
一、调焦距离
二、调焦方法
第四节 取景器
一、同轴取景器
二、旁轴取景器
第五节 输片装置
一、电动式输片
二、发条式输片
三、手动式输片
第六节 机身、暗箱与附件
一、机身
二、暗箱
三、附件
第七节 自动控制装置
一、自动曝光
二、自动闪光
三、自动调焦
四、自动卷片
第八节 照相机的使用和保护
一、选购检查
二、使用要求
三、保护常识
第九节 照相机上常见的英文缩写标志
第十节 先进摄影系统(APS)与数码相机
一、先进摄影系统(APS)
二、数码相机
第五章 感光片
节 黑白感光片
一、发展概况
二、基本构造
三、照相性能
四、主要性能的综合比较
五、外黑白感光片介绍
第二节 彩色感光片
一、发展概况
二、成色的原理与方法
三、多层结构
四、校正染料的有害吸收
五、照相性能与色彩平衡
六、色温的平衡与转换
七、外彩色感光片介绍
第三节 感光片的使用和保存
一、选用原则
二、注意事项
第六章 曝光控制
节 曝光理论综述
一、曝光量的概念
二、等量曝光和曝光调定
三、倒易律和倒易律失效
四、EV值
五、曝光效果比较
第二节 影响曝光的因素
一、感光片的感光度
二、光源的强度
三、景物的亮度
四、滤光镜的阻光作用
第三节 曝光参考标准
一、户外自然光曝光标准
二、室内自然光曝光标准
三、室内灯光曝光标准
四、阶梯曝光法
第四节 特殊的曝光要求
一、拍摄动体和追随摄影
二、夜景摄影
三、极近距离摄影
四、高反差景物摄影
五、雾霭和雪景摄影
第五节 测光表及其使用
一、测光表的种类
二、光电元件的变革
三、测光表制造和校订的依据
四、测光表的使用
第七章 滤光镜
节 滤光镜的工作原理
一、光与色
二、滤光的规律
三、滤光镜的因数
第二节 滤光镜在黑白摄影中的用途
一、压暗蓝天影调
二、调节空气透视
三、突出主体
四、渲染气氛
五、表现质感
六、消除颜色
第三节 彩色摄影滤光镜及其应用
一、转换滤光镜
二、平衡滤光镜
三、色彩补偿滤光镜
第四节 黑白及彩色摄影通用的滤光镜
一、偏光镜
二、中性灰密度镜
三、紫外线滤光镜
第五节 特别效果滤光镜
一、漫射镜
二、雾镜
三、中心清晰滤光镜
四、分像镜
五、多影镜
六、光芒镜
七、半色镜
八、双色镜
九、衍射镜
十、动感镜
第六节 滤光镜的质量要求与维护
一、质量要求
二、维护方法
第八章 电子闪光灯
节 闪光摄影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电子闪光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一、内部结构
二、工作原理
第三节 电子闪光灯的发光性质与曝光控制
一、发光性质
二、曝光控制
第四节 电子闪光灯的种类及功能
一、种类
二、附件
三、功能
四、发展趋势
第五节 电子闪光灯的用光技巧
一、用作主要光源
二、用作辅助光源
三、B门闪光
四、模拟闪光
第六节 使用电子闪光灯注意事项
一、检查供电情况
二、调节曝光量
三、定期检修
四、使用频率不宜过高
五、排除“红眼效应”
第九章 黑白胶片的冲洗处理
节 显影
一、显影理论
二、显影液的组成
三、显影液的配制
四、显影方法
五、影响显影效果的因素
六、显影液配方
第二节 停显
一、停显的目的
二、停显液的成分
三、停显液配方
第三节 定影
一、定影液的组成
二、定影液配方
三、定影液效力的检测
第四节 水洗
一、水洗的目的
二、水洗的方法
三、水洗的检查
第五节 干燥
一、晾干
二、烤干
第六节 冲洗常见故障分析
一、显影故障
二、定影故障
第七节 负片的鉴别和保存
一、负片的鉴别
二、负片的补救加工
三、负片的使用和保存
第十章 彩色胶片的冲洗处理
节 药品的性能与作用
一、组成彩色显影液的药品
二、组成漂白液的药品
三、组成定影液的药品
四、组成稳定液的药品
第二节 彩色负片的冲洗
一、冲洗程序概述
二、彩色负片常用冲洗工艺及配方
三、在冲洗加工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三节 彩色反转片的冲洗
一、冲洗程序概述
二、彩色反转片常用冲洗工艺及配方
三、从透明正片直观判断产生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四节 彩色正片的冲洗
一、申光彩色正片的冲洗
二、柯达彩色正片的冲洗
三、伊斯曼彩色正片的冲洗
第五节 过期彩色胶片的冲洗
一、过期彩色Ⅱ型负片的冲洗
二、过期彩色反转片的冲洗
第十一章 黑白照片的制作
节 印相
一、印相框与印相机
二、用具
三、接触晒相法
四、印相操作程序
第二节 放大
一、放大机的种类和特点
二、放大机的结构
三、放大操作程序
四、调节反差的方法
五、放大的加工技巧
六、照片的调色与染色
第三节 相纸
一、构造和类型
二、反差和纸性
三、色调和色泽
四、纸面和光泽
五、乐凯和柯达部分相纸介绍
第十二章 彩色照片的制作
节 基本的设备条件
一、暗室要安全
二、彩色放大机
三、滤色片
四、彩色印相机
五、电压稳定器
六、计时定时器
七、显影深箱
第二节 照片偏色的原因
一、感光材料本身的影响
二、拍摄曝光的影响
三、光源色温的影响
四、冲洗条件的影响
第三节 制作彩色照片的两种方法
一、加色法
二、减色法
第四节 偏色的鉴别与判断
一、鉴别偏色的条件
二、识辨偏色的方法
三、判断偏色的程度
第五节 彩色相纸
一、彩色相纸的结构
二、彩色相纸的性质和使用注意事项
三、彩色相纸的冲洗工艺和配方
四、乐凯彩色相纸介绍
五、柯达与富士彩色相纸介绍
第六节 彩色反转片的印放
一、柯达彩色反转相纸
二、校色方法
三、冲洗工艺和自配方
四、依尔福西巴克罗姆A型彩色反转相纸
第七节 彩色照片常见弊病及其原因
第八节 彩色扩印
一、扩印机的结构
二、扩印机的工作原理
三、主体失效与主色失效
四、密度键与校色键的功用
附录一:英汉对照摄影常用名词汇编
附录二:进口照相机和摄影镜头英文名称与译名对照表
附录三:照度和亮度单位换算表
附录四:长度单位换算表
附录五:摄氏、华氏温度换算表
附录六:三角函数表
附录七:常用对数表
作者介绍
徐国兴(193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20世纪50年代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其前身是中国摄影学会),第四届理事,参与创办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并担任副院长长达20年,在全国培养学员约10万人。又先后加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和华侨摄影学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对人像摄影情有独钟的业余摄影师,一直以来都希望能拍出更具感染力、更能捕捉人物神韵的照片。在尝试了无数次之后,我发现很多时候技术上的瓶颈阻碍了我的进步。这本书中的摄影技巧部分,尤其是关于人像摄影的部分,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告诉我们如何设置曝光,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运用光线来塑造人物的脸部轮廓,如何通过不同的打光方式来营造不同的情绪氛围。书中对景深控制的讲解也让我豁然开朗,原来不同的景深会给人像带来如此大的视觉差异。我学会了如何利用浅景深来突出主体,营造梦幻般的背景虚化效果,也学会了如何在需要展示环境时,恰当地使用更大的景深。书中关于构图的建议也非常实用,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构图法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人像摄影实例,分析了不同构图方式对人物情绪和视觉焦点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的指导,这让我意识到,好的肖像摄影,不仅仅是捕捉外在的形象,更是要传达人物内在的情感和故事。这本书让我从“拍一张人像”变成了“塑造一个角色”,大大提升了我对人像摄影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评分坦白说,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摄影后期的认识仅限于简单的亮度、对比度调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了我对后期处理的看法。作者并没有将后期处理仅仅看作是一种“修图”工具,而是将其上升到了“二次创作”的高度。他详细地讲解了各种后期处理软件的核心功能,并且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精细的调整,来进一步提升照片的艺术表现力。我特别欣赏他对“曝光补偿”、“白平衡校正”、“色彩分级”等概念的深入剖析,让我明白了这些看似基础的操作,实际上能够对照片的整体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书中关于“锐化”、“降噪”的技巧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能够更好地处理高感光度下的噪点问题,或者在保证细节的前提下,让画面更加清晰。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更高级的后期技术,比如“局部调整”、“蒙版的使用”、“RAW格式的优势”等等。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后期处理的巨大潜力,也让我明白,后期不仅仅是让照片“看起来更好”,更是能够赋予照片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风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前期拍摄只是基础,而精湛的后期处理,才是让一张照片真正“活”起来的关键。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摄影是一门艺术,但很多时候,我更倾向于从技术层面去理解它。这本书恰好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作者在书中将摄影技术与艺术审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看到了技术如何服务于艺术表达。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色彩理论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RGB和CMYK的区别,更是深入剖析了色彩的心理学效应,以及如何在照片中运用色彩来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例如,冷暖色的对比如何营造空间的距离感,互补色的运用如何增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书中对光影的运用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讲如何获得正确的曝光,更是探讨了光线本身所带来的情感和氛围。柔光、硬光,顺光、逆光,不同的光线条件如何塑造出不同的质感和立体感,如何利用阴影来增加神秘感或引导视线。我还对书中关于“故事性”的阐述很感兴趣。它提醒我,一张好的照片不仅仅是记录,更是要讲述一个故事,而技术恰恰是讲述故事的有力工具。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掌握摄影技术,不仅仅是为了拍出清晰、曝光准确的照片,更是为了能够运用这些技术,去创造出更具艺术价值、更能打动人心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摄影爱好者的福音!作为一个摄影新手,我一直对相机的功能和各种参数感到头疼,光圈、快门、ISO,这些专业术语听着就让人望而却步。翻开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豁然开朗”。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相机操作讲起,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认识我的相机。他会详细地解释每一个按钮的作用,每一个菜单选项的含义,并且配有清晰的图示,让我能够边看边操作,很快就能掌握相机。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看似枯燥的技术参数与实际拍摄效果联系起来,让我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的场景下需要调整这些参数。比如,在拍摄运动物体时,为什么要提高快门速度;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为什么需要增大光圈或者提高ISO。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参数设置下的照片,直观地展示了技术对画质的影响。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让我不再是被动地记忆,而是真正理解了摄影技术的核心。即使是已经接触摄影一段时间的朋友,这本书也能帮助你梳理和巩固基础,发现之前可能忽略的细节,让你的摄影技术更上一层楼。
评分作为一名多年摄影爱好者,我对各种摄影器材和技术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总感觉在某些方面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洞察。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摄影技术背后的原理,从光学基础到色彩科学,从构图的黄金法则到光影的艺术运用,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概念时的严谨与清晰,他能够将深奥的物理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公式辅助说明,使得读者能够真正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书中对不同类型镜头的特性分析尤为精彩,让我对广角、长焦、定焦、变焦镜头的成像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清楚地知道在什么场景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镜头。此外,对于后期处理软件的介绍和技巧分享,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操作软件,更是让你理解如何通过后期来弥补前期拍摄的不足,或者进一步提升照片的艺术表现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摄影技术知识体系,对于希望在摄影领域有更深造诣的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