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
定价:68.00元
作者:陈小蓉,谢翔,王艳琼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42343468
字数:
页码:2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精选藤县狮舞、田阳壮族狮舞、宾阳炮龙节等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信都龙舟节、侗族花炮节、桂林龙舟习俗、板凳龙、壮族打扁担、瑶族香龙舞、李家拳及南蛇过垌、十八路茬武术、州飒功夫、白裤瑶打陀螺、隆林彝族打磨秋、壮族踩风车等自治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述、历史沿革、器械道具、基本内容、传承发展等方面逐项展开介绍,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知晓广西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与保护贡献一分力量。
目录
章 田阳壮族狮舞
第二章 藤县狮舞
第三章 宾阳炮龙节
第四章 壮族打扁担
第五章 板凳龙
第六章 侗族花炮节
第七章 桂林龙舟习俗
第八章 瑶族香龙舞
第九章 信都龙舟节
第十章 李家拳及南蛇过垌
第十一章 州珮功夫
第十二章 十八路莊武术
第十三章 白裤瑶打陀螺
第十四章 隆林彝族打磨秋
第十五章 壮族踩风车
作者介绍
陈小蓉,二级教授,1992年4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培养的首位体育女博士。现任深圳大学体育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共体育组副组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出版专著8部,主编教材12部,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和参与国家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2013年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首席专家。
谢翔,教授,现任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委员、广西高校体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著、主编、副主编各种论著、教材12本;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
王艳琼,副教授,1998年7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现任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先后主持省哲社、教育厅等课题7项,参加国家课题项和其他各种课题5项;以首作者公开发表核心论文10余篇。
文摘
序言
章 田阳壮族狮舞
第二章 藤县狮舞
第三章 宾阳炮龙节
第四章 壮族打扁担
第五章 板凳龙
第六章 侗族花炮节
第七章 桂林龙舟习俗
第八章 瑶族香龙舞
第九章 信都龙舟节
第十章 李家拳及南蛇过垌
第十一章 州珮功夫
第十二章 十八路莊武术
第十三章 白裤瑶打陀螺
第十四章 隆林彝族打磨秋
第十五章 壮族踩风车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非常考究,打开的第一页,就仿佛被拉入了一个充满古韵的广西。我一直觉得,体育不仅仅是身体的较量,更是精神的体现。《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正是这样一本,将体育的身体性与文化的精神性完美融合的书籍。书中的内容,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详实的考证,以及充满地方特色的语言,将广西各地的体育非遗项目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少数民族节日庆典中举行的体育活动的部分,比如壮族的“抛绣球”,它不仅仅是男女青年之间的一种互动游戏,更是一种表达爱慕、增进感情的传统方式。又比如瑶族的“芦笙舞”,在欢快的芦笙声中,人们用舞蹈展现力量与技巧,这是一种将体育与艺术、祭祀融为一体的独特表达。书中的图片,更是极具冲击力,那些定格在瞬间的动作,那些鲜活的面孔,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历史的厚重感。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体育非遗并非仅仅是过去的记忆,而是至今仍在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重要文化基因。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各地独特文化的作品。《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惊喜。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展现了广西地区丰富多彩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项目,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这些项目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比如,书中对“舞狮”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表演层面,还详细阐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舞狮的风格差异,以及其中蕴含的吉祥寓意和祈福功能。这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体育活动,却往往承载着民族的信仰和情感。书中对许多传统体育规则、比赛场地、甚至是器械制作的介绍,都非常详尽,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文化的敬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对广西这片土地上的体育传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评分翻开《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仿佛置身于广西壮丽的山水之间,聆听着古老的回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名录,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广西人民在漫长岁月中,如何将体育活动融入生活,传承为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书中那些鲜活的图文,诉说着世代相传的搏斗技艺、精巧的器械制作,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运动方式。我尤其被那些关于龙舟竞渡的章节所吸引,不仅仅是其激烈的赛程,更在于它背后凝聚的团队协作精神、对龙王菩萨的虔诚祈愿,以及在端午佳节期间,整个村寨沉浸在那份共同的喜悦与传承的氛围中。这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社群联结的方式,一种对祖先智慧的致敬,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那些关于少数民族独特的摔跤、射弩、以及各种祭祀性的体育表演,都展现了广西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听到鼓点声声,感受到汗水挥洒,体会到那些质朴而坚韧的生命力。它让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它并非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旧物,而是活生生流淌在人们血液中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之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总觉得与现代社会有些距离,仿佛是属于过去时代的遗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这本书,则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了体育如何在广西这片土地上,演变成一种与民俗、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结合的文化符号。那些关于“抢花炮”的描述,简直让人热血沸腾,那不仅仅是争夺一个“花炮”的比赛,更是一种寓意着丰收、吉祥和祈福的仪式。在炮声轰鸣中,人们释放着一年积攒的能量,也寄托着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书中对各种传统体育器械的细致描绘,也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那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却承载着精湛的工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更让我动容的是,书中对许多濒临失传的技艺的记录,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和文字记录。这不仅仅是对一项技艺的保护,更是对一种文化根脉的守护。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原来我们拥有如此丰富而独特的体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
评分我一直觉得,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而在《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卷)》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这种多样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涵盖的体育项目,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从广西各地深入挖掘出来的民间体育活动,无不体现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我特别对那些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体育形式感到好奇,比如书中描述的渔民在捕鱼过程中发展出的水上技巧,或是农耕民族在劳作之余进行的体能训练,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体育的生命力是如何源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的。书中的文字,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每一个项目时,都不仅仅关注其动作本身,更着重于讲述这些体育活动在当地人心中扮演的角色,它们如何维系着社群的凝聚力,如何传承着家族的记忆,又如何与人们的生活哲学交织在一起。这本书不仅是一份文化遗产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民族精神和生命韧性的生动注解,读来让人心潮澎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